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盼龙城
2020-01-15段新民
段新民
第一次去太原,是将近四十年前的事了。记得当时从古交出发,顺道搭的是去城里办事的大卡车,一路沿山自西而下。西山高耸陡峭,盘山公路蜿蜒,可谓九曲十八弯。坐在车上,颠簸得厉害。下坡时,站在车斗内的人会因惯性一起扑向马槽的前边,后边的人便拥到了前边人的背上;上坡时,前边的人会一起向后倒去,躺到后边人的怀里。全车的人东倒西歪,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惊呼声。道路坑坑洼洼,汽车跑得快时,车斗内的人能原地被抛起来,再重重地摔下去,震得屁股生疼。到得山底下的西铭时,满车的人均已面目全非,像刚从矿井下上来的工人。满脸黝黑,只有咧开嘴笑时,才露出白白的牙齿来。有晕车的妇女,闭着眼睛鼓着腮帮挤到马槽边呕吐起来。老人们咳个不停,孩子们找妈要奶吃,年轻人则纷纷将车上的行李扔下车去,又一跃跳到地上,再扶老人、抱孩子下车。
等大伙儿歇上一会儿后,又肩扛手提地挤向路边的公交车站,看站牌上标的各路车的去向。也有不识字的,东打听西打听,生怕坐错车将他们拉到别的地方。
我那时准备去我的三姐家。坐上1路公交车后,还占了一个靠窗的位置,沿途的景象尽收眼底。宽阔的街道、林立的高楼、明亮的商场橱窗、骑自行车的人流,让人目不暇接。到五一广场后,一时辨不清方向,只顾往宽阔地带走,也不懂得走人行横道,让穿着白上衣戴着大盖帽的警察拦住几次。心里暗自想,这警察多好啊,别人犯错了,他还过来敬礼,倒像咱是首长似的,说话也温和,还操着好听的普通话。那广场上人山人海,犹如村中的戏场院子。时值初夏,天气暖和,休闲的人们悠然散步。年轻男女手挽着手,喜笑颜开。更有一些情侣旁若无人,交首偎依着,直惊得农村来的人目瞪口呆,羡慕城市人竟如此开放。人们穿戴时尚,女的穿裙子,着长筒袜,男的穿喇叭裤,着短袖衬衫。广场周边矗立着五一大楼、三晋大厦、云山饭店等,让人感叹城乡间的巨大反差。
几年后,我在古交结婚生子。每到节假日,经常携妻带子赴省城逛游。记得当时进城,大约要去三个地方。第一个是位于广场的五一大楼,给妻儿买几身衣服。第二个便是领儿子去迎泽公园游玩,赏赏花,坐坐船,再拍几张相片。第三件事却是到街边的饭店去品尝一下大城市的菜肴。三件事办完后,方背着大包小包,沿着来时的路径,迎着西斜的太阳打道回府。
又过几年后,我调入太原工作。随着工作的变动,出去参观考察的机会多了,便也对外面的世界渐渐熟悉起来。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国际性商业城市上海,六朝古都南京,天府之国成都,人间天堂杭州等等,都使人眼界开阔,见识增多。每当一下飞机回到太原时,虽回家心切,却往往又要生出一些失落感来。感觉像是从城市回到了乡村,街道上车辆少了,行人稀了,楼房低了,花草树木也稀疏了。城区面积也似乎小了很多,最北是太钢,最南也不过南内环,东连东山,西延西山,这城市实在是觉得有点玲珑了。街道虽然泾渭分明,东西向的为街,南北向的为路。能叫响的也大约只有迎泽大街了,据说这一条街也是早年的一位老市长,顶住各种压力力排众议才修宽的。殊不知,这条命脉日后发挥的作用无可估量,着实让太原人骄傲了好多年。
那宽阔的汾河谷地自北向南通过,将太原城一分为二。在地图上看起来是湛蓝的河水,如同天津城中的海河,武汉三镇的长江。然而,停下车来细细端详,却看不到河中流水。夏天河床上生长着一簇一簇的杂草,冬天则只见干涸的河床和西北风刮过后卷起的漫天沙土。最热闹的当数柳巷了,謂之太原的南京路,商铺林立,顾客如蚁,但总觉得巷子有点窄了。堂堂两千五百年的城市,洋洋三晋之首府,也着实有点小了,有点土了。这便是以前从外埠归来的人所产生的强烈对比感和唏嘘感叹的原因。
