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镇江方志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2020-01-16翁红霞

江苏地方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史志镇江市志书

◎ 翁红霞

(镇江市史志办公室 江苏镇江212005)

提 要:镇江方志工作在服务于全市政治文化和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了较大作用,该文阐述了镇江方志开发利用的实践,剖析了存在的不足与缺憾,提出了开发利用镇江方志的合理化建议。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要求“充分发挥地方志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①2017年1月,江苏省地方志工作会议要求全省方志工作要突出“四个转变”,即由被动承接向主动对接转变,由“边际”工作向贴近中心大局转变,由传统修志编鉴向现代多元开发转变,由相对单一的文化服务向经济社会综合服务转变。按照镇江市政府的规划,镇江市史志办在地方志开发利用上努力开拓创新,截至2018年底,镇江全市先后编纂市、县(市、区)综合志书14 部,地方综合年鉴80 余部,部门志、行业志140 余部,其中市史志办编辑年鉴27部,各类地情书30 余部。近五年来,累计向社会赠书7000 余册。本文对镇江方志开发利用的实践及存在的不足进行理性思考,并探讨对史志开发利用的思路与方法进行创新。

一、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成绩

多年来,镇江史志工作在积极主动服务于全市政治文化和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如为镇江制定规划、基本建设、旅游开发、招商引资、减灾防灾和发掘拯救地方传统技艺,开发地方水土资源、土特产资源、地下矿藏,申报自然与文化遗产,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沟通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感情,加强中外联系、增进友好往来以及推动科学研究等方面提供服务。

(一)服务镇江城市管理的升级

镇江市史志办提供的方志等资料,为镇江城市的发展、管理的科学化提供了资料基础。针对颇受网友诟病的城市天际线混乱问题,市规划局组织开展《基于风貌保护的镇江中心城区城市设计高度研究》的编制工作,镇江市史志办为规划局提供《镇江市志(1983-2005)》(以下简称《镇江市志》)等地情资料作参考。素有“活着的历史”之称的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是镇江文物古迹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地区,是免费开放的镇江历史文化博览区,也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西津渡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2012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西津渡史料汇编》,汇集了西津渡各个历史时期的史料,其中利用了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的镇江志书40 多种,内容涉及历史沿革、地理变迁、政治事件、文化传承、经济生活等方方面面,是了解和研究西津渡街区文化深层内涵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独特的文化现象——津渡文化的重要范例,对于保护和建设具有镇江特色的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

(二)引导镇江先进文化的塑造

地域文化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渐突出。地方志是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枢和纽带,是文化传承的基础,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从地方志中人们可以纵观一个地域的文化资源及其精神财富的历史传承与社会变迁。2015年9月2 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市史志办与市文广集团联合摄制的镇江抗战系列纪录片《永恒的记忆》举行首映式。该片以反映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为主题,从《伤城记忆》《弯弓射日到江南》《鹰击长空》三个专题反映镇江人民宁死不屈、不畏强暴、百折不挠的爱国情怀,激发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历史使命。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从2016年10 月1 日起,《镇江新闻早报》早7-8点推出《烽火长征路·英雄赞歌》,讲述镇江籍老红军或是在镇江工作生活过的老红军的光荣事迹,以激励人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7个老红军的事迹有16个来自史志办编写的《镇江市志》。

(三)强化存史资政咨询功能

市史志办先后为中华慈善纪念馆、省军区军事馆的筹建提供相关资料;为高等学校学生提供论文资料查询;为原国企单位从事幼儿教育的职工按新的政策享受教师待遇提供原企业隶属和改制等情况;为市发展改革委进一步科学规划镇江服务业的发展蓝图提供资料服务等。2012 年,市史志办承担了镇江市民政局牵头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镇江部分的内容的资料准备工作,在镇江的首轮和二轮志书中选择并整理出镇江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各8个。2014 年上半年,参照《镇江市志》文物卷的编纂模式启动了《镇江文物志》的编纂工作。2015 年8月,镇江市侨联出版《侨海镇江人》征求市史志办意见,史志办协助补充、丰富和完善了入选人物的生平资料。201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市史志办先后为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委党校等部门提供历史文化、城市建设、科技成就、农业发展、民营经济等方面的材料。对市政协提案“将镇江小牛山更名为金牛山”查找众多历史资料进行论证。配合市委档案处、市工信局提供江苏重大工程项目微视频、江苏发展大会成果展文字和图片资料等。

