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学习观探析

2020-01-16宁靖姝田鹏颖

河南社会科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理论

宁靖姝,田鹏颖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学习作为人类典型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集中体现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是人们实现自我革命与自我提升的基本路径。依托学习的力量,个体可以获得知识的扩展、能力的增强以及境界的提升,人类社会则得以在文明与智慧的传承与创新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和跃迁。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域下,学习是人完善认识主体、优化认识方法、拓展认识内容、实现认识目的的能动过程。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学习教育都成为党内坚定信念、统一思想、强化意志、凝聚力量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1]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维度分析学习的价值、目的、方法和内容等,全面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内涵,对于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政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内涵与特征

科学的学习观能够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主观世界符合客观世界的同时完成对二者的改造,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学习观正是在历经长期探索和无数重大考验后凝练而成的关于学习实践的科学理论。

(一)引领执政党学习实践的科学理论

中国共产党学习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中国先秦时期对于学习的探讨就已经达到了一个高潮,孔子、孟子、荀子等古圣先贤的学习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广泛流传。而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从哲学的角度启迪人的智慧,引导人们“认识自己”并探求世界的本原。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人类通过学习实践在深化对世界认知的同时追求着自身的成长和完善。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学习的作用,其学习观具有鲜明的理论底色和特殊的历史背景,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诞生,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中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回答“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明确了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对象与内容、过程与方法,匡正了学习中出现的主观与客观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在不同时代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推进凝聚起巨大的现实力量。

中国共产党学习观是在学习中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域下,理论与实践是一对辩证的概念,两者通过人的学习实践在相互促进中得到发展与提升。一方面,实践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理论最初的源泉和唯一的检验标准。另一方面,只有依靠科学理论,建立理论思维,才能在实践中实现主观和客观、行为和规律、过程和结果的辩证统一,进而达成实践目的。中国共产党学习观以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为主线,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真理力量外化为实践中的现实力量。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学习实践中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学习观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理论基石。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中流砥柱,党的建设关乎党的发展、民族的未来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走向。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提高本领,方能顺应发展大势,引领时代潮流。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政党已经成为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做出的战略决策。历经多年的发展和检验,中国共产党学习观已经演化出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科学理论,深入理解其内涵能够为营造优良学风、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对学习内容、目的和方法的系统回答

凝练学习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回答“为何学”的问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曾经依靠学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时纠正错误路线,增进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并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习近平曾指出:“在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能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学习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就在于科学的学习观能够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现实问题,找到适当的应对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在使主观世界符合客观世界的同时达到改造两者、推动两者辩证发展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全新历史方位下,新情况、新问题必然会带来新的挑战,迎接这些挑战仍旧要发挥学习的作用。

明确学习的对象和内容,诠释“学什么”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学习观对于学习的对象及内容的认识始终围绕着现实问题的变迁而完善,在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中不断发展,形成了“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的不拘一格的学习对象观。同时,明确了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法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知识的学习内容。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始终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主线。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等为主要内容开展集体学习,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阐明“如何学”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学习观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悟原理、求真理和明事理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应用理论、总结规律、更新理念,将理论用活用实,瞄准现实问题予以有效解决。革命时期,毛泽东曾在反思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学习要同实践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纠正了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风气。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重新学习”,指出“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向人民学习,在实干中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倡导党员领导干部将学习作为兴趣和生活方式,针对“有的领导干部理论学习不深、不透、不系统,学用脱节,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推动工作的能力不足”[2]等问题开出了“药方”。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内在统一

中国共产党学习观具有鲜明的理论性。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科学性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真理性,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呈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为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丰富的理论成果。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代表性文本,为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发展进一步提供了哲学依据。十八大前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针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发表重要论述,其中对于学习建立“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维”“精准思维”的观点更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理论品格。

中国共产党学习观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真正的学习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无法脱离实践单独存在。中国共产党学习观有着鲜明的实践导向,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经典著作中,毛泽东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的观点,指出“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明确了学习的价值和地位。回顾历史,我们曾依靠正确的学习观肃清了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理论脱离实践等问题,找到了正确的思想路线,从而挽救了党和中国革命的命运。今天,学习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推动自身成长和探索实践的基本路径,并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学习观具有鲜明的承续性。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形成经历了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历史过程,虽然其间经历了无数艰难曲折,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和党的宗旨使命,最终形成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的学习观发展脉络,具有鲜明的承续性。这种承续性体现为: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实践。二是坚持同各类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行为思想做斗争,在整顿文风、学风的过程中营造优良的党风。三是坚持实践导向与问题导向结合,强调学习的“有的放矢”,将实践本身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将学习活动制度化、组织化、常态化,通过制定学习制度,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形成学习习惯,建立学习兴趣,促进能力水平和工作成效的提升。

中国共产党学习观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回顾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形式与内容始终在创新和发展。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对于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方式的强调以及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肃清教条主义奠定了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善于学习,重新学习,形成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外多重风险的考验,习近平再提“本领恐慌”问题,将学习本领作为“第一本领”,要求全党进行一次大学习,号召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发扬实干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学习实践中做到“学、思、用”和“知、信、行”的统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当代政党学习观的最强音。

