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棒疗法的研究概况

2020-01-15马林新曾发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19期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患者

马林新 严 欣 曾发杰

南宁市中医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0

中医药棒疗法是一种古老的外治方法,其最早见于清朝·吴谦所著《医宗金鉴》,书中记载“振挺,即木棒也,长尺半,圆如钱大,或面杖亦可。盖受伤之处,气血凝结,疼痛肿硬,用此挺微微振击其上下四旁,使气血流通,得以四散,即疼痛渐减,肿硬渐消也。”这是传统医学中对药棒较为详细的记载。中医药棒疗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如心脑血管疾病[1]、伤科疾病[2]、神经系统疾病[3]等,常取得较好疗效。笔者以“药棒”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剔除重复文献后筛选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后发现,中医药棒疗法与针灸、推拿、拔罐、穴位贴敷等主流外治方法相比研究相对滞后,现就有关中医药棒的种类、操作方法、民族特色、作用机制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并将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药棒疗法的发展提供新的科研和临床思路。

1 中医药棒种类

根据现有文献数据库有关中医药棒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1983年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艾利民发表于湖北中医杂志的文献中,文中描述药棒由长8寸至1尺2寸,厚2~3分,宽3~6分的木棒在特制的药液中浸泡数天而成[4]。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很多医者沿袭了传统的药棒制法,如于川等[5]以长45 cm,直径2-3 cm的桑木为原料,采用苗药方(钻地风、过山枫、十八症风等)熬制药液将桑木浸泡7天后阴干而成;龚帆[6]采用长40 cm,直径2 cm的坚质杂木为原料,将木棒浸泡于制备的中药液1天后形成药棒。有些医者则采用改良的药棒,如谭凯文[7]所用药棒材料为塑胶,改良药棒由滚筒、轴承、轮滑组成,其中滚筒长为15 cm,滚筒外直径为6.5 cm,内直径为4.3 cm,轴承长为40 cm,直径为2 cm,将中药(宽筋藤、千年健、络石藤、甘松、红花等)粉碎装入药袋加热后固定至带滚筒的塑胶棒上制成药棒。而农丽英[8]则将竹棍穿入制备的温热的中药袋(生草乌、生川乌、生姜片等)做成药棒,这种外置温热中药袋的改良药棒在药力的作用下带入了热力效应,故加强了温经通络的作用。有些学者则将冰棉棒制成药棒,如周义杰等[9]用通关散中药方研成粉后溶于白酒中,然后用医用棉签浸泡于药汁后冰冻成冰棉棒,通过冰棉棒刺激相关部位或腧穴上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王冰冰等[10]采用川芎、细辛、麝香等中药烘干研磨成粉与优质艾绒混合浸泡于桐油或桂油中,取出暴晒或阴干成药棒,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其特点是结合了药棒的制作工艺而治疗时又可采用灯火灸的方法,由此可见药棒既有传统的药棒,又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使得药棒的治疗范围得以拓宽。

2 药棒的操作方法

传统的药棒操作方法即叩击拍打,如谢少敏[11]采用针刺结合药棒疗法治疗肩周炎时其药棒操作为叩击患者的肩髎、肩髃、肩前穴等至局部呈现橘皮状或出现斑块,以患者自觉疼痛感减轻为度。翟蓉[12]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采用加热好药棒在患侧委中穴上行顺时针的揉按,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谭凯文等[7]采用内置滚筒的中医药棒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时主要以推按法为主,推按的走行路线主要以足三阳经为主,以及患侧的脾经、肾经、阴跷脉、阳跷脉,推按完用药棒点按患侧夹脊穴,此法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覃勤等[13]用传统药棒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时先在不同的经络进行叩击和点按,然后在对应的经络上选取相关穴位进行按、点、揉,最后循经滚动药棒,此疗法在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上具有优势。黄梅香[14]治疗胸痹患者时采用药棒蘸取丹参提取液单独在内关穴上行点按法,操作时要求点按时酸、胀、麻、痛的感觉沿经络走向放射,然后在内关穴上行揉按法直至皮肤轻微发红或者感觉皮肤灼热为止。王冰冰等[10]则通过点燃药棒对患处进行点灸,每点1次为一柱,是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经验疗法。