(四)弘扬“家谱家风家训”文化

方志文化服务于普通百姓读志修谱需求。2012年,在丹阳、扬中等辖市(区)志书出版之前,就有家谱研究者到市史志办查找有关辖市(区)志相关卷的家谱资料。2016年4月,市史志办启动为时半年的晒家谱活动,共现场接待、接听电话咨询、回复电子邮件咨询家谱事宜的各界人士50余人次,此次活动共收到捐赠家谱10套。市史志办拓展史志服务功能,努力成为持谱人、修谱人之间的沟通桥梁、信息互通平台,为家谱研究者提供家谱计算机输入、联系印刷,以及新家谱续修方法指导等服务,联系家谱专家用“家谱制作软件”帮助需求者制作完成家谱,有志于修家谱或者查找资料的人士通过这个平台,得到更多的信息和资料。此外,为基层建立“家谱家风家训”教育展示馆进行指导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五)促进镇江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品牌建设成为增强地方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为服务镇江经济建设,市史志办除将镇江著名品牌产品载入《镇江市志》外,还为产品品牌申报、创建及保护提供服务。志书出版前夕,镇江著名品牌茶叶金山翠芽当时在志书中记述时并没有冠以“镇江”二字,为了协助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在农业、工业、商贸服务业等专志中以及大事记、总述等十多处地方出现金山翠芽的名称前冠以“镇江”二字。在史志办的协助下,镇江市共申请享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9件(镇江香醋2件,镇江陈醋、扬中秧草、扬中河豚、扬中刀鱼、扬中江蟹、扬中江虾、镇江金山翠芽各1件)。这些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申请时镇江市史志办、扬中市史志办提供作为佐证材料的志书起到了关键性作用。2016年,镇江锅盖面在申请地理标志商标之中,史志办为镇江锅盖面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提供水文、水资源、土壤、气候、水环境质量、社会服务业中名点介绍等方面的材料。

(六)创建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

方志馆是收藏、研究、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宣传展示国情、地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具有收藏保护、展览展示、编纂研究、专业咨询、信息服务、开发利用、宣传教育、业务培训、文化交流等功能。近年,镇江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多次呼吁政府,将镇江方志馆建设纳入全市为民服务公共文化场馆建设计划。2017年9月30 日,在西津渡镇屏山文化街区内(盆汤巷35 号)的清代海关道台沈公馆(属于市级文控单位)建设镇江方志馆。该建筑占地740 平方米,建筑面积1068平方米。镇江市方志馆建设项目被发改委列入2018年市级政府民生类投资项目。建设一流的中共镇江地方党史馆、镇江方志馆(简称“两馆”)是提升镇江文化软实力、提振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市史志办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全省一流水平的精品党史、方志馆”的总体要求,聚全办之力,不辱使命,“两馆”于2019年8月1 日正式开馆,被纳入镇江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红色地图册”;9月,被列入第一批“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开馆四个月间,观众参观积极踊跃,参观团队230余批次,人数2.55 万余人。社会反响普遍良好,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市委组织部远程教育中心到“两馆”拍摄专题片。“两馆”成为镇江党史地情、历史文化一张新名片,成为广大市民、外地游客、专家学者了解、体验、探索镇江的又一新平台。

二、开发利用的不足与缺憾

镇江方志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令人欣慰。但是,客观地讲,镇江在方志开发利用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与缺憾,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开发利用规划缺乏

镇江市虽然对坚持修志为用,深入发掘地方志资源,积极拓展地方志工作领域和工作内涵意义和重要性上有所认识和重视,但方志文化作为镇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且未能纳入镇江文化事业大发展的规划之中。市史志部门没能参与融入相关的研究中,导致对史志事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规划不够,发展路径思考不多,对在市场竞争中方志文化如何发展研究得也不深不透,在资政服务的时代性、预见性和针对性方面有待加强。同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几乎没有专项经费支持。专业人才也严重缺乏,二轮志书编纂时主要是依靠老同志,部分年轻同志在志书编纂结束后也因各种原因转岗,编纂及开发利用的年轻专业人才缺乏,青黄不接。

(二)社会认知度不高

史志机构主要负责编修本行政区域志书,和很多专门性行政机构一样,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组织机构。志书编纂主要由史志部门牵头组织,资料收集、纲目编制、文本纂写等具体工作大多在史志工作系统内展开,而史志系统以外的人员总体上关心不多、参与不深,导致修志工作不被社会广泛了解,更难以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三)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相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一些古籍许多人看不懂,更谈不上使用。部分修志者只注重编修地方志,而忽视对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志书出版后送入书库“存史”、束之高阁的现象。志书所记内容大多是二十年前的内容,时效性较差,缺乏与时俱进,与当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有所脱节。同时,修志者对地情资料深入挖掘开发不足,存在遗漏缺失。

(四)志书宣传广度不大

由于地方志体量大,印刷成本高,印数有限,出版后的志书除赠送政府机关、图书馆、企事业单位外,志书在系统内交流较多,面向社会宣传特别是主动服务社会大众相对较少。市民很难接触到志书,受众面狭窄,导致使用范围有限,读志用志未被广泛重视,方志工作在服务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高校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五)形式单一创新不足