二、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主线和意蕴

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出场与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如果对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进行细致考察,就不难发现有一条关于中国共产党学习观发生发展的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条主线从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角度铭刻了中国共产党回应时代课题、探求理论真谛、实现自我完善与革新的伟大历程,充分说明了学习作为一种探求真理、优化实践的方式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影响,从而生动深刻地诠释了学习观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价值意蕴。

(一)救亡图存与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出场背景

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必然。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遭遇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苦难与危机,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西学东渐到五四运动,无数仁人志士谋求救国之策,认识到必须找到一种科学理论方能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俄国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走到现实,这一事件对于还在苦苦探寻的中国人来讲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希望曙光。马克思主义号召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打破旧社会的桎梏以实现自身的解放,揭露了帝国主义强权外衣下不可调和的自身矛盾以及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正是分析和解决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良方。1925 年,毛泽东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将中国复杂的现实情况和内在的原因清晰地展现出来,回答了“革命的首要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诞生。1920年上海早期党组织制定《中国共产党宣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论述了共产主义者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见解,提出通过阶级斗争建立新社会、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五四运动前后,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全国多地成立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团体,并通过创办、支持包括《新青年》在内的刊物以及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基于早期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的发展和共产国际的指导帮助,在1920—1921 年间,国内先进分子和旅日、旅法先进分子陆续在国内外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党组织,并筹划了中国一大的召开。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中诞生,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思想。

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民主革命找到了出路。在内有军阀割据、外受帝国主义掠夺的历史条件下,国内军阀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先后提出“武力统一”“联省自治”等主张,但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在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军阀割据的形势更为严峻,中国革命的前途更为渺茫。究其原因:一是在理论上没有找到改变中国社会状况的思想武器,二是在实践上无法凝聚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与此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出中国革命自身的特点,认识到中国农民数量最多,他们长期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有着最为坚决的革命意愿,并准确判断出中国人民的实际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先后经历国共合作破裂、“左”倾主义冒进指挥导致的挫折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二)道路抉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深化过程

学习的历史经验在每一次道路抉择的探寻中逐步积淀。随着中国共产党由稚嫩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经历了逐步深化的过程。1927 年国民党背叛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遭遇重创,开始探索武装斗争的道路。数次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开始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得以保存。但是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围剿”,红军内部出现了悲观情绪。在这一关键时期,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一系列著作,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深刻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客观形势,增强了革命的信心,数次瓦解了敌人的进攻。1936 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专门写了一节“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从争取战争胜利的角度论述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的重要性逐步被深入论证,且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

学习的光荣传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逐渐形成。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早在之前,毛泽东就在多篇文章中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和立场分析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被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一方面在于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在于通过学习运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队伍的理论武装。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对历史上党的路线进行了系统分析,批判了“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等问题,提出“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整风运动不仅是针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等问题的一次“启蒙运动”,也为解决党内的思想方法问题、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问题和工作态度问题探索了一条学习之路。

中国共产党学习观在不断回应时代之问中发展成熟。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学习问题上批判主观主义,强调学习目的的实践导向,强化了革命队伍的理论武装和战斗力量,最终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78 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改革开放的理论先声,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十八大前后,习近平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文章,围绕学习的意义、内容、方法等基本问题阐述了一系列观点,提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3],要求“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学习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三)走向复兴与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时代展现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需要依靠学习的力量。丹麦教育学家伊列雷斯在《我们如何学习》一书中谈道:“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经常被称之为全球化的知识社会之中,对社会成员能力水平的国际竞争有着越来越热切的关注。因此他们的学习构成了竞争的一个关键性参数。”[4]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日益靠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目标的征程中,必然要迎接多方面、多领域的挑战。要想取得胜利,必须结合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总结出的历史经验,加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政党建设,在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能力,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奠定基础。

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需要依靠学习的力量。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的重要任务,十九大报告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5]党的建设是关乎国家、民族发展的关键。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全党同志要跟上时代步伐,不能身子进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看问题、作决策、推工作还是老观念、老套路、老办法”,“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新时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理论武装的首要课题,学懂弄通这一重要思想体系,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投入实践之中,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依靠学习的力量。新中国的成长轨迹是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生动展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力量的鲜明写照。而中国共产党学习观则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和永葆生命力的途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实现自我革命、自我完善的推动力。党的几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学习的作用,根源在于学习的重要价值。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依靠学习的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时纠正错误路线、增进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十八大以来,全国掀起多次学习的高潮,学习向常态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十九大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被写入党章,成为指导党和人民事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党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真正学懂、悟透、弄通、用实这一重要思想,在根本上理解其内涵要义,需要科学的学习观予以指导。

