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边区的青救会
2020-01-16孙涛
孙 涛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晋察冀边区青年抗日救国会(以下简称青救会)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青年组织。青救会团结组织广大青年,在整个晋察冀边区的抗日斗争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在斗争中青年们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随着八路军115师深入敌后,晋察冀边区的青年工作焕然一新。
一、 抗日的革命青年组织青救会纷纷建立
1937年下半年,就有部分县建立了青年抗日救国会,1938年,大部分县都建立了青年抗日救国会。北岳区在1938年5月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了晋察冀边区青年抗日救国会;冀中区在1938年5月成立青年抗日救国会;冀东区的共产党领导的青年抗日组织名为青年保国会。青救会组织发展的高潮是1939年到1940年,仅在北岳区和冀中区,青救会会员超60万人,青年抗日先锋队队员约40万人,儿童团员超100万,在校的中小学生都参加了学生会,部队中的青年组织也以团体会员的形式参加各大区的青救会[1]181。
在抗战前,边区范围内,在共产党领导下,以京津为中心和一部分中小城市和乡村中,曾建立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组织,在我党领导下,“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的积极发动、组织,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边区青年组织的蓬勃发展壮大,除了党的领导,还有一些由晋察冀边区的特殊政治环境所决定。日寇在这一带所施加的残酷暴行,应该是在日本占领区域中最为野蛮的,青年们为此义愤填膺。国民党的正规军队,由北向南,全线溃退,致老百姓的死活于不顾,所行之处,狼狈不堪,军纪涣散,令这一带的人民群众包括青年极其失望。与此同时,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仅坚决抗日,而且爱护人民和依靠人民。强烈的对比,使人民群众的心很自然地凝聚于共产党所领导的青年组织周围。
青救会的章程规定,青救会是最广泛地团结抗日革命青年的青年群众组织。该组织力图帮助青年提高政治文化水平,改善青年生活,提高青年地位,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既符合抗战形势对青年的要求,又符合青年的时代追求和进步诉求,很自然赢得了青年的广泛认可。
党组织为了加强对青救会的领导,县以上各级党委都曾设有青年工作委员会,区级设青年委员。1939年初,中共北方局又设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统一全边区青年工作的领导,最终在1940年5月成立了晋察冀边区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筹备会。
到1942年底,根据党中央关于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集中统一领导的决定,区以上各群众团体改组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内设青年工作部。到1944年,随着形势的发展,党组织决定按划分的冀晋、冀察、冀中、冀热四个区分别成立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分别下设青年部。在这一系列的上层组织结构变动中,基层的村一级的青救会一般变动不大。只是在少数游击区,由于环境残酷,为避敌锋芒,保护干部,曾尝试性地将青救会转入地下。但此种尝试很快被上级党组织评价为:对于形势的看法过分悲观,对青年群众的觉悟估计不足,既妨碍了群众工作的开展,也不能真正保护干部,尤其损害党的威信。以上做法很快得到纠正[2]163。
