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借力“第四次产业革命”构筑“超智能社会”
2020-01-16平力群
平 力 群
(天津社会科学院 日本研究所,天津 300191)
日本政府认为,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创新(被称为“第四次产业革命”)为引领,进行大胆的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是摆脱长期停滞、实现新成长的关键。从供给面说,技术创新可以实现生产性革命,提升潜在的成长率;从需求面说,技术创新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成果,可以挖掘潜在的需求社会[1]3。“超智能社会”(Society 5.0)是日本政府试图利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创新成果构建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高度融合的系统,实现经济发展与解决社会问题的以人为本的社会[2]。日本政府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构建“超智能社会”(Society5.0),将“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创新成果应用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可以解决日本所面临的人口减少、少子老龄化及能源环境问题等,也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与社会价值,使日本成为“解决问题的先进国”,其提升国家竞争力与国民幸福感的政策思路值得借鉴。
一、“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的新变化
一般认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概念源于2010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提出的“工业4.0”。2012年10月,德国产业经济研究联盟及其工业4.0工作小组提交了最终报告草案《确保德国未来的工业基地地位——未来计划“工业4.0”实施建议》[3]。此后,欧美各国开始关注“第四次产业革命”,并出台了相关国家战略及政策。近年来,亚洲各国也开始从国家层面制定有关应对“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相关政策与措施。2016年,第46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即“达沃斯年会”)也把“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理解”作为本次大会的议题。众所周知,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第二次产业革命的代表是内燃机和电机,第三次产业革命是计算机的登场,而“第四次产业革命”则是人类与数字世界、物理世界的融合。“第四次产业革命”利用丰富而鲜活的数据,不仅提供生产、消费型的产品和服务,也通过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服务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进而产生巨大的附加价值,并带来人类能力的巨大飞跃。“第四次产业革命”与前三次产业革命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各个领域技术创新的融合,是物理、数字、生物等各领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将会带来彻底的系统变革[4]19-20。
2016年,日本内阁通过了《日本再兴战略2016》,随后在《经济财政运营与改革的基本方针》(强骨方针)、《日本一亿总活跃计划》等文件报告中,日本政府也把“第四次产业革命”作为成长战略的核心。据估算,“第四次产业革命”相关领域的发展可以带来30兆~40兆日元的附加价值[5]。依据2018年6月日本经济再生本部提出的《未来投资战略》报告,“第四次产业革命”将为日本经济社会带来以下五大方面的变化[6]。
第一,“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的生活与产业的改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不仅可以解决生产上的劳动力不足问题,也可以解决生活上的诸多问题,如消除交流方面的障碍、缩短物理空间的距离、解决人们行动的不便等,通过克服时间、地点的约束,物联网、大数据等可以创造出新的需求和服务。
第二,“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的经济活动基础的改变。直到20世纪,经济活动的代表性基础仍是保障稳定的能源与金融供给。对于缺乏自然资源的日本来说,能源供给是日本经济潜在的软肋,而且日本的金融领域也比较脆弱。如果能利用区块链技术,将先进的确保安全、新的决算方法及智能能源管理等技术应用其中,日本就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将“弱项”转变为“强项”。
第三,“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的行政和基础设施的改变。在与生活、商业活动相关的数据环境的巨大变化中,行政服务方式也将发生较大改变,数字化办公将成为常态(从“纸张”转变为“数据”),尤其是行政办事流程简化,可以大大节约国民、企业在行政审批过程中花费的时间与成本。另外,在港口、机场、道路、上下水等基础设施的管理方面,通过引入民间资本与技术创新,也可以不断改善和提升基础设施质量。
第四,“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的地方共同体和中小企业的改变。通过利用物流服务、在线医疗、物联网等,即使在人口稀少的地区也可以实现方便的生活,尤其是方便老年人的生活,从而提升地方共同体的活力。另外,通过利用丰富的数据及5G等高速大容量通信网络,地方不仅可以与日本、全球的知识型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开展共同研究,其中小企业也可以与全球相互连接,从而增加具有创新能力与创造附加值的企业数量,提升地方的就业率。
