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数学问题提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0-01-15尚亚明何忆捷

数学教育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材情境数学

尚亚明,何忆捷,熊 斌

中国数学问题提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尚亚明,何忆捷,熊 斌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在收集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数学问题提出研究论文的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对期刊来源、年代分布、关键词分布、作者情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6个维度进行回顾与分析,总结中国问题提出研究的基本状况,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提出;内容分析法

1 引言

问题提出(problem posing)是指从一个数学情境中创造新问题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问题的再阐述[1].在当今数学教育的课程改革中,许多国家都对问题提出教学做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目标.例如,美国的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在1991年推出的《数学教学的职业标准》及2000年推出的《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等文件提出“应该给学生从给定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或改变已有问题条件的方式创造新问题的机会”,并且认为“这个活动是做数学的核心”[2].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的《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解说·数学篇》(2008)中指出:“数学活动即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持续下去的,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方法和知识观有助于新问题的发现,要在已习得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的课题,注意到新的事物,通过归纳、类比进行预测.”[3]中国在201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并强调“要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4].

数学问题提出的基本内涵和具体的教育价值正在引发数学和数学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问题提出的研究已然成为一个新的教育热点,有关问题提出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早在2003年就有学者从国际视角对数学问题提出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认为对问题提出的研究大都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将问题提出仅视为有效或更好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探讨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的相互关系、将问题提出看作一种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5].2005年,也有学者对国内外数学问题提出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问题提出与数学理解、问题提出与数学解决、问题提出的认知策略、问题提出的教学经验[6].查阅文献尚未发现有人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中国数学问题提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这里拟在整体回顾并统计中国数学问题提出文献的基础上,总结数学问题提出的基本状况和核心动态,发现现有文献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中国数学问题提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2 研究方法

在国内主要中文期刊数据库维普期刊服务平台7.0中以“数学问题提出”为题名或关键词,“核心期刊和CSSCI”为来源期刊,“理学和文化科学”为学科范围对1989—2018年的文献进行高级检索,共得到77篇研究文献,通过进一步阅读所得文献的标题和内容,最后筛选出59篇研究论文.研究者使用内容分析法对这59篇数学问题提出研究论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分析维度包括期刊来源、年代分布、关键词分布、作者情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6个主维度,其中作者情况又包括作者单位类型分布、作者地区分布、合著情况3个子维度.分析过程中,期刊来源、年代分布、作者情况、关键词分布、研究方法等5个维度主要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内容维度主要使用定性分析的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期刊来源

表1列举了中国发表数学问题提出研究论文的核心期刊及其载文数量.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期刊主要为教育类期刊,刊名中大都含有“教育”或“教学”等字样.发表2篇及以上论文的期刊有4家,只占发文期刊总量(14)的28.6%,说明中国教育界对数学问题提出的研究缺乏重视,有待进一步提高.

《数学教育学报》刊登的数学问题提出的研究论文最多,共36篇,占论文总量的61%,是发表该主题论文的核心力量;《数学通报》《教学与管理》《课程·教材·教法》这3个期刊对这一主题也给予了相对较多的关注,发文数量分别为6篇、5篇、2篇;其它期刊如《全球教育展望》《中国成人教育》《西南大学学报》也刊登了相关主题论文,发文数量都是1篇.总体来看,中国发表数学问题提出研究论文的期刊较少,但分布较集中.

3.2 年代分布

图1呈现了中国数学问题提出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情况.中国的数学问题提出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自21世纪以来开始增长,尤其是2001—2003的这3年时间,数量剧烈增长,幅度大到史无前例,2003年达到最高峰8篇.究其原因,自2000年以来,中国大范围地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数学问题提出研究受到广大研究者的支持和响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跨文化数学教育研究所从2001年1月起开展的“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数学学习的教学实验研究,经多年探索,实践和理论成果丰满,成效显著,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轰动和关注.可以发现,自2003年以后,有关数学问题提出的研究逐年减少,伴随着波峰与波谷呈下滑趋势.但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国数学问题提出研究以后很可能再次掀起研究热潮.

