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视角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析
2020-01-15龚丽花
龚丽花
【关键词】生活视角;引题;设疑;练习;作业
数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打通与生活的关系,联系生活学数学。基于这一理念,我构建了基于生活视角的数学课堂教学,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和经验为载体,引领学生理解、建构知识,让学生体验、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中隐含的数学现象,从而达到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培育学生的思维素养。下文以平均数教学为例,谈谈实践所得所思。
一、引题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题是一节课重要的部分,有效的引题表征之一便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题,能有效驱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引入平均数的课题时,以学校上周刚公布的卫生评比成绩为载体,让学生充分讨论,不仅能自然地引出课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活动中,有利于渗透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课堂一开始,教师微笑着说:“同学们,我从学校政教处得知上周我校四、五年段的卫生评比成绩”。出示:
学生一看是自己年段和四年段评比的成绩,熟悉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笔者乘机提出:如果你是评委,根据这两组数据,你认为哪个年段的卫生评比成绩好些?围绕这个话题学生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交流时,高高举起的小手犹如一片幼林:有的认为五年段好,因为最高分在五年段,且总分高;有的认为不能用总分来比,因为年段的班级数不相等;有的认为应该用平均数来比较……笔者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充分的肯定后,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
二、设疑联系生活情境,诱发学生探索欲望
设疑是诱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环节,有效的设疑是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设疑,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条绿色通道。因此,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联系生活情境,提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巧妙设疑,满足学生的探索需求,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如教学求平均数问题,在引题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摆方块,在动感的操作中经历“移多补少”的操作认知过程,体验“移多补少”的方法能使每堆方块数变成同样多,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本质属性。在学生的思维趋于平衡时,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设疑:如果每堆的块数很多,堆数也很多,你还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解决吗?一问打破了学生平静的思维,他们纷纷表示,这样的问题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麻烦了。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它们的平均数呢?一问激起千层浪。互动交流中,有的学生想到了把各堆的块数加起来,再除以分成的堆数,就是所求的平均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疑,为学生推导求平均数的方法提供了思维方向,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接着教师顺势出示:
观察表格并思考:从表中你看出什么?让学生从表中整体感知英英最高,浩浩最矮。那他们的平均身高在什么范围?为什么?让学生借助具体的数据感知平均数是介于一组数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的,也就是5人的平均身高应是在144厘米和150厘米之间的。那么怎样求他们的平均身高?从中让学生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除了“移多补少”外,还可以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的方法求,即(145+150+147+144+149)÷5=147(厘米),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这147厘米代表什么?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有的同学比147厘米高,有的同学比147厘米矮,有的同学恰好147厘米。如果这五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很有代表性的,你能推測出什么?让学生理解根据平均数的样本,可以推测出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或我们年段同学的平均身高,甚至是全县五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等。
三、练习联系生活问题,引发学生问题解决
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笔者设计实践性的活动,帮助学校总务主任解决节约用水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看到这个统计表,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一看是自己学校的用水量,兴趣倍增,提出:第一季度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620+650+680)÷3=650(吨)。联系家里每个月的用水量,想一想上表中的数据你还能发现什么?此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发现学校的用水量很大。如果你是学校的总务主任,要采取怎样的措施实行节约用水?此问题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作业联系生活场景,生发学生应用意识
课尾笔者布置一道生活作业题,让学生课外去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求平均数的问题。列举了一些观察方法和注意事项,没有做任何的限制,而是让学生充分自主发挥。第二天检查作业时,学生观察范围之广、形式之多、质量之佳、热情之高完全出乎我的预料,有的说学校每月、每年的用水量;有的说用电量;有的说学科考试的每组、每班的平均成绩;有的说体育比赛和各种竞赛的平均得分;有的说我们班同学的平均体重、平均身高、平均年龄、平均视力;还有的说每月的平均气温……学生兴致很高,好像说不完似的。这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事例,却是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得来的,很好地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本之外的生活更是学习数学的源头活水。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中得到的感悟和认识,是我们学校教学无法给予的。
总而言之,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舞台,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收集与课题相关的数学知识,引进课堂,让生活内容数学化,实际问题生活化,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数学意识,在生活中实现问题的解决,在生活中培养思维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