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数十万亿新风口
2020-01-15谢玮
谢玮
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最让各界激动的关键词是新基建(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七大领域、三方面内涵、超万亿投资规模,“新基建”瞬间凝聚了各方的共识、激发了各地的投资热情。数十万亿基建项目如期而至,成为面对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的一针强心剂。
新基建强势提速,不仅在短期内拉动有效投资,还能在长期内形成强大的乘数效应,通过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新经济、新产业和新业态厚植根基,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新基建点亮新希望
从政策层面看,决策层对新基建谋篇布局已久。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指出要“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以来,新基建被提到新的高度。
1月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2月21日、3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均提到新基建。3 月 4 日,中央政治局常务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新基建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不同于传统基建的架铁路、建公路、修桥梁,新基建指向数字化和科技化: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三方面内涵: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视觉中国
5月,全国两会首次将新基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是为新基建按下了快进键。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但它在客观上也成为新基建的加速器之一。疫情下,电子商务、远程办公、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无人技术、机器人、健康码、直播电商等基于新型基础设施的应用和服务,为打赢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苏经济“两场仗”提供了重要支撑。
而作为兼顾短期经济拉动和释放中长期经济增长潜力重要力量的新基建,也成为点亮中国经济未来的新希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认为,投资新基建会带动未来几年中国高水平的投资,体现在投资模式的创新、投资综合效益的增加、投资效率的提升等多个方面。新基建投资将颠覆传统产业,使之走向数字化,产生不可估量的投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
各地发力新基建,搶占新风口
从中央密集部署到地方积极响应,从企业主动投资到资本市场热捧……不少省市相继发布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各地方特色,大力推动 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
上海市把新基建作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能和战略支撑。5月,上海市出台《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聚焦具有上海特色的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建设,推出了8个方面35条任务举措,旨在通过政府推动,加强新基建领域规范标准、资金引导等方面规划,着力解决新基建“建不了”“建不好”“建不快”“建不强”的短板与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3年的努力,把上海打造成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率先形成全球综合性大科学设施群雏形,率先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超大规模城市公共数字底座,率先构建一流的城市智能化终端设施网络。”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改委主任马春雷如是说。
7月,浙江省印发《浙江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突出数字基础设施、智能化基础设施、创新型基础设施三大方向,并启动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NI10000计划。“NI”就是新基建英文New Infrastructure的首字母,“10000”就是3年完成新基建投资近1万亿元。
计划提出,到2022年,浙江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将比2019年增长2倍以上,2020—2022年累计完成投资近万亿元。到2022年,率先建成以自主安全可控、自主深度算法、超强低耗算力、高速广域网络和互通数据平台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夯实数字浙江基底,推动全域智慧化发展。浙江省将建成5G基站12万个以上,大型、超大型云数据中心25个左右,率先完成双千兆宽带网络布局,建成国家(杭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同时培育10个以上产业基地、100家以上标杆企业、100家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生态。
视觉中国
10月,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20—2022年)》。
方案按照“1+4+10”框架即“构建一体化网络、打造四大集群、推进十大工程”,分类提出三方面共19项重点任务。
其中明确,推进电动汽车智慧充电桩建设,到2022年全省建成约18万个充电桩,建立可转移负荷有序充电、V2G(车辆到电网)、充放储一体化运营体系。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及重点城市创建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示范城市,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车辆加氢设施建设,到2022年新建200个加氢站,重点建设广州—深圳、广州—珠海氢能运输走廊,规划建设沿海经济带氢能高速运输走廊。
《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5期《中国50万亿救市计划来了!》
新基建,“穿新鞋,走新路”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
新基建之新,绝不是停留在宏大的数据和高深的术语上。无论是5G、新能源汽车带动的消费升级,还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引导的产业升级,新基建正成为建设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智慧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利器。
5G作为新基建的重点领域,无疑是2020年的绝对主角。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烈宏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累计建成5G基站71.8万个,推动共建共享5G基站33万个。
5G连接之下,西藏开展了首例5G智慧医疗远程会诊,重症胰腺炎患者得以接受一流三甲医院的专家远程诊疗与指导;在四面大山环绕的山村,年轻人终于可以通过手机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更可以借助顺畅的直播,打通绿色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一副小小的5G VR眼镜和一部5G手机,就能享受55寸宽屏高清观影体验,如同移动的便携式家庭影院……我国5G商用一年多来,涌现出5G+机器视觉检测、5G+AR辅助诊断、5G+超高清视频监控、5G+无人机巡检等一系列成功应用,开启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新空间。
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崔各庄乡,有一个面积仅0.68平方公里、高峰期流動人口却超过2万人的城中村——费家村。2017年底,由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组成的“智慧型综合管理平台”正式“入驻”费家村。该平台通过对辖区内电、火、人、车等异常情况进行24小时实时感应与秒级预警,解决费家村安全隐患的同时,切实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便利指数。
像费家村这样依靠物联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管理模式建立的智慧社区,是目前全国各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更是扎实的新基建根基之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真实写照。
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则是工业互联网建设之初就承载的愿景。富士康通过部署智能设备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一条电子表面贴装生产线由350人减少到28人,效率提升2.5倍;东方国信打造基于Cloudiip炼铁云解决方案应用于全国210座高炉,实现降低冶炼成本20亿元/年;海尔基于COSMOPlat平台打造房车定制解决方案,帮助房车生产企业康派斯打造线上用户交互社群,部署研发协同、智慧生产等应用模块,实现订单交付周期由35天降低到20天,产品成本下降7.3%……不少“先行者”的探索,让工业互联网平台释放出巨大的价值和发展活力,也向整个社会展示了新基建带来的广阔前景。
开新局、育新机,在政策红利与技术创新的驱动之下,新基建将释放巨大的经济势能。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