表1 数学问题提出论文期刊来源分布

图1 数学问题提出论文年代分布

3.3 关键词分布

根据文献整理结果(无关键词的,研究者通过反复研读文献进行梳理),数学问题提出研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是:“问题提出”(38次)、“数学情境”(19次)、“解决问题”(17次)、“应用”(6次)“数学问题”(4次)等.关键词频次可用于判断数学问题提出研究的热点、层次、趋势以及有待探讨的方面.吕传汉、汪秉彝[7]曾构建了数学“情境—问题”的教学模式,简称数学教学的基本模式(见图2),数学问题提出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可相应归入该模式不同环节,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提出研究在教学上的具体方向.

结合图2的数学教学模式,数学问题提出研究的高频关键词“数学情境”(19次)、问题提出(38次)、解决问题(17次)、应用(6次)依次归属于数学教学模式的4个环节.由此可见,数学问题提出研究相对较少探讨数学教学的应用,日后有待加强.

图2 数学教学的基本模式

3.4 作者情况分析

3.4.1 作者单位类型分布

按作者的第一单位(无单位的1篇除外)对研究文献进行统计,见图3.从中可以看出,研究数学问题提出的机构主要是高等院校,发文量为42篇,其中师范类院校占了31篇,如贵州师范大学(10篇)、华东师范大学(4篇)、华中师范大学(3篇)、天津师范大学(2篇)等.究其原因,师范类院校以培养教师等教育行业从业人员为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科研等比较关注数学问题提出、教学有效性等论题,有的师范院校还专门配备了从事课程教学论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此外,中小学、研究院/教研室也对问题提出开展了相关研究.

图3 数学问题提出作者单位类型分布

3.4.2 作者地区分布

图4主要统计了作者的第一单位所在地区(无地区的除外(1篇);第一单位在国外的按第二单位统计(1篇))的区域分布情况.从中可以观察到,发文最多的是西南区域,包括贵州(18篇)、四川(3篇)、云南(2篇),而2001年元月由吕传汉教授等人主持的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正是在西南地区开展的,再次反映了此研究在数学教育界的重要地位.华东区域累积发文量16篇,如上海(5篇)、江苏(3篇)、浙江(3篇)等,这与该区域的沿海位置有很大的关系,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便利的交通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青睐,从而促进了知识的流通和文化的互换.中南、华北区域的发文量不分伯仲,而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东北和西北区域则对该主题的关注较少.

3.4.3 合著情况

按参与著文的作者人数对59篇文献进行统计,见图5.可以看到,单人和两人著文的篇数居多且不相上下,分别为21篇和22篇;3人合作成文的篇数有11篇,而4人及4人以上参与成文的只有5篇,由此表明中国数学问题提出研究在作者合著方面以个人独立和两两合作为主,多人参与的“群体式”合作为辅.一门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团队尤其是多人(≥3人)参与的团队合作,群体成员间的共同努力会产生强大且持久的力量,研究者期待未来的中国数学问题提出研究主体会有更多的“多人团队”出现,以此壮大和发展该领域的研究实力和学术地位.

图4 数学问题提出的作者地区分布

图5 数学问题提出的作者合著情况

3.5 研究方法分析

就目前来看,教育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且时有创新,但关于研究方法的分类,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徐辉等人认为,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结合研究3类[8].Lopez-Fernandez等人将研究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又分为质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等类别[9].牛伟强等人从统计学的角度将国内中小学数学建模研究方法分为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10].在参考国内外学者对研究方法的分类的基础上,将中国数学问题提出研究的方法分为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3类,实证研究又细分为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和混合研究3种.图6统计了59篇文献的研究方法的分布情况.

