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脉永续 风雨归途

2020-01-15郭家瑞

中华瑰宝 2020年1期
关键词:兽首铜像国宝

文物不仅承载着国家记忆,也是民族文脉延续的载体。面对这些回归祖国的国宝珍品,我们需要做的不只是感叹和敬畏,更需要一份守护之心,保卫我们的文明与精神不再失落。

2019年9月1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潮涌动,“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此拉开帷幕。

此次展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联合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30家国内文博机构,精心遴选25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调集600余件文物参展,涵盖瓷器、玉器、陶器、青铜器、书画、钱币、古籍、文献等十几个门类,可谓国宝云集、精彩纷呈。

这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这些文物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珍贵遗产,还承载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文脉永续的见证。

风雨沧桑话回归

风雨沧桑,七十年文物追讨与回归,亦是一段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

清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末期。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大肆抢掠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并把有“万园之园”之称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付之一炬,园内文物被洗劫一空。此后国力衰微,江山萧瑟,中华民族备受内忧外患困扰,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这些文物如同流离失所的孩子,飘零异乡,成为国人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迅速出台了若干关于防止文物流失的暂行管理办法,着手加强文物保护,大力扭转文物流失的局面。国家领导人统筹指挥,海外华人倾囊相助、慷慨捐献,积极抢救了大批珍贵文物,《中秋帖》《伯远帖》《潇湘图》《五牛图》等一系列国宝级文物成功回到祖国怀抱。一些外国政府还主动向新中国返还文物:苏联从1951年至1954年先后三次向中国返还《永乐大典》共64册;民主德国在1955年向中国返还《永乐大典》3册和义和团旗帜10面。这两批文物,开启了中国流失文物回归历程的崭新篇章。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和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的日益密切,我国依靠国内立法基础和国际公约,深入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整个国际返还网络逐渐形成。一大批珍贵文物,以海外华人、国际友好人士捐赠的形式回归祖国。例如美国企业家莫里斯·格林伯格将以重金购得颐和园宝云阁铜窗,无偿赠还中国;菲律宾华人庄万里将珍藏的232件书画作品慨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美国收藏家安思远将自己收藏的一块王处直墓甬道彩绘浮雕武士石刻无偿捐还中国,还有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蝉冠菩萨像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国际公约框架下,我国与20多个国家就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签署双边协议,建立合作机制,国家政府间追索返还实践逐步深入。2014年由中国主导制定反映文物流失国诉求的《敦煌宣言》,呼吁历史流失文物应回归原属国,为完善文物返还国际秩序提供了可行方案。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已成功追回流失文物15万余件,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性进展,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新阶段。

革故鼎新圆归梦

本次展览共分为三个单元,以文物回归典型案例为呈现重点,通过回归文物真品和文献影像等辅助展品的展示呼應,全景描绘流失文物70年回家之路的壮丽图卷,展现中国政府追讨文物的艰辛历程和重大成果,折射出中华民族从屈辱危亡走向自强复兴的历史进程。

在展厅入口右侧最醒目的位置,6件圆明园兽首并排陈列,揭开展览的序章“圆明梦归”。这6件圆明园兽首也是本次展览备受关注的文物热点之一。

此次展出的6件圆明园兽首分别为鼠、牛、虎、兔、猴、猪。十二兽首铜像是圆明园中海晏堂前喷水池的喷水设施的主体部件,由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设计,清宫廷工匠制造,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艺术特征。近距离观察兽首可以发现:它们不仅造型准确,而且刻画细腻,纤毫毕现,非常传神,从材质到细节均展现了非常高的工艺水平。展览利用背景墙对圆明园历史场景进行了简单的复原,让兽首融入当年的历史环境中,6件兽首仿佛恢复了昔日神采,诉说着回归的欣喜与漂泊的艰辛。

第二次鸦片战争那场劫难,十二兽首铜像亦未能幸免,被英法联军抢走,自此远离祖国,下落不明。直到1980年,猴首和猪首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才重现世间。此后,十二兽首铜像中的马、牛、虎先后出现在国外拍卖会上。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一些爱国人士和收藏机构的努力抢救下,牛、猴、虎、猪、马五首先后回归祖国。2013年4月26日法国PPR集团董事长弗朗索瓦-亨利·皮诺将鼠首、兔首捐赠给中国。

