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梳理与探讨

2020-01-15李言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9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思想

李言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 引言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了社会、政治、科技等的复杂学科。古往今来,其发展往往是多种思想与思潮的穿插与交锋。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政治、经济、生态格局经历巨大变革的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多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深刻影响着城市规划思想的变革。因此考虑其政治、经济、生态背景梳理20世纪以来诸多城市规划思想,对中国当今城市规划事业的推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 20世纪以来社会宏观背景的演变

2.1 政治环境的变化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萌芽于16-18世纪以英、法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19世纪末,西方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但资本主义制度在对利益、资源、剩余价值的不断追逐之下加深了西方各国之间矛盾,两次世界大战爆发,世界笼罩于战火之中。与此同时,以俄、中为代表的国家进行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二战后的四十年间,战火渐熄,美苏独大,世界两极化发展。1991年,苏联解体再次改变世界格局,和平与发展成为各国公认的主题。总之,这一百年间政治环境的变化摧毁过城市,也重塑过城市,改变着建筑师们、规划师们的思想观念。

2.2 经济环境的变化

20世纪初期,两次工业革命使西方各国经济发展呈现繁荣态势,但供需失衡造成产能过剩。繁荣背后,危机悄然而至,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随之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完全失灵。并且战争也影响了经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经济停滞,战后各国开始重建,经济渐渐复苏。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其余国家在“马歇尔计划”的扶持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到二十世纪末,世界范围内建立了WTO、WBO、IMF等经济合作组织,全球经济联系愈加密切,整体呈现经济全球化发展。

此外,战争、科技造成的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是巨大的,影响着规划者们的一系列思想。

3 20世纪以来城市规划思想的梳理

3.1 机械理性主义的规划思想

3.1.1 机械理性规划思想的起源——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思考

进入20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但工业化助推城市化进程,也导致城市内住房资源紧张、生存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内交通拥堵以及犯罪率居高不下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规划者们开始思考从技术手段方面解决这些问题。

铁路交通大规模发展时期,西班牙工程师 Soria y Mata于 1882 年提出线形城市。Mata认为传统的从核心向外部发展的城市形态只会导致城市内部交通拥堵和卫生恶化,城市内区域间应该由高效、便利的铁路和道路连接,城市居民进可入城市生活,退可归自然怀抱[1]。

随后,法国建筑师Tony Garnier于1901年提出了工业城市设想,基于理性功能的思考,将城市的不同要素,例如城镇、工厂、医院,考虑其功能上的不同将其分隔开来并留出未来各自扩建的空间,重点强调了对工业与生活空间的划分,是功能分区思想的萌芽。

3.1.2 Le Corbusier和他主持的《雅典宪章》

Le Corbusier于 1931 年发表专著《光辉城市》,在继承Garnier功能分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城市建设必须要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具体设想为市中心区布置高层建筑,来降低密度留出空地布置大量绿化用地;建筑物底层采用架空形式来解放交通;保证充足的阳光、空间,建设垂直的“花园城市”,体现了他对于理性功能主义的探讨[2]。

1933 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第四次会议上,由Corbusier倡导并起草制订了《雅典宪章》,这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形成。其中最为突出的内容是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的思想,这不仅是基于当时大多数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中出现的工业与居住混杂导致的严重的卫生、环境、交通问题而提出的,而且也在尝试建立一种以发达的交通体系为支柱,连接城市中不同的功能区,从而形成一个秩序井然、功能齐全的城市的模式。虽然《雅典宪章》过分强调的机械理性在后来的城市中已经不适用,但其所提倡的功能分区思想在小城镇的规划中依旧普遍适用。

3.2 “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3.2.1 推崇人本主义的三位大师

区别于机械主义,在西方近代城市规划史上,有些学者很早就察觉到了理性主义无法解决的社会难题,因此试图从社会改革的方向来思考城市规划该如何进行,他们分别是 Ebenezer Howard、Patrick Geddes、Lewis Muford。