图6 数学问题提出的研究方法

统计发现,以辩证法等哲学方法为主的思辨研究方法是中国数学问题提出研究的主流方法,文献达到39篇;实证研究的文献有18篇,其中以统计调查等方法为主的量化研究占到14篇,混合研究4篇,而质性研究为0篇;偏向数学题目解答过程的案例研究却只有2篇.作者通过对事物或现象进行逻辑分析,以此来阐述自己的思想或理论是中国数学问题提出研究的主体形式,而相对于纯粹的理论思辨的实证研究就显得略逊一筹.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所长阎光才教授认为,实证研究不等同于量化研究,且不排斥理论思辨和质性研究[11],实证研究的“包容性”充分体现了其本质及其重要性,中国数学问题提出实证研究相对比较匮乏,且方法主要集中在量化研究,对全面的、动态的质性研究和混合研究的使用却屈指可数.整体看来,中国数学问题提出研究方法类型单一,重理论解释,轻实证分析,但毋庸置疑的是,如何丰富方法类型,怎样提高方法使用深度将是中国数学教育学者应做的关注与思考.

3.6 问题提出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者详细、反复研读了59篇数学问题提出研究论文,从问题提出与数学情境的研究、问题提出现状的调查研究、问题提出能力的评价方法研究、问题提出的教材比较研究、问题提出的培养策略研究、外国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6个领域对问题提出研究进行论述和总结,以此揭示中国数学问题提出研究的主要发展状况.

3.6.1 问题提出与数学情境的研究

研究发现有20篇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问题提出与数学情境,而其中有19篇是关于“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以下简称“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学者对该教学模式的内涵进行了解析,认为“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是指中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熟悉或感兴趣的数学情境中,通过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环节,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技能技巧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12-14].吕传汉等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现代数学观、现代心理学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及数学文化的视角对“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多元化的论述,并指出在教学中应实施的原则、策略以及教学实验所取得的效果[7,13].此外,有学者试图通过与其它教学模式的比较来对“情境—问题”教学实验的内涵进行挖掘和提升.比如,施文光等人通过将“情境—问题”教学与抛锚式教学进行比较,得出两者都重视“功能性情境”的创设,都重视学生自主的学习和合作学习,都重视形成性评价,都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学习者,都重视探索问题的多种解答,都重视对问题的发展和迁移能力,但两者在不同的层面上各有侧重,抛锚式教学更合适在课题学习中使用[15];陈艳斌等人将“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与荷兰的RME(Realistic Mathematics Education)教学模式做比较,得出两种教学模式在理论基础、“情境问题”、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数学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地位以及教材等方面各有其侧重点[16].

3.6.2 问题提出现状的调查研究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提出”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它被视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中心.鉴于数学问题提出在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学者们带着“中国学生问题提出能力怎样”的疑问开展了关于数学问题提出尤其是中小学问题提出现状的调查研究.如曾小平等人通过对贵州5所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教师进行访谈,得出中国初中生问题意识淡薄、问题提出能力欠缺,并指出了影响因素,提出了培养初中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具体对策[17];为了解中国农村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现状,赵取花等人采用问卷和访谈等方法对广西贺州市21个乡镇的4所小学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并从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整体水平、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自我效能感、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概念和表述、学生对问题提出的看法以及学生提出问题的环境等多个维度对学生提出问题的现状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影响因素,提出了培养策略[18];夏小刚等人运用调查法,从问题的数量、表达、种类、水平等方面,揭示了水族五年级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思维特点,分析了制约水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9].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关于问题提出现状的研究基本都是以区域性调查为主,有很强的地域特征,研究也关注到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等学校环境因素和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教育理念、教育评价等更多的社会大环境对问题提出的影响,是未来现状研究的重要方向.

