APP下载

勇立创新前沿 服务绿色化工
——记石科院副总工程师宗保宁

2020-01-16

中国石化 2020年1期
关键词:恩泽微藻氮氧化物

获奖者名片: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石油化工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化学工程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是我国石油化工领域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80项、美国发明专利10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见到集团公司高级专家、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宗保宁,话题自然离不开他的导师——已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最美奋斗者闵恩泽院士。

在当年闵恩泽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报告团成员宗保宁这样说:“如果说我在科研领域做出了一点成绩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宗保宁所说自己的一点成绩,是当年40出头的他,凭借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技术获得2005年度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而闵恩泽院士坚持将宗保宁的名字放在第一位。

回望过去,1963年出生的宗保宁感慨,他遇上了一个好老师,又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新时代迎来了科技的春天。中国石化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企业科研院所大有作为。宗保宁凭借非晶态镍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器、己内酰胺、过氧化氢、碳四利用等诸多重大项目,取得卓越的成绩,同时作为中国石化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培养了12名博士和3名博士后。

传承——科技工作者要服务时代需求,搞好基础研究,甘坐冷板凳

1985年,宗保宁从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来到石科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师从闵恩泽先生,1991年博士毕业后留在石科院工作,在中国石化工作了30多年。

提到闵恩泽,宗保宁说,他至今仍保留着最后一次和老师汇报工作时的材料,老师的严谨细致和家国情怀时刻激励着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

科研只有服务于国家、服务于时代,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从非晶态镍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器、己内酰胺、过氧化氢,到应对国6标准乙醇汽油挑战的碳四利用,宗保宁的每一个研究无不是服务于中国石化、服务于国家的最新需求。“了解了最新的需求,攻克它,必须要回到基础研究,而基础研究需要坐冷板凳,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付出不一定能换来同等的回报,这十分考验人。但集大成者都要经历这个过程。”随着阅历的增加,宗保宁越来越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

除了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和专业知识,宗保宁还时刻谨记老师对于科研管理者的嘱托:给大家提供好的思想,帮助大家做成事,把团队组织好。和宗保宁共事了近20年的张晓昕对此深有感慨,好的科技工作者必须要做到学术民主,能够听取大家的意见。近年来,宗保宁总是每天早上6点多到达办公室,项目有问题立马和同事前往一线,他用实际行动赢得尊重,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创新——己内酰胺产能提高了数倍,但是污染物接近“零排放”

2019年12月,巴陵石化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开工,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88亿元、解决就业2000人,也为破解“化工围江”贡献了新的解题方案,被工信部和生态环境部树立为沿江危化品生产企业异地还建的标杆。

这个项目离不开宗保宁和他的团队在己内酰胺上取得的新突破。己内酰胺是合成纤维、工程塑料的主要原料,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衣服、汽车轮胎等都离不开它。20世纪末,中国石化投资引入己内酰胺生产技术,但引进的技术并没有立刻给公司带来效益。针对这一困境,宗保宁和他的同事进行了多年攻关,终于在2008年实现一步法生产己内酰胺。他们在催化剂上寻求突破,将钛硅分子筛与浆态床集成用于生产环己酮肟,将纯硅分子筛与移动床集成用于环己酮肟重排,将非晶态镍催化剂与磁稳定床集成用于己内酰胺精制,同时从原子经济的角度引入氮原子,整个工艺流程得以简化,装置投资下降70%,生产成本下降50%,氮原子利用率近100%。

但是宗保宁并未止步于此,他仍坚信己内酰胺反应过程还可以更优化,带领团队继续寻找更优答案。在他们的坚持下,新环己酮、过氧化氢项目接连获得成功。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过氧化氢项目,打破国外浆态床过氧化氢生产技术的封锁,通过新的技术,加氢效率提高了一倍,同时有效减少了尾气排放、真正实现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

如今,中国石化在己内酰胺技术上早已迈入世界一流。2019年,我国采用新技术的己内酰胺产能超过360万吨,占全球市场份额超50%,我国也由全部依赖进口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

颠覆——利用微藻减排氮氧化物并生产蛋白质,实现化工生产的氮循环利用

绿色减排是石油化工行业的永恒课题,其中尾气氮氧化物的处理一直困扰着企业。宗保宁又一次提出颠覆性设想:用微藻生产蛋白质,同时减排氮氧化物。

目前,我国对蛋白质的对外依存度仍超过90%,高于熟知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而微藻则可以“吃”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产出蛋白质,用微藻减排可生产蛋白质,实现氮循环利用,不仅不用花钱处理了,还可以顺便解决老百姓“吃”的问题。

然而,此前学界都困于微藻培育的“技术极限”:氮氧化物减排如何与微藻的生长和工业生产相匹配,这需要解决提高效率、减少占地、提高采收率等问题。宗保宁团队以小球藻和螺旋藻为主要培育对象,通过优化培养体系、完善硝酸用于微藻半连续光能兼养的养殖流程等,历经10余年的研究,最终成功开发了微藻脱硝组合工艺,实现化学脱硝与生物固硝的无缝耦合。

如今,该项目已经在石家庄炼化、湖北化肥和催化剂分公司建成微藻减排装置,每减排1吨氮氧化物消耗10吨二氧化碳,并产出6吨藻粉。该项目因此获得2019年中国石化前瞻性基础研究一等奖,这是集团公司第一次将该奖项颁给生物类的研发项目。

“只有原始创新,才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灵魂、支撑国家发展的筋骨。我们石化产业需要更多颠覆性、前瞻性的科研创新,这就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存在的意义。”宗保宁说。

猜你喜欢

恩泽微藻氮氧化物
碳酸酐酶胞外酶影响下的岩溶湖泊微藻碳汇研究
巫婆找工作:尉恩泽
代食品运动中微藻的科研与生产
微藻,跨界小能手
我的小手
四点的力量
闵恩泽院士题辞
微藻对低温响应的Ca2+信号传导途径研究进展
低温废气再循环及低压缩比对降低欧6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
通过高压直接喷射实现高效率和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氢燃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