边区的青年群众在青救会的领导下,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总结出许多良好的工作规范和修养信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中共北方局所颁布的《青年信条》,就出自晋察冀青救会基层的各种具体的《青年守则》。
《青年信条》12条具体内容为:(1)抗战到底,不动摇,不投降;(2)服从组织,不调皮,不捣蛋;(3)积极工作,不逃避、不推脱;(4)亲密团结,不打架、不吵嘴;(5)勇敢参战,不怕死、不畏难;(6)活泼紧张,不呆板、不散漫;(7)努力生产,不怠工、不偷懒;(8)虚心学习,不自高、不自满;(9)互助友爱,不自私、不自利;(10)严防汉奸,不麻痹、不疏忽;(11)保护身体,不胡搞、不早婚;(12)讲究卫生,不吸烟、不喝酒。
青救会不仅有自己的信条,还有属于自己的会歌。比如,冀中青救会的会歌歌词是:“战呀,战呀,我们是青救会员,共产党领导我们向前。前进,恢复万里河山,建立新民主主义乐园。同志们,要坚定,要刻苦,要切实,要民主。同志们,要坚定,要刻苦,要切实,要民主。战呀,战呀,我们是青救会员。”[3]105
二、 青救会领导下的直接对敌斗争
青救会组织自打成立,就在各级党组织的具体领导下参与到具体的抗日工作中来,这些工作包括生产工作、学习工作、文化活动、发动群众、参军支前等方方面面,在此,我们将着重看一看青救会及其青年抗日先锋队(以下简称青抗先)的直接对敌斗争。
广大青年群众,经历了残酷的日寇扫荡,在党组织的领导和人民军队的具体指导下,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武装起来,配合八路军作战和独立作战。1938年,党中央根据对敌斗争的需要,指示晋察冀边区政府建立青年地方武装,各分区党委相继建立青年抗日先锋队作为各级党组织掌握并由各级青救会具体领导的对敌武装。广大青抗先队员拿起武器直接面对鬼子汉奸,成为边区群众武装斗争中最有活力的一支队伍。
青抗先为了更加有力地开展工作,制定了自己的入队简章,规定了宗旨、任务、纪律等。青抗先的宗旨为:武装广大青年,进行军事训练,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并且动员队员参加八路军。以青年化的方式,全部发挥青年的战斗力量,保卫边区,驱逐日寇,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青抗先的基本任务为:(1)配合部队作战,进行群众游击战争;(2)维持后方治安,担任抗战勤务;(3)加强队员军事、政治、教育训练;(4)不断动员队员参加军队,扩大边区子弟兵的队伍。队员的纪律有:(1)不违背国民公约,不违背青年信条;(2)出门请假,准时出操,不无故缺席会议;(3)遵守青抗先队礼,爱护自己的武器;(4)不说破坏组织的话,不做破坏组织的事;(5)服从队部指挥调动,战时不动摇逃跑;(6)不推脱不偷懒,积极执行抗战勤务。入队条件为:凡边区抗日青年年满十五岁均可自愿加入。入队时须经队员一人介绍,并由同级队部批准,举行宣誓后,即为队员。青抗先队歌歌词为:“拿起自己的武器,为了保卫家乡田园,为了坚持边区抗战,在前线炮火下边,在黑夜黄昏的山岭平原,到处与敌人斗争,毫不疲倦的青抗先。边区的青年在斗争的烽火里团结壮大。”[4]75青抗先是青救会组织的核心力量,在青救会的工作中起骨干和先锋作用。它不脱离生产,又直接配合八路军作战,起到了团结群众、联系青年、保家卫国、消耗敌伪的突出作用。
青抗先成立之初,其主要任务是,监视侦察敌情,警戒敌人,掩护群众,搞坚壁清野。当敌人扫荡时,掩护群众安全转移,多方袭扰敌人。青抗先在执行自己的任务过程中,有效地减少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并且他们的给养不用当地群众提供,因此得到各村民众的广泛好评。这也为青抗先的任务向更大范围转变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在八路军的正规作战中,青抗先往往积极配合,如在冀中区,仅1940年一年,共配合部队作战709次,而且配合作战的人数和次数逐年增加。青抗先在作战中承担的任务最初大多是战勤工作,在八路军所进行的许多著名的战役、战斗中,都有青抗先队员的身影,如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参战部队是115个团约15万指战员,支前的群众至少80万以上,这其中就以青抗先队员最为勇敢和活跃。