3.6.3 问题提出能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提出问题能力的评价核心在于揭示和分析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利于教师有效达成教学的基本目标,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20].在问题提出能力的评价方法的研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吕传汉教授和周若虹的研究成果[21],他们采用的是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定量评价方面,以学生对“问题”信息的处理次数作为评价标准确立的主要依据;在定性评价方面,主要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小组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的结果作为评价标准确立的主要依据.此研究有效示范了问题提出能力的评价研究中的评价指标的建立与应用,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借鉴范本.此外,郑雪静[22]等人以中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的实验研究为平台,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从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评价指标和等级划分进行了探究.尽管人们对提出问题与创造力之间的一般关系并不十分清楚,但对问题的创造性的关注却一直是人们评价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基本着力点[23].为此,夏小刚等基于托伦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中的提出问题能力的三要素,提出了以问题的数量、问题的种类和问题的新颖性为指标的评价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评价标准[20],陈丽敏等为调查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观念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以问题的流畅性、变通性、创新性和复杂性为指标的问题提出能力的评价体系[24].

3.6.4 问题提出的教材比较研究

许多国家不仅在数学课程标准里对问题提出的教学做了不同程度的要求,而且在数学教材中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关于问题提出的教学内容.研究发现,中国关于问题提出的教材比较研究可以分为国内教材比较研究和国际教材比较研究两类.在国内教材比较方面,共找到两篇相关文献,且均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上,具体看来:宋运明等人对4种版本小学教科书中“提出问题”提示语在教科书中的分布及次数、提示语所含附加信息的分布及次数和提示语所处提出问题模块位置的分布及次数进行统计与比较,并提出提示语编写建议[25];胡典顺等人以课程演变的视角,从问题提出的百分比、问题提出的分类及各类分布、问题提出在不同教学环节及内容领域的分布、问题情境的形式等方面比较了课程改革前后的两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问题提出内容[26].在国际教材比较方面,找到两篇发表在《数学教育学报》上的文献,且都有胡典顺老师的参与.以胡典顺老师为第一作者的“中国和美国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提出的比较研究”[27]一文,作者从中国和美国3个版本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提出的数量与百分比、问题提出的类型、问题提出所处知识领域等方面进行比较,得到两国教材的编写差异与共同点,并对中国的教材编写提供启示;另一篇文章是以胡典顺老师为第二作者的“中国和日本初中数学教材中问题提出的比较研究”[3],该研究通过比较中国和日本两国初中教材,发现问题提出在不同问题类型、教学环节上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在知识领域上的分布则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并提出教材编写的启示.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不管是问题提出的国内教材的比较研究,还是国际教材的比较研究,学者们都尝试建立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与比较,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3.6.5 问题提出的培养策略研究

迄今为止,中国数学问题意识与问题提出的策略研究中相当重要的研究之一是祝玉兰和曾小平的“中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的策略”[28]一文.该文在回顾中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对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一些策略进行总结,归纳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并指明这些策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检验和修正.其它问题提出的策略研究主要是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比如吴华等对多媒体环境辅助学生提出问题的辅助作用进行了探索[29],田雪玲等对大学课堂上问题提出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30],温建红提出了教“有疑”、运用元认知提示语等问题提出策略[31].换而言之,中国问题提出的策略研究以经验总结为主,缺乏科学实证依据支持,需要开展相关实证研究获得更多实证数据的支持,以便于理论建构.

3.6.6 外国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

单纯对外国数学问题提出的研究成果的介绍论文极少见,只找到1篇.夏小刚和吕传汉通过回顾美国数学教育中的提出问题,发现其研究视角大致有两个方面:以问题解决为视角的研究和以问题意识为视角的研究,前者将提出问题视为问题解决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后者则把提出问题视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否定假设法;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一项有关提出问题的教学设计、四阶段教学模式等[23].随着问题提出在课程设计中的地位的提升,各国在问题提出的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中国新课程下提出问题由课程理念向教学现实的转移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因此呼吁更多的有关其它国家的问题提出研究成果的介绍文献出现.

4 展望

通过回顾分析中国问题提出研究相关论文,可以发现数学问题提出研究的总体状况以及研究取向.尽管“问题提出”教学研究已经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但国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仍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存在一些亟待深入解决的问题.

