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00后大一学生感恩信看新时代大学生感恩观

2020-01-15葛婷婷

科技资讯 2020年34期
关键词:陪伴时代情感

葛婷婷

摘  要:生于新时代,有着独立、个性等标签,一直备受社会关注的00后开始走进大学校园,成年后的他们有着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又将如何更好地引导和教育?该研究以感恩为观测点,以263位“00”后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他们的感恩信,解读了他们对时代、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个人的理解和感悟,总结了他们积极又传统的感恩观:敬时代,爱国家;敬他人,爱自己;敬挫折,爱生活。

关键词:00后大学生  感恩信  感恩成因  感恩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12(a)-0246-03

Abstract: The teenagers after 00s who were born in new time and with the label of independence, personality have alway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ociety. We would like to keep concerning the changes in their views of the world, life and values after they enter university. We try to explore how the university guide and educate them better.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gratitude and invited 263 freshmen after 00s to write gratitude letters. These gratitude letters interpret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perception of the times, nation, country, society, collective and the individual. We find their positive and traditional gratitude views from these letters, those are, respect the times, love the country; respect others, love themselves; respect setbacks and love life.

Key Words: Freshmen after 00s; Letter of gratitude; The cause of gratitude; Concept of gratitude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情感基础,更体现了一个人积极的思维和行为习惯。那么,生活在资源丰富的新时代的新青年们又是如何看待感恩的呢?他们内心深处的感恩观是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该研究组织2018级的263名“00”后大一学生开展了感恩活动。活动中,每人以最想感恩的人,或事,或物为对象,撰写一篇感恩信,字数不限,但一定表达真情实感[1]。通过对这些感恩信的整理和分析,该研究总结出了“00”后大一学生感恩对象的特点,分析了感恩的原因,概述了感恩观念,并对高校如何更好地针对大一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1  感恩对象的特点

1.1 以人为感恩对象时

约95%的学生选择对具体的某个人或某类人感恩,约5%的学生选择对遇见的所有人感恩。这里具体的某个人或某类人可以按照情感交流的密切程度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他们有着密切情感交流的人,比如,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等;又比如老师、恋人、好友、寝室友,或自己。另一类是与他们有着间接或短暂情感交流的人,比如,偶像、快递员、送餐员、保洁、宿管、食堂工作人员等。具体数据见表1。

1.2 以事物为感恩对象时

约80%的学生选择对具体事物感恩,约20%的学生选择对抽象事物感恩。在对具体事物的感恩中,既有对美好生活点滴的感谢,也有对挫折、失败、失去的敬畏。在对抽象事物的感恩中,既有对时代进步、党的领导、祖国日益强大的感谢,也有对优越的公共资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等的感谢。具体数据见表2。

2  感恩的成因

2.1 养育与陪伴

如果说父母的养育之恩是给予生命的大恩,那么父母、亲人、朋友日复一日的悉心照顾与陪伴则是滋护身体和心灵的重情。在对父母的感恩中,约95%的学生提到了养育之恩,100%的学生提到了陪伴之情;在对亲人、朋友的感恩中,每一个学生都提到了他们的默默陪伴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对于“00”后大一学生而言,父母和亲人的支持、理解与关怀,同学、寝室友、好友、恋人生活上的照顾、心灵上的安慰,对于他们度过大学适应期是无比重要的支撑。很多时候一句问候、一个拥抱、一种理解,便是胜过千言万语、黄金万两的莫大支持。有了这份陪伴,人生路上便满是阳光和温暖。

2.2 帮助与成长

帮助从狭义上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帮助,从广义上包括人与事,人与物之间的互动。既可能是受到了他人的帮助,比如老师在学业上的耐心指导,遇到困难时他人伸出的援助之手,快递员、送餐员提供的服务等;也可能是自己帮助了他人,比如为学业困难的同学补课、照顾生病的室友等;还可能是某种经历带给自己的帮助,比如某次成功让自己发现了自身的优势、某次失败或挫折让自己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一次感恩活动让自己发现原来生命中有如此多值得感恩的人和事,等等。感恩视角下,我们与世界建立起美好的连接,体会着爱与被爱的成长之美。

2.3 宏观环境

身为新时代新青年的“00”后大学生,为自己身处的和平年代、安全舒适的环境而感恩。他们在感谢信中如是说:感谢伟大的新时代,让我们有机会去实现梦想;感谢党的伟大领导,让祖国日益强大,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有着无比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感谢阳光、空气、水,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构建的优美环境,让我们随时随地的乐享其中;感谢繁荣的文化,让我们与古人对话,与圣人聊天,与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交流;感谢飞速發展的互联网,让我们不受时空限制,尽享无限的资源,尽情交流,畅快表达。

