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防洪堤的研究与探讨
2020-01-16杨建中
□杨建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防洪屏障的河道堤防,规划设计中如何践行生态理念就是新时代水利工作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
1.防洪堤生态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1.1 有一定的生态条件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堤防连接水域与陆地、山体、农田、林地等区域,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的一个重要纽带,堤防的生态化建设会将整个生态系统自然地联系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
1.2 有一定的空间条件
生态建设需要空间,利用水利设施占地以外的无论是行洪范围还是土地空间进行生态建设都应该非常慎重,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中,提出了“六个严禁”的政策举措,其中提到了河渠两侧违规占用耕地超标准建设绿化带和大规模挖湖造景问题。而堤防建设中按照规范设置了一定宽度的护堤地,堤顶、两侧堤坡和两侧护堤地的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可以为生态建设提供空间条件。
1.3 有一定的基础条件
堤身的碾压质量能够满足一般交通要求,堤顶路的设置能够满足低车速的行车曲线要求等,这使得堤防具备了人们贴近自然、游憩休闲的基础条件;随着生态化护坡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推广使用,解决了传统硬质护砌方式带来的生物不能栖息、土水交换不足、水质不能保证、植物没有生长条件等问题,使得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可以生存和发展;堤防上建设有护堤屋等管理设施,具备扩充生态旅游功能的基础。
1.4 有一定的需求需要
随着河道清洁整治以及生态补水的实施,河道已经逐渐由脏乱差变为水清岸绿的休闲好去处,河道内良好的水环境也需要延伸到堤防,到堤外,形成浑然一体、统筹兼顾的生态恢复。堤防也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旅游、观景聚会、户外运动等的优质场所,需要在堤防上建设配套设施,满足游人方便、休息、遮阴、停放车辆等的需求。
2.生态防洪堤规划理念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防洪安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休闲设施、文化传承等功能,营造集保障城市防洪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市民休闲活动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
生态防洪堤应在满足水利工程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程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水利工程管理占地范围,坚持以人为本,融合防洪、生态、旅游、休闲、交通、智慧等功能,实现多种功能有机统一。在两侧堤坡和护堤地占地范围内进行地形塑造,形成生态断面,满足生态环境建设与绿化种植的要求,将传统意义上的防洪堤身隐于生态断面之内,“隐长堤入林湾,得清气于自然”,打造生态+防洪复合型防洪工程;对防洪堤的迎背水坡表面进行自然改造,实现车行道、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等的整体贯通,使堤身成为市民和游客漫步、慢跑、休闲、骑行等多种活动的载体;通过提升生态绿化治理理念和措施,合理搭配植物组合,在生态防洪堤表面形成了“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生态效果,克服传统防洪大堤的堤坡硬化或土体裸露等弊端;护堤屋等水利管理设施在满足防汛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叠加和扩展,增加停车泊位、便利餐饮、公共厕所、水利教育、智慧管理等功能,使其成为满足防洪抢险、休闲活动、公共卫生、智能监测等多功能、多用途的公共服务驿站,形成新的水利工程管理设施开放式设计理念。
3.生态防洪堤的功能定位及设计思路
3.1 空间布局
生态防洪堤的首要功能是防洪,必须满足堤防的防洪断面尺寸和填筑要求等。在此基础上适当扩宽堤身断面,充分利用堤坡和护堤地范围进行生态填土,在不增加工程占地的基础上合理划定防洪工程和生态空间。防洪断面内工程建设应满足《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等规程规范的要求,生态绿化等设施在满足河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布置于生态空间内,形成有机的统一。
3.2 设计思路
一是坚持防洪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相结合,顺应自然,实现人水和谐相处。二是针对河道防洪工程存在的问题,本着突出重点、合理布局进行工程布置,尊重河道自然演变规律,充分考虑河道流势流态,尽量维持原河道形态。三是顺势而为,按照不同的防洪标准,分级采取不同的防护型式和生物措施,保障堤防防洪安全。四是设置层次分明的步行道系统,实现沿河步行道的贯通,提供不同的游览路线,并满足洪水期通行安全的要求。五是城镇段堤防设置临水平台,方便游人亲水、观景、休闲、娱乐;郊野型堤防设置高、中、低园路,结合栈道,满足游人探幽、踏青、远足、露营的需要。六是融入城市文化、地域特色,引入体育锻炼、健身活动、儿童娱乐等,形成开放共享空间,打造充满活力与动感的绿色城市客厅。七是堤坡采用生态护坡形式,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堤段选择相应的护坡形式。水下营造动物巢穴,河底水深富于变化,满足各类动植物生存要求。八是各类水工建筑物采用新型结构形式,淡化传统水利工程外观布置。结合采用新型绿色节能材料,实现刚柔相济。
4.典型案例分析
某防洪堤为I 级堤防,设计堤顶宽度10m,边坡1∶3,两侧护堤地宽度均为30m,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化建设。生态防洪堤在充分利用旧堤加高培厚防洪堤身断面的基础上,将防洪需求与公共生活相融合,形成“五道”(车行道、跑步道、单车道、漫步道、探索道)的贯通,打造百里连通的公共活动空间。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防浪林带、防护林带宜在堤防的临、背水侧护堤地内设置。堤身和戗台范围内不宜种植树木。”,将堤顶防洪需要宽度两侧各加宽3m 作为生态绿化范围。为防止堤顶路面的不均匀沉降,16m 宽堤身按筑堤标准同时填筑,堤顶设置机非混合道和人行道,两侧设置行道树、照明系统,并考虑照明线路、电缆、光缆等敷设。从堤肩到护堤地外边线之间的区域进行生态缓坡填筑及景观地形营造,形成自然起伏、生态大气的环境,生态边坡坡比为1∶5~1∶10 左右。削弱堤防刚性的概念,形成生态绿地,一方面满足生态空间的提升改造,创造较好的生态廊道关系,提高生态空间边界效益。另一方面,创造自然优美的户外环境,打造风景画廊。将护堤屋升级为服务驿站,内嵌卫生间、充电站、超市、瞭望等功能,满足游人使用需求,同时打造高标准的水利建筑。生态断面在满足河道管理和行洪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种植设计,迎水面种植结构尽量采用当地物种,减少过洪损失。不受洪水威胁区域植物设计尽可能保留原有植物。
5.结束语
防洪堤通过充分利用工程管理范围,采用一系列的生态治理措施,体现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对传统水利防洪工程的一种创新,也是在充分吸纳借鉴国内外先进治河理念的基础上,在满足防洪刚性要求的前提下,以防洪安全为核心,协调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滨水空间开发和生态营造等多方面,全面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构建新时代生态文明背景下的防洪工程。生态防洪堤不新增生态工程占地,节约型的构建起防洪工程、生态环境和公共空间服务,实现了生态防洪堤对城市功能和生态空间的串联和延展,并将三者有机结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展示了新时代生态防洪工程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向。生态防洪堤的建设也势必加快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水生态环境,助力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