4.1 关于微观层面的“问题提出”的课堂教学研究

随着“问题提出”教学被学生接受并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及学习态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问题提出”开始成为数学教师和数学教育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研究话题.但总体看来,国内比较缺乏有关“问题提出”的微观层面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虽然也有不少研究者,如吕传汉、汪秉彝等人在剖析“数学情境与问题提出”的基本教学模式时,对问题提出的课堂教学环节有所描述:从数学情境的创设原则及方法的论述到引导问题提出者如何利用各种策略提出问题,再到最终的问题解决与数学应用的教学,但只限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宏观层面,没有考虑到问题提出作为促进学生理解某些数学概念的有效途径等更具体、微观的层面.问题提出对学生的数学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新的情境提出问题或对已有问题进行新的阐释,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丰富、巩固其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因此,如何填补数学问题提出研究在此问题上的空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同时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方向,未来应为此而努力.

此外,涉及到问题提出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研究者们也大多只是从教育观念、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等较宏观的因素进行分析,比如,曾小平、吕传汉、汪秉彝的“初中生‘提出数学问题’的现状与对策”,很少考虑到师生在互动和交往过程中的与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观念系统(如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学习方式等)、教师的数学观等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虽然国内有学者[32]早已意识到此类问题并进行了理论阐述,但要深入理解这些因素对问题提出的影响,还需要走进课堂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4.2 关于“问题提出”的认知过程研究

综观国内数学问题提出的教学研究,大多关注的是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行为结果,对问题提出的认知过程缺乏较深入的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生的问题提出过程,既有利于揭示学生的心理过程和数学思维过程,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因此,对问题提出认知过程的研究始终是一个焦点话题.然而,就研究者收集到的文献而言,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数学问题提出认知过程的研究.虽然也有少数研究者如吕传汉教授和周若虹在研究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评价问题时,对学生在提出问题过程中的数学信息处理有所描述[21],但是却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结论难免具有片面性和模糊性,使读者对问题提出的认知过程仍然没有一个明确且深刻的认识.研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理解它的“加工过程”,而非“加工产品”,因此,提高对问题提出认知过程研究的关注势在必行.

4.3 有关“问题提出”的差异性研究

国内有很多旨在考察问题提出差异性的研究,但研究范围较窄.例如聚焦于国际教材比较的“中国和美国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提出的比较研究”及关注国内教材差异的“数学问题提出与课程演变:两个版本小学数学教材的比较”等研究对于数学教育领域内的“问题提出”的差异性研究只局限于教材的范畴之内;即使有针对课堂教学中问题提出差异性的研究,也很多只与“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实验相关联,且只考虑到学生的整体情况,例如,施文光等人的“数学‘情境—问题’教学与抛锚式教学之比较研究”,未能对不同学段、男女性别等更加具体、细致、个性化的因素给予很多关注.因此,以下问题显然就值得研究者们深入思考:(1)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策略有何差异?如何针对这种差异性进行教学?(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男、女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有何不同?针对这种不同,实施怎样的教学才有助于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3)问题解决等其它数学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有何异同?

4.4 其它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尽管中国的数学问题提出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但是关于问题提出的许多基本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比如,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评价体系:中国对问题提出能力的评价研究主要着眼于对评价指标的建构上,这是评价的重点,也是难点.然而,评价指标的设计只是为考察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提供了基础.事实上,为了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评价系统:既有对学生提出问题的“结果”意识,也有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意识;既考虑到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层次,也考虑到学生在提出问题过程中的情感特征;既有教师的监督和管理,又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因此,如何形成有针对性的和多角度的评价体系,以使提出问题能力的评价能基于动、静相结合的方式,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教育研究者进一步探究的重要课题.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中国对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大多仍处于现状研究后的方法探索阶段和经验总结阶段,有意识的实证研究取向和富有成效的实证研究方法比较缺乏,真正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依然罕见,需要研究者进一步考察中国环境下的问题提出能力的特征,结合中国国情、根据实际需求开展系统规范的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研究.此外,数学问题提出的认知机制、问题提出与其它数学能力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也需要引起广大数学教育研究者的重视.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不仅有助于问题提出的理论建设,使人们对问题提出的若干理论问题有一个清晰、深刻的认识,而且也为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1] 聂必凯,汪秉彝,吕传汉.关于数学问题提出的若干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3):24.