第五,“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的人才的改变。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创新成果,可以替代人类从事的简单重复作业,减少“3K”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适合的多样化的再教育,尤其是利用数据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远程教育,获得能够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能力,也可以为人才(不管年龄与性别)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具有上升空间的工作机会。
二、“第四次产业革命”与“超智能社会”的相乘效果
(一)构筑“超智能社会”(Society5.0)的构想
经过长期积累,日本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在标志“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许多技术领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占有优势。日本政府期望把雪藏于日本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创设知识,通过有效整合应用到产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解决少子老龄化、环境资源制约等引发的社会问题,并打破长期以来的停滞[7],为此,日本在《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了要在全球率先实现构筑“超智能社会”(Society 5.0)的目标。
日本的“超智能社会”(Society 5.0),在德国“工业4.0”提出的为强化产业竞争力而进行产业层面变革的基础上,增加了为解决经济、社会层面问题进行变革的概念[8]。2017年6月9日,日本内阁通过了《未来投资战略2017》与《经济财政运营的基本方针2017》,以这两个文件为中心,为实现中长期的成长,日本产业与社会生活全方位地利用“第四次产业革命 ”带来的技术创新成果,在世界率先实现解决社会问题的“Society 5.0”[5]。
从历史演进的视角看,人类社会发展已经经历了与自然共存的狩猎阶段(Society 1.0)、组织化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农耕阶段(Society 2.0)、掌握动力后实现大量生产的工业阶段(Society 3.0),以及无形资产与网络相结合产生附加值的信息阶段(Society 4.0),现在人类迈向的“超智能社会”被称为“Society 5.0”。《综合战略2016》进一步对“Society 5.0”进行了诠释:所谓“Society 5.0”是继狩猎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的一种新型经济社会形态,也是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高度融合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将“第四次产业革命 ”的创新成果持续应用到社会发展中,并根据人们的多样需求与潜在需要,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或服务,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并使人们过上舒适且充满活力的高质量生活。显而易见,构筑“超智能社会”可以解决社会问题,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支持日本经济的发展。构筑“超智能社会”目标的提出,不仅明确了日本社会发展的方向,也为日本社会描绘了创新蓝图。
构筑“超智能社会”(Society 5.0)可以理解为社会创新,即社会本身通过创新不断得到完善[9],而社会创新也有助于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社会影响的形成。
(二)“第四次产业革命”与“超智能社会”的相乘效果
“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本质是技术创新,“超智能社会”(Society 5.0)的本质是社会创新。技术创新是社会创新的推动力与技术基础,社会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拉动力与制度保障,推动“第四次产业革命”与构筑“超智能社会”具有相乘效果。
具体地,构筑“超智能社会”对于“第四次产业革命”具有两方面作用:其一,构筑“超智能社会”,开展社会改革,可以为“第四次产业革命”提供制度支持。无论是从规模和范围看,还是从复杂性上看,“第四次产业革命”都是人类没有经历过的大变革[4]9,所以,不推动社会创新,传统的机制体制就可能成为制约“第四次产业革命”发展的障碍。其二,构筑“超智能社会”,利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可以对“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技术成果产生需求。如在经济层面,通过构筑超智能社会,可以创造出如汽车的自动驾驶等新产品、新服务,从而扩大需求,唤起社会对新制品、新服务的潜在需要[10];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应用到生产现场、办公室等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电子商务和共享经济的发展就是佐证。依据内阁府经济社会纵横研究所的测算,日本共享经济的规模已达到4700亿~5250亿日元[11]。
可见,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通过对分散于各个领域与不同组织内的新知识与新技术的高度组合,将代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最新技术成果应用到产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把“创新”与“解决社会问题”放在共同的制度框架中,不仅可以解决社会生活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有利于实现经济活动的最优化,实现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生活的富足[12]。这也为日本描绘了理想的未来:“劳动人口虽然减少,但GDP仍然能继续增加。”“虽然进入超老龄化社会,但所有人都能健康地生活”[13]。