随着青抗先队员不断接触战争和熟悉战争,有一部分队员补充进了八路军队伍,而留下来的和新加入的青抗先队员也在不断地成长和变得更加勇敢。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自己手中虽然拿着大刀、长矛,但大家怀有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和群策群力的勇敢精神和聪明才智,而且有八路军的训练指导,更重要的是有各级党组织的有力领导,使队员们在战斗中学习战争,创造出许多独特的作战方式方法。比如,“村自卫战”“冷兵器交手战”“麻雀战”等,都是青抗先队员的发明。这些简单实用的战术,也被我八路军正规部队所借鉴。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冀中区抗日形势处于低潮,但青抗先队员们总结出的对敌斗争三件法宝“打、藏、跑”,被吕正操同志汇报给聂荣臻司令员后,得到了聂司令的充分肯定,也成为冲破黎明前黑暗的法宝。“打”就是打敌人,既勇敢又机智,以巧取胜;“藏”,就是隐蔽好,力求保存自己和群众的生命财产;“跑”,就是打不赢敌人就走,大批敌人对我扫荡,就要躲闪开,避免伤亡,以利反击[5]。
青抗先的单独作战,多是打小仗,积聚小胜形成战果,创造成绩。还以冀中区为例,1940年,青抗先单独作战1790次,毙伤敌伪244名,俘日军3名,俘伪军118名,除汉奸688名;缴获机枪9挺,手枪7支,长枪47支。由于条件所限,缴获的武器辎重有些归基层留用,包括对敌伪人员俘获,为自身安全考虑,青抗先也有不送上级的情况存在。这些,应该都属于情理之中,因此,战果的统计并不全面[6]。
青抗先的对日伪作战,基本贯穿抗日战争主要过程,其作战的战绩,较之八路军的正规作战,当然不能相提并论,但作战之次数和英勇程度,丝毫不屈居其下。早些年,我本人曾因工作需要前往多家档案馆和文史单位搜集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资料,无意中见到了许多青抗先的武装斗争实例,这些事迹虽然很难写入备查的历史辞书,但一样动人至深。
涞水县的野三坡风景区,115师开辟抗日根据地时期,许多老百姓尚穿着明朝服装。抗日政权建立起来后,青救会和青抗先也很快建立起来。1940年夏,日寇对该地区进行大扫荡,其中,敌龙门镇据点派出百余敌军,向八路军的野三坡根据地进攻,在此方向上进行防御的是四十余名青抗先队员,他们没有任何重武器,仅靠手中的步枪、手榴弹,硬是没让敌人越过防御阵地[7]35。
安国县一区的青救会主任,在1940年深秋,化装去县城侦察敌情,在城东门口接近站岗的伪军时,乘其不备,突然用手抢下了他的枪,将其沿青纱帐带回根据地。城头上当时有鬼子,也有伪军,由于事发突然,他们根本想不到“八路”竟有这么大胆量,眼看着事情发生在自己眼皮底下,到“八路”带着俘虏在青纱帐中消失了踪迹,才反应过来,胡乱开枪,但也无济于事[8]9。
在1941年,平山县18岁的青抗先新队员闫大珠,由于看到许多老队员都身背缴获来的钢枪,就也想得到一支。一天,他独自埋伏在鬼子经常出没的一条大路旁,当一个鬼子全副武装地在此经过时,闫大珠突然跃起,将鬼子杀死,缴了一支三八大盖。后来,他受到了聂荣臻司令员的表彰[9]67。
类似这样的青抗先队员独自缴枪杀敌的事迹有史料记载的在晋察冀不下30起。
交通战是我党在晋察冀对敌斗争的一种重要形式。到1939年,根据地被敌人压缩到十分狭小的范围,县城我们仅仅占有阜平,根据地大部分乡镇落于敌手。日寇提出“强化治安”的口号,又提出“新交通政策”“囚笼政策”,征集强迫群众修路、挖沟、筑墙、建岗楼,企图用分割封锁消灭八路军和抗日政权。该种政策敌人在1940年和1942年又两次变本加厉,这样,打破敌人封锁的交通战成为持久的战斗行为。
交通战不是正规八路军主力部队的主要军事斗争形式,但它是青抗先的主要任务。从1939年下半年开始边区各地青抗先队伍,大量地破坏敌人的封锁沟和交通网,使敌人的囚笼政策落空。