世纪交替之时,中国发生的奇迹太多了。别说经济发展走的是快车道,单说这城市化进程,在全世界按时间进度、城市规模、覆盖的范围,那是欧美国家都难以媲美的。有一天,我去休闲锻炼时,突然发现一件让我动情、流泪、呼喊的大事,那简直是太原有史以来最具功劳、最积德行善的一件事情:汾河有水了!原来干涸的河床蓄起了碧绿的河水,像一面硕大的镜子,静静地安放在城市的中央。河两岸栽上了大株树木,种上了花草,修出了草坪。城里人一下子有了休闲的去处,老年人练开了太极拳,中年人手提小录音机,在练习着交谊舞,而年轻人更是高兴至极,谈恋爱总算有个风景如画的私密空间了。其实,变化最大的莫过于空气的改善了。阴晦了几十年的天空变蓝了,干燥了几十年的空气湿润了。这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应该载入太原的史志里,大书特书。
太原的起源究竟可追溯到何时,名称又变换了多少,我未曾研究。只是从一些资料中零零星星了解了些许,无论古阳曲县治,还是古并州、古晋阳、古太原,总之指的是一个地方。后来重新规划,有了城区,有了大郊区。再后来又划出了南郊、北郊、南城、北城和河西区。若干年前,区划又做了调整,变成了六城区。此番调整,意义非凡,最为明显的是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但也有一些细节,我觉得还可以再作微调。比如,从区名上讲,尖草坪是否可以去掉“尖”字,直呼“草坪”更雅一些。“小店”不小,是否可以重起一个名字,不要像石家庄一样,让人觉得是个村庄,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歧义。从面积上讲,每个区似乎小了点。就拿迎泽区来说,确是有点袖珍了。三五道街即成为一个区,大门楼上挂牌时,又要挂省级的,又要挂市级的,加上区级、街道级、社区级,不几步便是一个机关。我觉得,一个大城市是由若干个区和县组成的。如果区小了,那格局也就有点小了。
一个城市,文化是多方位的,有的喜欢看古迹,有的喜欢欣赏自然生态,有的愿看城市建设,有的愿品尝地方特色小吃,还有的想听听本地戏曲小调。这几种东西,太原并非没有,只是开发不够,打造不足,包装不全。天龙山、龙山、蒙山、太山、晋阳古城尚待开发;晋阳湖得天独厚,如要打造成杭州的西湖,还有很多文章可做;生态绿化近年辟得东西山两道梁,谓之万亩生态园,确实壮美。但如果在山上再做点文章,比如在绿树掩映的群山里,点缀一些样式颜色别致的度假村、宾馆、大学、会议中心等,既拓展延伸了城市的容量,也为城市的靓丽增色不少;汾河公园作为德政工程,叫万民拍手称快,但如将此公园再添加些文化的元素,就更加完美了。汾河太原段,几万平方米的两岸,确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花红柳绿的岸边,可建一些茶馆、戏楼、地方小吃店、文化室等,本地居民作为休憩娱乐的地方,外地游人可逛汾河知太原,了解三晋文化。
日月穿梭,时光流逝。我从郊区来太原居住已经多年,对太原的印象也在渐进式地改变。原本的感慨已作为记忆留在了前文,近年的变化让我常常激动不已。有一年春节,朋友约我出来逛街。他自己驾车载着我,风驰电掣地在一条马路上行驶着。我当时不知道这是什么路,只觉得道路平坦,里程很远,周边的建筑很多,像是把整个太原城都转了一遍。转完后他才告诉我,这是太原新修的中环路。在之后的几年里,城市年年都有新变化、新奇迹。市区的街道上架起了高架桥,跟彩虹似的,让人一下子觉得像是进了北京城,初开车的人上了桥却又找不到下桥的地方。几条河道经过治理后,旁边都建起了地下车道。复建的太原古县城也已经向游人开放。楼群像植树似的,没几天就成为一片森林。更让人兴奋的是,太原的地铁二号线开通在即,而地铁线路之上的解放路、长治路也同步实现了华丽升级。路多了,楼高了,草坪、公园遍布全城,似乎与一线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我在想,太原作为北方重镇,又是山西的省会,确应成为带动一方的发动机。就像北上广成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动机一样,太原能否成为黄土高原的发动机,需要全民的智慧。
期待锦绣太原锦上添花,龙之都城再度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