[2]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M]. Reston, VA: NCTM, 2000: 169.

[3] 严卿,胡典顺.中国和日本初中数学教材中问题提出的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2):2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5] 聂必凯.数学问题提出研究综述[J].数学通报,2003,42(1):9-10.

[6] 李祥兆.数学问题提出的实证研究述评[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4):63-66.

[7] 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2):74-79.

[8] 徐辉,季诚钧.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3-15.

[9] LOPEZ-FERNANDEZ O, MOLINA-AZORIN G F. The use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behavioral sciences [J]. Quality and Quantity, 2011, 45 (6): 1 459-1 472.

[10] 牛伟强,张倜,熊斌.中国中小学数学建模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基于1989—2016年核心期刊文献的统计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5):65-70.

[11] 王春丽,顾小清.形成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文化[J].中国远程教育,2015(12):5-11.

[12] 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4):9-14.

[13] 吕传汉,汪秉彝.再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4):72-76.

[14] 杨孝斌,吕传汉,汪秉彝.三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4):76-79.

[15] 施文光,朱维宗,吕传汉.数学“情境—问题”教学与抛锚式教学之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1):82-84.

[16] 陈艳斌,朱维宗,吕传汉.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与RME教学之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4):59-60.

[17] 曾小平,吕传汉,汪秉彝.初中生“提出数学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3):51-53.

[18] 赵取花,汤服成.农村学校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4):69-71.

[19] 夏小刚,王宽明.水族小学五年级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1,22(6):19-24.

[20] 夏小刚,汪秉彝,吕传汉.中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评价再探[J].数学教育学报,2008,17(2):8.

[21] 周若虹,吕传汉.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评价[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2):24-30.

[22] 郑雪静,汪秉彝,吕传汉.中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评价探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3):49-52.

[23] 夏小刚,吕传汉.美国数学教育中的提出问题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6,26(2):21.

[24] 陈丽敏,景敏,VERSCHAFFEL L,等.五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观念的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2):27-32.

[25] 宋运明,夏小刚,张学杰.对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提出问题”提示语编写的思考和建议——基于四种版本教科书的统计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4):52-57.

[26] 胡典顺,蔡金法,聂必凯.数学问题提出与课程演变:两个版本小学数学教材的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7):75-79.

[27] 胡典顺,薛亚乔,王明巧.中国和美国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提出的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4):37.

[28] 祝玉兰,曾小平.中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的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4):93-94.

[29] 吴华,卢小男.多媒体教学环境辅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探索[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2):72-74.

[30] 田雪玲,王丹丹.大学数学课堂上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146-148.

[31] 温建红.论数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意义及培养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1):20-23.

[32] 夏小刚.国内外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3):17-20.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al Problems Posing in China

SHANG Ya-ming, HE Yi-jie, XIONG Bin

(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This paper use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o review and analyze the six dimensions of journals, years, keywords, authors, methods, and cont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bliometrics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of research papers on mathematical problems posing in domestic core journals. Finally, we summarized the basic status of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problem posing, pointe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d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problems posing; mathematical problems posing; content analysis

2019-09-05

上海市核心数学与实践重点实验室课题——数学实践(13dz2260400)

尚亚明(1991—),女,河南南阳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数学方法论与数学教育研究.

G40-03

A

1004-9894(2019)06-0081-06

尚亚明,何忆捷,熊斌.中国数学问题提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6):81-86.

[责任编校:周学智、陈汉君]

猜你喜欢

教材情境数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