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产业升级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0-01-15彭泽其

职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产业升级

彭泽其

摘 要:当前正值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时期,新兴行业、产业急需大批的新型工匠。本文简单介绍了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深入剖析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存在的专业设置落后等几类问题,从办学机制、教师激励体制、人才培养与考核标准、“集团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建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通的体制五方面提出了解决思路,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参考对策。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 复合型人才 产业升级 集团化 校企合作

课 题: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编号:GXZZJG2016A089)的研究成果。

随着人类社会分工和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为了传承生产技艺,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都采取了学徒制的技艺传承方法,这种言传身教的技艺传承方法就是职业教育的最初起源。到了近现代,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大机器生产逐步取代了原有的农耕生产,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大量人才的需求,逐步被现代职业教育模式所取代,因此,发展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就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国外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当前,中外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校企合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校企合作已有相当长的历史,经历了劳动密集型时期、技术密集型时期、技术创新型时期,其典型的代表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英国的新型学徒制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相结合培养职业技术人才,这种教育模式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实现产学合作制度化,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解放初期,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是以行业办学为主的职业教育,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种行业办学的职教模式为中国各行业培养了大批急缺的专业技能人才。进入21世纪,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国民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行业逐步退出了办学主体,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则经历了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

三、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变革时期,全球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企业普遍受到互联网和新技术浪潮所带来的新运营模式的冲击,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我国正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调整与升级,新兴行业产业急需大批高素质人才,原有的职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岗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设置落后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现有专业大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设定的,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标准等,已有相当长的时间没有进行调整。然而,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由于人们观念落后、实验设备陈旧等条件的限制,大多数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缺乏创新,已不能满足产业升级的需求。如职业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还是开设猪、牛、羊的饲养及猪、牛、羊病防治课程,教材总体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专业及教材的内容陈旧,缺乏当前畜牧专业产业化、机械化、信息化、智农化相关的课程体系,跟不上当前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使得报考该专业的学生数量逐年下降,影响了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缺乏品牌战略意识

21世纪初,我国基本完成了第一次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为满足企业用工需求,职业院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当时很多职业院校的办学口号是: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数控、汽修、物流等热门专业。在短时间内,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以牺牲办学质量为代价而扩大办学规模,丧失了原有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品牌,在21世纪初的前十年,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也跌到了低谷,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职业院校教学设备与生产实际存在差距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无论是公立职业院校还是私立职业院校,都添置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及专业实训设备,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也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然而,由于国家的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企业的生产设备也在不断升级换代,如数控专业,2006、2007年大多数还是用三轴数控机床,2014、2015年已经发展到四轴、五轴数控机床造,对于一般职业院校的数控专业来说,拿出几百万元资金去买四轴、五轴数控机床,资金上存在困难,致使该专业的实训设备与实际生产差距越来越大,无法实现教学实习与生产的无缝对接。

(四)缺乏领军型职教名师队伍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有偏见,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报考职业院校,加上編制难以解决等问题,导致很多职业院校很难引进企业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由于缺乏年轻的接班人和技术交流,职业院校部分专业的教师出现知识老化情况,表现为教师缺乏应有的现代教学手段,缺乏对产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的了解,因而制约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多年来,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来源于大学应届毕业生,他们没有经过企业一线的历练和系统的职业教师培训学习,就到职业院校担任班主任和教学工作。由于很多职业院校缺乏教师成长激励机制,教师缺乏外出培训交流和到企业锻炼的机会,导致很多年轻教师到校多年都不能挑起专业的大梁,因而无法成为职业教育领军型名师,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五)缺乏校企合作的有效监管机制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双赢机制,可以有效降低职业院校办学和企业生产的成本,安排学生到企业锻炼也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由于缺乏校企合作的有效监管机制,有的职业院校在安排阶段性教学实习时,往往只从职业院校利益出发,没有充分考虑专业的特性,只考虑把学生安排出去,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安排到工厂打工,致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对接产业升级的需要。

(六)缺乏高质量生源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人才为目标,特别是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社会需要的技术工人,就业门路也有一定的限制,学生毕业后只有少数作为选送生可以继续进行学业深造,其余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学考试或成年函授深造。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函授学历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因此参加函授的人也不多,大多数中职院校毕业生很难有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七)缺乏健全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监督机制

在职业院校管理层面上,我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是以行政为主导的办学体制,虽然针对职业院校建立了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然而真正得到落实只有一把手负责制,大多数管理制度都流于形式。职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职业院校一把手为追求政绩,往往不顧长远目标,不顾政策的连续性,为标新立异而另搞一套政策,推出新专业或搞重复的基础建设,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管理层面上,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大多数还是以行业主管为主,行业部门根据行业要求出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确实满足了各行业的人才需要,促进了行业的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职业教育管逐步形成了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管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多数专业的人才培养考核和监督权限都下放到职业院校,行业的监管力度逐渐下降,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既是教练员又是裁判员,导致对人才的考核缺乏有力监督,影响了现代职业教育质量的发展。

四、解决现代职业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新的办学机制,打造职业教育品牌

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要以法律的形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成立职业教育委员会,克服官僚主义,保障职业教育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持续发展;二是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企业陈旧、落后的技术和工艺材料会逐步被淘汰,职业院校要善于抓住机遇,通过社会调查和多方论证,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出发创立应用型新专业,创建品牌专业,引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展。

(二)建立教师成长激励机制,打造职业教育专业领军名师

职业教育要想高质量地发展,教师是一个关键因素。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职业院校应引入企业领军人物兼职任教,或组织专业带头人带课题到企业研修,参与一线企业生产,有效提升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能力、课程开发技术和教研科研能力,培养具有专业领军水平的职业教育名师。

同时,职业院校应以师带徒模式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组织青年教师采用听课观摩、集体备课与案例研讨、参与教科研项目等方式,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

此外,职业院校应帮助青年教师创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管理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促进年轻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有效地解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师资瓶颈问题。

(三)制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考核标准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变革时期,爆发性发展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出现,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根据产业升级发展的需要,针对新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制定新的专业大纲标准,积极引进行业考核标准,打破人才培养单位与考核单位分离的藩篱,培养对标产业升级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四)落实“集团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提出校企合作办学及集团办学已有多年,但是至今大部分职业院校都没有形成集团办学,单一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很难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因此,只有真正实现集团办学,充分利用现有行业集团的优势,整合行业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解决资金不足、设备滞后的问题,才能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

(五)建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通的体制,营造良好的职教生态环境

纵观国内外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职业教育始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近年来,我国虽然在国家的层面上已打破职业教育人才上升的天花板,即中职毕业生可以参加高考进入专科、本科大学进一步深造,但是在互通方面制度还不够完善。同时,国家应在普通教育中适当开设劳动及职业教育课程,通过立法,在中小学开设手工、种养等职业意识培养课程,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把职业意识培养始终贯彻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有效地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国家还应完善校企合作和企业反哺机制,在政策上向职业院校毕业生倾斜,鼓励学生报读职业院校,营造良好的职教生态环境,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建忠.国际职业教育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全球教育展望,2000(6).

(作者单位:广西梧州农业学校)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产业升级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外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