地方志资源使用方式落后,缺乏与时俱进的传播创新。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形式多样的电子媒介已经深入千家万户,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年来史志工作坚持开展的“六进”(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进乡镇、进机关)活动,未具体跟踪读志效果。大部分还是使用传统的纸质志书,发行渠道过于狭窄,读志用志的信息反馈缺乏时效性与代表性,与信息化的社会发展相脱离等,由此限制了史志事业的发展与创新。

(六)资源分散缺乏集中

史志成果查阅困难,限制了其存史资政与咨询功能的发挥。市史志办虽已经建立方志馆,但是占地面积740 平方米,建筑面积只有1068平方米,而且是两馆合一,主要以展示为主,很多志书没有地方存储。方志材料保存不够集中,存在零散混乱现象。考虑到成本因素,很多史志成果不能无偿赠阅,渠道不够全面,管理的层级差异性,导致很多史志资源成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虽然按照档案编写的体例、篇目结构及部门分类标准进行归档管理,只能检索案卷标题,开发成果难以扩散和共享,利用率极低。

三、开发利用的创新策略

镇江是历史文化名城,许多尘封已久的丰富文化资源有待开发,“不能让大量档案资料和鲜活细节静悄悄地躺在档案库或通志馆里沉睡,沦为积满灰尘的静态展示。”②史志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式,优化服务内容,为镇江文化的发展提供专业服务。镇江方志的开发利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创新机制,制定方志开发利用的长远规划

转变观念,跳出史志“一亩三分地”的习惯思维,树立全市“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在组织建设、项目筹划、资源使用上加强合作,促进史志转型发展。与镇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政协文史委、档案馆、图书馆等部门联合,开展合作与交流,加强资源共享。方志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的特性,要建立开放性的修志用志共享机制,同时与社会性、民间性的地方文献研究团体加强合作,有效弥补官方地方志机构的缺位。如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汇聚了热心镇江历史文化研究的老领导和各行业的专家,集成了镇江市极具优势的文化人才资源。加强指导和编审,推进闭门修志向开门修志的转变,吸纳更多的社会成员以多种方式参与志书编纂。

(二)传承历史,有计划地开展旧志整理点校

史志部门有许多优势:掌握丰富的地情文献资源,具有“人无我有”的优势;志鉴资料在各种文献资料中具有系统性广泛性,具有“人有我多”的优势;“官修”志书信誉度、权威性高。在实践中,史志部门要走出去、请进来,与高校建立合作机制,提供研究课题,开展旧志整理点校。清乾隆修纂《四库全书》所辑的志书中就有《﹝嘉定﹞镇江志》《﹝至顺﹞镇江志》,在全国具有很高的地位,为历代“征志、树风、明贤、纪异”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挖掘镇江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继1990年委托江苏古籍出版社排印点校本《﹝至顺﹞镇江志》、2015 年史志办组织点校出版《﹝嘉定﹞镇江志》后,2016 年4 月,市史志办与高校合作,启动《﹝光绪﹞丹徒县志》点校工作。《﹝光绪﹞丹徒县志》影印本64 卷,约140 余万字。截至2018年末,64 卷的点校已经全部完成,2019年12 月即将出版。按照计划逐步把已有的镇江历史上的志书点校完成。

(三)拓宽途径,扩大史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利用多种途径,史志部门作为地方文化工作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挖掘史志资源的现实价值、历史价值。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巴兆祥认为,用影像替代文字或图片成为志书文本存在形式和内容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视觉冲击力大的特点,适应了当前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阅读习惯,“从根本上克服了文字版志书记述人物不见其人、不闻其声,记述事件不见其直观场景的缺憾,是志书文本形式的创新与革命”。③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冀祥德说:“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镇、村庄正逐渐消失,人们对故乡的怀念,还有其所承载的乡音、乡俗、乡情、乡愁,将无处安放。”“作为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的一部分,拍摄中国名镇影像志,对于展示改革开放成果,全面、翔实记录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抢救保护传统文化,培育民众爱乡、爱国情怀等都具有重要意义。”④千百年来,纸质版是传统方志的基本存在形式,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传播媒介不断更新与进步,出彩的图片以强烈的现场感、视觉冲击力和极强的时效性来吸引读者,纸质版志书已跟不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为应对这一挑战,适应新时代,史志部门应拓宽视野充实内容。