Howard提出的集城市与乡村优点于一体的“田园城市”设想;Geddes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的概念,提出要把自然地区作为城市规划研究的基本单元,即区域规划的思想,并将“人-工作-场所”(Folk-Work-Place)充分协作的模式作为区域发展的组成要素来考虑;Muford继承和发扬了Howard和Geddes的规划思想,并将人本主义规划思想推向了巅峰,他关心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出汇集地理要素、经济要素和文化要素的综合体——人文区域(Human Region)。

3.2.2 《马丘比丘宪章》传达的思想

1977 年在秘鲁马丘比丘山的古文化遗址上签署了一份新宪章,代表了当时建筑师、教育家和规划师在城市规划、设计方面一个全新的探索。《马丘比丘宪章》强调了城市规划最重的是要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并强调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不再将规划视为掌握专业知识人员所进行的精英规划,而是强调城市规划是平衡社会利益的过程[2]。

3.3 分散发展的规划思想

3.3.1 Elieel Saarinen 的有机疏散思想

Saarinen的有机疏散思想运用仿生学的知识,将城市视作一个有生命的生物体,城市建设应当遵循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他认为城市内部各功能之间与生命体内部各组织器官之间是一致的,造成城市中心拥挤的人口,应当在布置其工作岗位一同离开中心地域向外围发展,各部分之间必须保留其未来发展壮大所必需的空间。这一思想在其后来主持的大赫尔辛基规划中得到了体现,并影响了他的学生阿伯克隆比,在其主持的大伦敦规划中亦有体现。代代传承,也影响到了阿伯克隆比的学生陈占祥,在其后中国的城市规划中也多有体现。

3.3.2 分散主义思想的极致——F.L.Wright的广亩城市设想

Wright深受美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对自然环境有着特别的感情。他在1932年提出的“广亩城市”设想,以美国土地制度为前提,即59%土地属于私人、39%土地归国家所有、2%土地属于印第安土著居民[1],认为城市应当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性的方格网上,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不同居住区之间通过方便、可达的小汽车来连接。其核心在于经济上实现自给自足、政治上实现自由平等、科技上实现高度现代化。具有传统乌托邦理论的特点,是美国人民对于个人主义和平均主义的追求,体现了反城市主义的思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二战后美国的郊区化。

3.4 集约可持续的规划思想——基于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的思考

20世纪后半叶欧美发达国家中,出现了市民从城市中心搬离到郊区的郊区化现象,这不仅导致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而且使城市中心区不断衰退、贫富分化、社区隔离、邻里关系疏远等问题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思考城市规划该如何应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的思想。

新城市主义区别于城市主义之处在于,不是追求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而是强调重视城市中社区、紧凑空间和步行邻里的建设,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将城市中的旧城空间变成适宜居住和可持续发展的复兴之城。“精明增长”战略的提出,是为了使城市发展更加符合人类主体的需要,其核心在于用城市的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强调的是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是一种紧凑、集中、高效的发展模式。

4 对当今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中国当前城市规划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大部分是由于历史欠账造成的。当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户籍制度限制下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异化扩大;政策导向造成的区域间发展失衡等等。西方许多城市规划理论给中国的这些问题可以提供许多指示。例如Howard的田园城市思想与当前中国提倡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在精神内核上是一致的。“精明增长”战略中提出的土地混合利用、挖掘城市存量来控制大城市的无限蔓延,对我国当前实行的城市更新提供了启示。中国城市规划事业当前正处在体系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国家空间体系规划正在孕育中,国土、住建、环境等部门其能正在重新洗牌,规划事业面临诸多困境。

总之对前人理论的学习和探讨,对于解决当下中国许多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5 结语

鉴往可知未来,西方城市思想于20世纪一百多年间经历了极大的发展,系统梳理与探讨这一时期的诸多规划思想,不论是机械主义也好,还是分散主义也罢,取其精华终是我们当下认识城市的重要手段。尊重历史、保护历史,以其之名为当下大书一笔。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规划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思想与“剑”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浅谈基于低碳、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规划·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