3  “00”后大一学生的感恩观

3.1 感恩增强了我们的获得感,让我们更有动力地过好每一天

感恩可以让我们因情绪而失衡的内心重获平衡。得意时感恩让我们学会谦虚,知道凡事都不是靠一己之力,还有身边人的支持与帮助;失意时感恩让我们收获反思,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坚持才能成功;自卑时感恩让我们找到自信,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有不足,亦有闪光点。这样的获得感让我们充满动力的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有了新的感恩,收获了新的动力。如此循环,感恩不停,收获不断,动力不止,我们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时时拥有获得感的人。

3.2 感恩带给我们幸福感,让幸福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

幸福感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每个人都想拥有幸福,而唯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感受到幸福。从:“00”后大学生的感恩信中,我们看到了:感恩之下,他们坚定着党的领导和对祖国的热爱;体会着生命的美丽、生活的美好;学会关怀自己、关心他人;敬畏着成长中的挫折与失败。感恩给了他们积极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终将让他们成为一个善于发现爱、懂得珍惜爱、愿意分享爱的幸福之人。

3.3 感恩为我们补足了心理营养,让我们更愿意拥抱生命、热爱生活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认为人生无意义感的问题经常被提及,其实这种无意义感与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营养摄取不足有很大关系。心理营养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著名萨提亚亲子婚恋专家林文采博士在《心理营养》一书中提出的,她认为一个有着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人需要具备安全感、与别人连接、爱的能力、价值感和独立自主等5种心理营养。当一个人缺乏心理营养时,他会表现出情绪非常不稳定、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出现偏差等情况。人在感恩中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并主动汲取心理营养。感恩让我们发现,原来生命中有那么多美丽的人,生活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事,值得我们去珍惜。我们在感恩中与世界建立爱的连接,有了更多的安全感、价值感,慢慢成为一个有着爱的能力,并独立自主的人。

4  对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启示

感恩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着力点,近年来备受重视。高校纷纷开设感恩类课程,开展感恩活动,但教育效果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3]。该研究对如何开展大一学生的感恩教育提出3点建议。

4.1 通过感恩练习帮助学生建立感恩习惯

感恩是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形成需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开展适量的练习,并坚持下来。高校可以制定四年一体化的感恩习惯养成体系,以选修课程、活动、日常感恩练习为抓手,让学生逐渐去感受感恩、练习感恩,慢慢养成从感恩视角思考问题的积极、正向的思维方式,以感恩之心待己、待人、待事、待物,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幸福快乐的大学生活奠定情感基础。

4.2 引导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体会感恩情感

感恩源于每一天的生活,我们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感受感恩。丰富的校园环境给了我们帮助学生发现感恩、体会感恩的机会。学校可以通过在教室、寝室、校园中写一些感恩标语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逐步建立感恩的心态。比如,在寝室中写上“谢谢亲爱的室友每天陪伴我成长”,在教室中写上“谢谢明亮安静的教室让我可以安心学习”“谢谢老师们传授给我们知识”等。

4.3 丰富感恩教育形式,在思辨中形成正确的感恩观

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可以采取新颖的教育教学模式。比如,开放课堂中,邀请学生家长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与学生进行互动,从两代人的视角探讨感恩。翻转课堂中,老师创建视频,学生在课外学习,回到课堂中,老师通过辩论、感恩情景剧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展示。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体会感恩,逐渐形成感恩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学会以感恩的方式生活。

5  结语

263封感恩信展现了“00”后大一学生独特、细腻、大气的感恩观。这其中有对家人、朋友陪伴的珍惜,有对自己身心健康的关怀,有对生活中小美好的感动,也有对挫折、失败和失去的敬畏,还有对新时代、党的领导、祖国强盛的骄傲与自豪。对于“感恩”这千百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00”后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进行了传承,并在这一文化丰碑上烙上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印记。

参考文献

[1] 王海红.154封“90后”大一学生的感恩信及其启示[J].科教文汇,2015(2):159-160.

[2] 芦坤.资助育人视域下家庭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路劲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9,3(17):231.

[3] 张峰峰,汪邦铃,安哲锋.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开展初探[J].北京教育(德育),2019(5):37-39.

[4] 黄书民,黄煜梵.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探索[J].商洛学院学报,2019,33(6):62-67,94.

[5] 全盼盼.大学生感恩教育接受行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9.

[6] 陈雨蒙.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渤海大学,2017.

猜你喜欢

陪伴时代情感
陪伴
朱丽仙:用爱陪伴,一路成长
“陪伴”等十二则
情感
陪伴
台上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