1.利用多媒体影视制作的平台优势,制作影像志。影像志可以栩栩如生地记录一个时代的发展轨迹,汇聚成一代人的公共记忆,增强方志的真实性与可信度。拍摄影像志是一种新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是让方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的重要方法。用影像志展示镇江的山水、街巷、名人、物产、美食、历史故事等,可以提高方志的直观性、趣味性。2017年10 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影像方志》第9集句容篇反映的茅山盛产药材福泽千古的记述,影片播出后反响强烈。片中有一位著名的句容人,他就是葛洪,2015 年,首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屠呦呦登上了瑞典科学院的领奖台,她发现的用来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使全世界死于疟疾的患者下降了75%。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灵感,正是来自葛洪的《肘后备急方》。2019年4 月23日是镇江解放70 周年纪念日,为了更好地反映镇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励全市人民以更大的热情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市史志办联合市委宣传部等5 部门共同举办“4·23镇江一日摄影”比赛,反映4月23日当天镇江经济、科技、城市建设、美丽乡村、文化、生态文明等内容,真实记录镇江的崭新面貌和的百姓幸福生活,市史志办把获奖照片汇集成册出版。9月29日,摄影比赛作品展、获奖作品图册首发仪式在大市口广场举行,群众参观踊跃,史志部门影响力不断增强。

2.利用网站、手机等多种传播形式展示修志编鉴成果和悠久的地方文化。如在史志网站增加镇江方志馆链接,手机建立“方志镇江”微信公众号平台,扩大方志宣传阵地。结合重大会议、传统节日、地情民俗特点,设计宣传主题,创新宣传形式,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精品,宣传地方文化,吸引各界人士关心和参与史志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创造史志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创新读志用志渠道,加强学术研究。开设名家讲坛,邀请专家举办方志学讲座,联合举办方志学培训班,搭建研究和学习的平台,开展方志征文、竞赛等。

(四)深入挖掘,推动地标产品专题志编纂

深入挖掘志书资源,推动地标产品等专题志编纂,改变多年来史志工作开展单纯送书“六进”(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进乡镇、进机关)活动,指导帮助企业及部门开展专题志、部门志的编纂。始建于1840年的镇江恒顺酱醋厂,是中华老字号企业,经过170 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现今规模最大、制醋实力最强、消费者最欢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调味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引领中国醋业发展。“恒顺固态分层发酵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恒顺工业园区醋文化博物馆成为国内首个专业性主题醋文化博物馆,“镇江香醋”已成为镇江的重要名片。为进一步弘扬中国名醋文化,丰富镇江香醋文化美誉度,助力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4 月,在市史志办建议下,恒顺集团启动专题志编纂工作。同样,形成于1986 年的丹阳眼镜市场,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较完整的产业链及社会化分工、规模化配套、上下游衔接的产业体系,成为丹阳的第一特色产业,亚洲最大的眼镜产品集散地,并从传统的交易市场成功转型升级为现代服务业,是国家AAA级商贸旅游景区,“丹阳眼镜”已成为丹阳的最靓名片。为进一步弘扬丹阳眼镜地域特色,弘扬眼镜文化,做强地方特色品牌,进一步推动丹阳经济发展,丹阳市政府已经将《中国丹阳眼镜志》编纂列入2020 年编纂计划中。借助2017年镇江已经入选第一批江苏名镇名村志,开展以经济强镇(村)、历史文化名镇(村)等为特点的其他江苏名镇名村志编纂,广泛宣传,推动本市其他乡镇村和部门开展镇村志编纂。

(五)加强管理,提升方志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时代给市史志事业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全面提升方志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尽职尽责,努力打造为民所需、为民所用的公共文化场馆。要把服务效果、读者的使用体验放在首位,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发挥好人与知识、人与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履行好育人和文化传播的职能。要不断加强研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为基层大众服务,推动镇江方志馆创新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六)培养人才,夯实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基础

提高地方志的编纂质量离不开高素质的修志人才,只有不断提高修志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持续向社会提供精品佳志,更好地实现修志成果与人民共享、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修志目的。由于修志涉及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修志者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文字功底。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字资料,史志工作者必须学会选择和取舍。处理这些资料的过程就是修志,志书是做学问的成果,它体现了修志者的文字功底、学识水平。修志者要广泛阅读各类古今志书,读志用志既是对社会上说的,更是对修志人说的。如果修的志书连修志者都不去读或者不想读,那只能说明志书修的失败。只有站在读者的角度换位思考,才能编出可看可用有价值的志书。市史志办2018年开展的“4030”培训计划,是史志办立足单位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的现实需要,对“4030”年龄层的干部职工进行理论和实践操作培训。一年多来,年轻干部职工通过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补充和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编史修志业务技能与业务素养明显提升。

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科技文化日新月异,传统方志的开发利用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志书的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地方志书应坚持大众化的发展思路,采用多样化的修志模式,建设好地情资源平台,创新志书传播渠道,搭建服务基层平台,提高修志质量,加强修志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于镇江的社会治理,更好地满足镇江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传承、发展镇江优秀的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史志镇江市志书
镇江市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红嘴蓝鹊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省委史志研究室领导参加黑河市史志工作座谈会并调研指导基层史志工作
情系志书藏古今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寻临界 破相交
寻困而学之笃学常行——谈镇江市润州区青年体育教师自主成长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