三、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创新与启示

(一)信仰、修养和本领的同步提升以塑造学习主体

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是明确方向、激发斗志、增强动力的内在精神要素。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崇高理想的指引和坚定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底色。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理想信念的建立与理论的学习密不可分,唯有知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所在,才能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实践;唯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所在,才能在重重思潮的侵袭中保持定力;唯有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性,才能战胜现实的种种考验,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学习中提升个人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生价值的内在追求,修身是基础。良好的修养包括高尚的道德品质、超脱的思想境界、深厚的学识涵养和笃定的处事风格等。共产党员的个人修养不仅关系到个人精神生活的切实体验,也会外化于日常工作生活中,从而影响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人的修养境界依靠持续的学习提升,习近平曾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6]“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拒腐蚀、永不沾,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7]。为党员领导干部提升个人修养明确了方法和途径。

在学习中强化实践本领。2013年,习近平重新提到“本领恐慌”的问题,指出:“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在十九届一中全会上,他再次指出:“我们要适应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进展,努力增强各方面本领,包括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都必须着力强化。”[8]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流砥柱,党员领导干部实践本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社会环境的特点和面临的困难不断变化,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不断加大,唯有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方能增强本领,在实际中推进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核心理论的指导和经验双重拓展以获取学习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指导学习的方法论。人通过经验形成认识,经验可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往往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由主体凭借感官直接得出,具有生动、直观等特点,相较于间接经验更有益于反映事物的原貌。而间接经验则通过读书、听课等集中学习的方式获得,其内容往往经历了若干年筛选和沉淀的过程。由于直接经验范围有限,间接经验的获取在提高认识效率、传递人类文明方面具有更为突出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学习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获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既要亲身实践获取一手材料了解实际情况,又要吸收前人经验,在结合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应用于实践,做到实事求是。

注重调查研究丰富直接经验。毛泽东提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9],这里包括两层意思:一是间接经验也需要以直接经验作为内容和前提;二是直接经验能够提供真切可靠的认识材料。调查研究是获取直接经验的重要方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开展过多次调查并撰写了调查报告,总结了调查的技术。正是通过这些调查,他掌握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人民的生存现状的客观情况,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并始终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作用,多次在党内倡导学习之风。调查研究之所以有助于了解问题的历史现状,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就是因为通过直观的方式获取了第一手的客观材料,有效避免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习近平专门撰写《谈谈调查研究》《学习和掌握正确的调查研究方法》《加强调查研究很有必要》等文章,强调调查研究的方法和作用,提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注重拓展渠道丰富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对于前人直接经验的总结、记录和提炼,相对直接经验为人的认识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内容,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属于间接经验的获取。中国共产党学习观强调向书本学、向专家学、向人民群众学等,从而拓宽获取间接经验的途径;强调积极学习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拓展间接经验的内容。间接经验可以开阔人的视野,丰富人的学识,但仍要通过实践才能转换为人对于世界的“真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拓展渠道丰富间接经验,也善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主动运用、亲身参与,以诚实和谦虚的态度在实践中检验并发挥间接经验的作用。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炼学习方法

通过学习建立理论思维,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概念,经过判断、推理获得的对于事物整体、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是相对感性认识更为高级的环节。理论思维是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等方式通达理性认识的思维形式。理论思维相对常识思维而言有着把握事物本质、反映事物规律的特点,能够指导人们突破表象的局限,在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019 年年初,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修养,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理论思维是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习增强实干精神,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与改变世界的主张相契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论证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认为实践是认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认识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必然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尤其是理性认识要在实践的具体过程中最终实现自身价值,通过目的性达成外化其内在力量。另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方式,在实践中人们不仅可以获得一手资料,同时能够深化认识,深入事物本身,对事物建立最为直观而深刻的认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口号,习近平多次强调实干的重要性。实干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也是认识由理论到现实的必要前提。

坚持实事求是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四个要点内涵相通,都强调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统一。随着事物的发展,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情况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迁中能够主动认识和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并能够针对这种变化主动调整固有认知,更新旧的观念,探索新的方法,使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保持动态的统一。无论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还是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都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前提,根据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分析,以开放、创新、发展的思维推动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发展。

(四)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以聚焦认识目的

加强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是学习的原因,也是学习的动力。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能局限于对书本和词句的学习,提出要能够精通和应用马克思主义,且“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重提领导干部“本领恐慌”的问题,分析了党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指出:“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地学习,并通过学习提升本领解决问题,是由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学习观最为直观的现实价值。

加强学习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不能脱节,否则就难免落入主观主义或经验主义的窠臼,招致挫折甚至失败。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启了摒弃空谈注重实践的学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历史方位和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飞跃都是中国共产党人针对现实的历史条件,立足实践而发展创新的理论成果,而党和国家事业的进步,也依靠理论指导方能实现。

加强学习以践行初心与使命。中国共产党学习观历来带有鲜明的理论底色和崇高的使命导向,在今天加强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坚守初心、担当使命。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10]“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终身课题,既需要坚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加强理论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更需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能力,将初心与使命转化为真抓实干、担当作为的实际行动,以学习的力量外化理论的力量,强化实干的力量,以期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理论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