三、构筑“超智能社会”(Society 5.0)的日本实践
虽然民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许多制度仅仅依靠民间企业的力量是无法实现改革的,这就需要政府与民间共同努力,对阻碍创新、妨碍构筑“超智能社会”的相关制度进行改革。为推动“第四次产业革命”,构筑“超智能社会”(Society 5.0)需要对未来经济社会体制进行重新设计,并对特定领域进行集中投资。
(一)面向未来经济社会体制的再设计[1]55-56
为抓住“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创新大潮,在提升日本经济竞争力的同时,构筑领先于世界的解决各种社会课题的“超智能社会”(Society5.0),需要强化包括知识、人力资本与技术能力在内的“创新的基础能力”的提升,也需要强化包括组织的灵活性、企业家精神的“创新的综合能力”[12]的提升,大体上,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未来经济社会体制进行制度设计。
一是完善数据利用的环境。通过构筑数据平台,创造数据交易市场,促进对个人数据的灵活利用;构筑孕育安全技术、人才的生态系统,以及契合“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知识产权政策;整理满足“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竞争规则。
二是提高人才培养、获得的灵活性。构筑可以满足新需求的教育体制,促进国际人才的获得;提高劳动市场的自由度,提升劳动市场、雇佣制度的灵活性。
三是加速创新与技术开发。构筑开放型创新系统,建立和完善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基地,创设引领世界的国家项目;加速创新成果在社会的广泛应用;推进知识产权管理、国际标准化战略。
四是强化金融功能。从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入手,不断提升基于智能分析的服务能力,不断强化股权融资,尤其是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无形资产融资。
五是推进产业结构、雇佣结构的转型。构筑可以迅速、果断进行决定的治理体制;完善事业再生、事业重组的制度环境;提升劳动市场、雇佣制度的灵活性。
六是强化中小企业发展。在中小企业、地方经济发展中,积极构筑引入和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基础,不断强化新技术对中小企业的积极作用。
七是强化经济社会体系。实施应对“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规制改革,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提升行政服务功能;通过战略合作促进企业的国际经营,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成果在经济社会领域中的普及和应用。
(二)集中投资领域[7]
为实现“超智能社会”,有必要对以下领域开展集中投资。
1.医疗健康
一是把分散的健康、医疗与看护数据等纳入统一系统,构筑每个人的医疗健康数据体系。二是改变保险者与经营者的行为,强化激励保险者的预防行为,提升后期高龄者补贴的核算比例;对保险人情况进行可视化处理,加入健康状况、医疗费、健康投资的情况等。三是改革初诊报酬定价,促进远程诊断的效果与效率;利用云环境与认证等促进人工智能开发与实用化,对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诊断的医生给予支持。四是从2020年开始,构筑数据分析库,通过改革下一期看护报酬体制,促进具有效果的自立支援,促进使用看护机器人。五是促进新型再生医疗制品的开发、生产,以及医疗、看护的国际化。
2.移动革命
一是开展领先于世界的实证运行,实现卡车的列队行驶,计划2020年在新东名高速公路上实现无人驾驶,2022年实现商业化;实现地方无人驾驶服务,以2020年为目标,在全国10个地区开展道路的实证试验;实现小型无人机对货物的配送服务,促进安全行驶辅助车的制度完善与普及。二是对数据进行战略性收集、应用,扩大协调领域;制定面向绘制高精度三维地图(25cm单位)的说明书与机制,实现5G,并将其利用于自动行驶,强化应对网络攻击的车载安全系统。三是依据国际间的通行做法,完善与移动技术相关的制度改革。
3.新一代供应链
接口工业(Connected Industries),通过物联网实现事物之间的网络化,为顾客、社会解决问题,实现创造新价值的产业社会。一是数据链接的制度完善,具体包括加强应对当物联网或数据应用出现异常时可以事前提醒的“智能安全”的安全规制,完善为节能企业开展协作的法律制度。二是数据合作,具体包括国内外多家企业的数据合作、国际标准化与构建“磨合”数据化模式(首先从汽车与汽车零件开始)。
4.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
将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导入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完善、维护和管理效率,扩大“i-Construction”对象(包括增加桥梁、隧道等),实时公布公共事业的三维数据(制定灵活利用的制度)。计划到2025年提升建设现场生产效率的20%,促进基础设施检查、灾害应对机器人开发等(依据机器人使用场合设定要求性能)。
5.金融科技
所谓金融科技,是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各类先进技术,助力提升金融行业运转效率的一种新业态,推进金融科技开放创新与无现金化。一是银行要推进开放应用编程接口(API)。二是利用信用卡数据开展相关API的合作。三是创新决算服务,即通过对支持电子记录债权的发生、转让的区块链技术的灵活应用,促进中小企业筹集资金的顺畅化,降低中小企业筹集资金的成本。四是通过金融科技实证试验枢纽(暂定名)以应对挑战。五是扩大与海外各相关机构的合作,举办金融科技峰会,2017年9月,日本金融厅举办了国际研讨会“FinTech峰会2017”,与会人员包括日本、亚洲及欧美各国的专家及政要,对开放创新、区块链、规制当局的作用、金融技术的新领域(银行、保险、证券领域)及亚洲地区的解决方案等进行了讨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