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中品味

2020-01-15梁烨

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立言精益求精立德

梁烨

墨光横斜,白云轻蘸。黑墨便晕染开,浅浅墨痕,却蕴含味道万千。

墨,作为一种书写工具,也自然而然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思想的载体。风格各异的才子们将霎时的思想和情感融于墨中,于是,墨便裹挟着各自生辉的风格流传至今,吐纳着不同的味道。“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蕴着李清照清新秀美、青涩淡雅之味;“一蓑烟雨任平生”,迸出苏东坡旷达自适、超然物外之味;“暗香浮动月黄昏”,噙着林逋结庐隐逸、梅妻鹤子之味。不同的处境遭遇、人格品性塑造了众人不同的风格与味道,于墨窥之,百味自现。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若说彼此不同的味道于“立言”之时,各自显现,那制墨时所彰显的工匠精神,乃是民族精神之味。

南唐墨管奚廷圭所制作的墨,坚如玉,纹如犀,自宋以来推为第一,世称廷圭墨。其制墨时,北取黄山之纯正松烟,南取江溪澄澈之溪水。总结归纳前人制墨经验,实践中摸索到制墨的真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著名廷圭墨,流传后世。制墨选材之精细、苛刻,见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之味;不断地尝试与总结经验,品其实践以求真知之味。制墨所体现的,是一种精益求精、日趋完美的工匠精神。细品制墨之味,是工匠精神,是延传至今的民族精神。

墨中味道,是“立言”之时百家争辉的迥异风格,是“立德”之时工匠精益求精中展现的民族精神。言辞文字,乃文化流传的载体,而民族精神,乃文化传承不止的精神动力与不竭源泉。由此可见,墨中味道相互交融汇聚而成的,是中华源远流传的文化,蕴含着古朴崇高之味,如同一首古朴民歌,一唱三叹,从远古徐徐传至今天。

但如今,文化之味已日益消退。有多久,没有听到昆曲的咿咿呀呀?有多久,没有见到苏绣的针线传情、栩栩如生?文化之味的散失,推其本源,表象是大众对文化的漠视与冷淡,深层则是社会环境的改变、使用工具的变迁、活动节奏的加快、传承人才的匮乏和创新动力的不足,等等。

昔日味道,醇香古朴;今日味道,游丝微缕。

如何留住往昔味道?必须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必须多管齐下,合力助推!由此,才有可能承前启后,永久馨香于世!

老师点评

本文以“墨”为对象,品鉴其中蕴含的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文字优美,结构紧密匀称。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墨”中之味与“三不朽”中的“立德”“立言”结合起来,使“墨”中之味具备了更深刻的意义。作者在行文中也表现出对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濒临失语的忧虑,倘若能唤醒一个尚未觉醒的灵魂,也稱得上“功济与时”了。

(指导老师:王静文)

猜你喜欢

立言精益求精立德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惊人的想象力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周克耀
等我也长了胡子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校园四季歌
光影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