3 民族特色

通过查阅近10年文献可以发现,有不少民族特色的药物在药棒上得以应用,其中主要有壮药、瑶药、苗药,比如赵红娟[15]采用壮药过山枫、十八症风、钻地风、伸筋草、壮族米双酒等药材浸泡道地木材追风骨、过江龙、牛耳风、五味藤、四方藤等制成壮医药棒,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发现壮医药棒在改善该类患者上肢肿胀程度和运动能力方面有较好疗效,过山枫、钻地风能调火路,祛风除湿消肿;十八症风能散瘀散寒、行气止痛;壮族米双酒善活血通络,散寒止痛,所以这样制成的药棒能通调三道两路,促使三步同气。周义杰[16]采用瑶药猛老虎、黑九牛、青九牛、双钩钻、走马风等药材粉碎装袋加热后固定在特制木材上制成药棒,用于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发现瑶医药棒在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和上肢肿胀方面具有优势,瑶医具有悠久的历史,瑶药原料丰富、价格实惠,效果良好,其中钻地风具有良好的消肿散瘀止痛之功;走马风、双钻钩善走筋脉,有行气止痛散结之效;而青九牛和黑九牛可启关透窍,舒筋活络。王兴桂等[17]采用苗医弩药八角枫、透骨草、黑骨藤、生草乌等加入白酒做成的浸泡液浸泡桑枝做成苗医药棒,用于治疗颈椎病患者时发现其疗效与针刺相当,但即时镇痛效果优于针刺组,此法是在传统药棒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创新。徐海滕等[18]认为苗医药棒能将药、棒的作用结合为一体,通过药棒对穴位经络的药效、热效、棒法效应而起到活血通络、祛除毒邪的作用。

4 作用机制

药棒的作用机制可分为三方面,药物的作用、手法的作用以及冷热效应的作用,在药物作用方面,谭凯文[7]认为其所制药棒采用的中药白芍可濡养肝肾之阴血,宽筋藤、海风藤、千年健、络石藤等可祛风通络止痉,覃勤[13]研制药棒所用药材续断能补肝肾,乳香、没药、三七等可活血化瘀,桂枝、细辛长于辛香走窜以及川芎善行气止痛等,使得药棒具有解痉止痛之效。在药棒操作方法上,龚帆等[19]认为通过药棒的叩击可以刺激局部的经穴,使得局部的腠理得以濡润,经筋得以舒展,可散瘀而通利。周义杰[16]认为药棒操作的物理刺激局部粘连的肌肉产生收缩,提高局部肌肉、肌腱的敏感性,降低肌肉的肌张力,有效防止肌肉的萎缩。除此之外,廖美容[20]认为药棒的按摩手法还具有促进组织修复、促进炎症物质吸收、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苏锦勋[21]认为通过药棒的推按至局部皮肤潮红或呈紫红色,表面局部经穴充血,推按过程中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调节了组织间的压力,有利于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从而起到去瘀生新的作用。在药棒冷效应方面,郭美芹等[22]认为冰刺激可有效刺激处于高阈值状态的神经,有利于感觉的恢复,如吞咽反射延迟或消失的情况下通过刺激口腔的软腭、咽喉壁、舌根等部位可提高咽部、软腭的敏高度,使吞咽反射容易发生。而药棒的热效应方面,郭秋蕾[23]认为中药材加热后敷于人体患处或经穴处后配合一些手法可起到温阳散寒、调和阴阳、疏经通络、行气活血等功效。马影蕊[24]发现加热后的中药在体表烫熨可借助热量将药力经皮肤渗入体内,从而起到温经散寒和活血止痛等功效。

5 小结

中医药棒疗法在临床研究中已经取得一些成果,并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得以应用,而且疗效可观,从传统的中医药棒到不同的改良药棒可以看出学者们对药棒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入,使得有些疾病的治疗方法更加丰富。

中医药棒疗法为中医外治法之一,因其重视和推广程度远不如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等,所以不论在临床还是科研的发展中都远远滞后于上述的外治方法。通过近10年有关中医药棒疗法的梳理和总结,现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①中医药棒疗法作为“振挺疗法”的传承和发展,其命名和定义并未得到很好的规范,现在临床上很多治疗方法能不能用“药棒”来命名值得考究。②很多目前中医药棒疗法对传统的药棒进行了改良,依旧沿袭了人力的操作,工作效率较低,随着科技的发展,是否能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中医药棒治疗中值得探索研究。③民族医药中壮药、瑶药、苗药在药棒的制作过程中都得到很好的应用,而其它少数民族是否也有相关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的药可用于药棒的研究和应用。④文献报道中医药棒疗效肯定,但很多临床试验设计欠合理,可信度较差,目前缺乏动物试验研究,以人体为试验时则缺少伦理审查,亦无安全性评价,有些试验过程中亦存在干扰试验的因素存在,多数以主观指标评判疗效,缺乏客观指标,所以无法得出有说服力的循证医学证据,今后的科学研究应朝着更合理更全面的试验研究发展,拓展相关基础研究,以期为中医药棒疗法作用机制提供更合理的解释。

中医药棒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部分,其临床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发展空间巨大,值得临床科研工作者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发展,让更多适合此外治方法的人群受益。

猜你喜欢

中医药疗法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2020年来多名新冠患者隐私遭泄露 患者隐私应如何保护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