马首是第一件在国外被拍卖的兽首。20世界80年代末,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马首被我国台湾企业家王定乾购得,后来他将铜像转售给蔡辰洋,至2007年在香港重新拍卖。国家文物局获悉后,第一时间与拍卖公司联系,提出中止拍卖,促成文物回归的设想。2007年9月,企业家何鸿燊以高价拍下马首,并表达了捐献给国家的意愿。2019年1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何鸿燊将圆明园马首铜像正式捐赠给国家。国家文物局将马首划拨北京市圆明园管理处收藏,展览结束后,漂泊159年的马首将重回圆明园的怀抱。

如今,除龙首在我国台湾外,十二兽首已有7件正式回归,尚有4件不知所踪。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历史记忆,是中国过去百年耻辱的见证,其回归的意义已然超过了兽首本身的价值。

兽首回归,旧梦终圆。我们依旧在寻找,相信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十二兽首终有一天会重聚圆明园,再现昔日风华。

协和万邦重器归

本次展览展出了不少著名青铜重器,如圆明园青铜虎鎣、皿方罍(léi)、秦公金饰片、曾伯克父青铜器等,它们都是文物回归的重大成果。其中皿方罍又称皿天全方罍,通高84.8厘米,器身高63.6厘米,器型高大,富丽堂皇,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被称为“方罍之王”。

皿方罍制作于商代晚期,罍盖呈庑殿顶形,通体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四角与四面中间饰有八条粗大扉棱,以云雷纹衬地,肩、腹分别以大兽面纹为主纹,空隙处填夔龙纹,在主纹和扉棱上再饰云纹,前后两面正中,上下排列两立体兽首,左右两面肩部各有一兽首衔环。罍身作长方口,直颈,高圈足。罍器盖刻有“皿天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器身刻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据专家分析,铭文中的“皿”应是器主族氏名,为商周时期的一个很有影響的大族。皿方罍造型本自商代帝王的宗庙,纹饰结构具有商周宗教活动中常见的牺牲、神格化纹饰等较完整的表达特征,专家推测应是一件祭祀时装酒的器物。

2018年1月14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国家宝藏》演绎了国宝皿方罍历经一个世纪的漫漫归乡路。扮演器身的黄渤一句“我就想回个家,怎么就这么难”,令观众泪目……

1922年,湖南省桃源县漆家河连降暴雨,皿方罍被冲刷出地表,为当地一农民所发现。当时这个农民并不知道这件宝物的价值,只当是普通生活器具放在家里。后来,一名古董商听到消息,以高价收购。农民见此物值钱,怕卖低了价钱,便让儿子拿着器盖去问附近一学校校长。校长一见器型精美,知是宝物,当下愿意出高出古董商一倍的价格购买。农民儿子急忙抱着器盖大呼着往回跑,古董商见势不妙急忙丢下几百大洋,不顾器盖,抱器身而去。自此罍盖与罍身分离,罍盖几经辗转,被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罍身则长期流失海外。

20世纪90年代,罍身在日本被发现,中日双方几经协商,欲促成盖身合璧,因故未果。2001年3月,罍身惊现美国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以924.6万美元高价成交,创下了当时亚洲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最高拍卖记录,一时间全球轰动,引发青铜器收藏热潮。2014年,罍身再次亮相拍卖会,湖南省博物馆牵头与拍卖公司协商洽购事宜,得到了国内收藏界一些收藏家的大力支持。经过多方努力,漂泊近一个世纪的罍身最终在2014年6月28日回归中国,与罍盖合体,由湖南省博物馆保存,为文物回归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皿方罍被以独立展柜放置在展厅的核心位置,在幽冷光线的照射下,焕发出独特的艺术神韵,一种久远的历史气息和不可撼动的威严与霸气扑面而来。皿方罍只是千千万万回归文物中的一个案例,这些国宝,不只价值连城,更是我们民族代代相传的根源。

70年来,为了让流失在世界各地的国宝回家,无数中国人在默默努力着,守护着。让国宝回家,只有回到自己的家里,这些国宝代表的中华文化才会得以传承,国宝才能“活”起来。

中国人正顽强地从全世界的拍卖行追回中国文化遗产,多措并举、协和万邦,这是国家软实力的增强,更是民族文化的自信的提升。

郭家瑞,就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工作部。

猜你喜欢

兽首铜像国宝
漫话国宝
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家
无畏少女
国宝收藏:朱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