在平汉铁路沿线的新乐、定南、徐水等县的青抗先队员,常在夜间行动,扒铁路,挖路基,炸火车,使得敌人的列车经常出轨、翻车、被炸。敌人为保铁路畅通,就要抽调大量兵力护路,但随着战争的进行,敌人兵力越来越不堪调配,无奈,只得在自认为重点区域派兵护路。这样护路的结果是,敌人认为非重点的铁路区域经常出事,到后来,敌人不得不在重要铁路运输任务来临时全路段看护,而这样又会招致八路军正规部队对铁路线上敌人的大量杀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青抗先有效地配合八路军消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
安国县西柴里村有个青抗先队员李寿江,是边区知名的破坏敌人电话线的“铁丝阎王”。从1939年开始,他自己制作了一把老虎钳,沿安国到定县的公路上破坏敌人的电话线。到1939年底,他就向区里交了几千斤电话线。1940年,他当上了青抗先队长,由此,他带领一个小组专门破坏敌人的电话线,敌人在这一带的电话线很少正常通讯。为此,敌人曾多次设法捕捉李寿江,但均未占到半点便宜,还搭上了两个鬼子的性命。最后,鬼子悬赏要他的人头,也无济于事。李寿江将自己破坏电话线的经验传授给边区其他地方的青抗先队员,给敌人的通讯带来很大的麻烦。敌人最后用极端残忍的手法对付破坏电话线活动,凡在那里的电话线被破坏,就在附近抓老百姓,将人杀掉后人头挂在电线杆上,想以此来吓住群众。但后来,引来了大家更多地破坏线路,导致据点间通讯经常中断,无法形成有效的军事行动。
据不完全统计,北岳区的青抗先,截至1941年底,破坏敌人交通线大小战斗10592次,破路1724004里,挖道沟571道,破桥53座,缴获电线158252斤,电杆44252根,路轨5185根。冀中区破路仅在1940年破路12219里,得电线34296斤,电杆5461根,铁轨8000余根[10]1190。
边区的地雷战也是青抗先的拿手好戏,其中典型的地方有:安国县的东赵、西寇两个村;蠡县一区;曲阳县韩家峪村,都是令敌人胆寒之地。
边区还涌现出两个爆破能手。李混子是冀中区新乐县北李家庄人,15岁就担任本村青抗先指导员。李勇是北岳区阜平县五丈湾人,它是本村青抗先队长,他们两个人运用自己的爆破才干,给了日伪以沉重打击,也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李勇还被北岳区委评为“模范共产党员”,聂荣臻司令员号召全边区要向李勇学习,地委书记曾奖给他一支盒子枪,边区政府曾奖给他一头大骡子。
青抗先在对敌斗争中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牺牲。如冀中区在1940年,仅二分区即牺牲干部队员98名,至于受伤和被俘的就更多了。被俘的青抗先队员,几乎都被敌伪杀害,他们至死也不向敌伪屈服[11]1251。
这里有个例子。定南县东亭村,位于安国至定县公路沿线,该村青救会主任王敏,将两名汉奸率队捕获,并交抗日政权判处死刑。后来,敌人抓住了王敏,试图劝降,但他始终不暴露组织,不出卖同志,只对敌人承认自己的身份,后来,他利用敌人大意,偷到敌人武器逃脱。敌人发现后很快追上来,他坚持与一百多敌人战斗三个多小时,打死打伤敌人七名,最后举枪自尽。
1942年,日寇“五一大扫荡”后,冀中的斗争形势异常残酷,为此,边区指示冀中军区,尽量少开会,如必要开会时尽量减少人数。可是,斗争的实际需要决定了有些会还是要开的。为布置反扫荡后具体工作,清苑县铁路东三县的青救会主任罗斌等领导同志在会议进行中被鬼子包围,全部英勇牺牲[12]。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晋察冀从大的区域上位列燕赵之地。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动和组织,边区成了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为伟大的全民抗战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辉煌的贡献。这其中,青抗先应该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其武装斗争的历史功绩当为历史所充分肯定与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