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园建设视野下的乡村价值再发现典型案例的调研与启示
2020-01-15李伟红
李伟红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大花园建设研究院,浙江 丽水 323000)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这项重大战略任务,其总的目标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大花园建设是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丽水是最美核心区。就丽水而言,一方面两者目标基本一致,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两者各有侧重,互为支撑,乡村振兴是大花园建设的根本方向,大花园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行动。丽水最美核心区建设,必须着力打造一批花园乡村风景线,充分发挥传统乡村多元化价值功能,绘就一幅幅秀山丽水的现代版“丽水山居”美丽画卷,使之成为展示“重要窗口”的亮丽风景。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全面激活传统乡村价值
1.1 乡村生产与经济价值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
乡村是伴随着传统农业发展而逐步聚集形成的生产生活空间,村落形态、田园景观、乡村环境乃至乡村文化都是乡村的资源,为种养业、手工业、休闲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乡村的耕地、林地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生产空间。乡村是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的乡村,也是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乡村,更是创新创业创造“三创”融合的乡村,只有乡村产业走向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1.2 乡村生态与生活价值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
传统乡村的生态价值体现在村落选址、房屋建筑设计、村庄环境建设、生产发展如何与自然条件和现实需求相结合,既能满足乡村发展需求,又能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实现两者之间互促共进、可持续发展。美丽的乡村环境是乡村生态生活价值的一部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也是乡村振兴当中可以大做文章的一项内容。只有把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美丽环境的改善和提升才能变得更加可持续,两者之间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宜居宜业宜游。
1.3 乡村文化和教化价值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源泉
乡村的文化和教化价值集中体现在乡风民俗、传统道德和乡贤文化。节日时令、农耕习俗、民间信仰等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和道德价值观。村规民约、家风家教等传统文化发挥着道德约束和教化的基础性作用,是维系村落价值系统、培育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资源。因此,乡村的文化和教化价值与治理有效、乡风文明都密切相关,充分发挥文明乡风的引领性作用,可以更好地聚集民心、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践行大花园建设战略过程中,要充分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挖掘、整合和传承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价值,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培育乡村产业,改善提升乡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要充分挖掘整理传统乡村综合多元性价值,重塑乡村文化当代价值,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 丽水市传统乡村价值传承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创新实践
2006年7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丽水调研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2]十多年来,丽水依托自然生态、气候条件、山区资源等天然优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充分发挥传统乡村多元化生态功能,积极探索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模式,绘就了一幅幅秀山丽水的现代版“丽水山居”美丽画卷。丽水有保存相对完整的国家级传统村落257个,位居全国地级市前三。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高度肯定丽水市多年来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进程指数、农民收入增幅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3]。
作者近日调研走访一些有代表性的丽水传统村落,并撷取其中4个案例,反映出传统乡村价值传承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创新与实践,对于建设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的结合体,现代都市与田园乡村的融合体、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体的花园乡村有一定借鉴意义。
2.1 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传统乡村生态生活价值激活与“两山”生态价值转化的实践与启示
2.1.1 生态产品价值显性化、具体化
大均乡结合自身生态产品优势先行先试,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GEP核算的乡镇。探索建立基于GEP核算评估为依据,政府向生态强村(公司)购买生态产品的机制。景宁县根据大均乡2018年GEP增量的2%,支付购买资金188万元。2020年5月14日,全国首个“两山”转化金融服务站落户大均乡,推动“两山贷”最多跑一次改革,营造共建共享的氛围,激发农户保护生态的积极性。通过GEP生态信用评级,农商银行、邮储银行和村镇银行向农户发放“生态贷”10笔120万元,支持农户从事民宿经营、油茶种植等项目。通过“两贷一站”,让农村群众切实感受到GEP工作带来的政策红利,提高生态保护和价值转化意识。
2.1.2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共融互促
聚焦聚力产业培育这个重点任务,进一步发挥生态和民俗优势,通过搭建平台、创立品牌、招引项目、壮大主体、优化政策、强化服务,加快打造全域旅游这一战略支柱产业,大力推进畲族文化传承弘扬和水域经济价值转化。创新筑巢引凤的市场运作新模式,通过利用原有村集体闲置资产、统一规划定位和设计产业馆、争取部门资金修建、租赁场地给市场运营主体经营、乡政府对各场馆运营计划明确要求等模式。如水域救援科教馆委托给景宁户外救援队运营维护,形成乡村闲置资产重新盘活利用、部门资金整合精准投放、市场经营者轻资产入驻、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乡村聚人引流和产业业态丰富多方得益的新模式。招商引资从引财向引人才转变,成功引进国际搜救教练联盟等国内外优秀培训团队,成为急流救生培训基地和省消防总队、省救灾协会指定的急流救援训练基地。2019年,开展各类培训31场次,培训人数近千人,培训费用达500余万元,带动当地旅游增收110余万元。2020年,大均畲画馆、大均畲药馆、民族书屋、黄精馆、水域救援科教馆等一批畲族特色产业馆已经成功招商引资;并有畲乡小吃馆、畲银、惠明茶馆、三进士馆、畲族婚俗馆、木偶戏馆、根雕馆正在洽谈,产业振兴和畲乡之窗效果已经显现。
2.1.3 生态价值带来美丽经济价值
在全国率先创新推行民宿“生态价”,民宿房间的定价不仅考虑房型、配套设施、服务质量等因素,还将优美风景、清新空气、民宿周边环境等优质生态价值根据环境指数变化实时更新民宿生态价,把生态产品纳入定价范围明码标价,在卖优质服务的同时,也卖空气、卖美景、卖环境。委托中介机构制定民宿生态价格市级地方标准,由市场监管部门予以发布,以便于在全市推广。
2.2 景宁县桃源村——传统乡村生态生产价值再造与乡村生态产业振兴的实践与启示
2.2.1 基于良好生态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桃源村地处飞云江源头,临水面溪、环境清幽、生态良好。桃源村注重生态生产价值再造,以创建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为抓手,发动党员群众带头开展“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等环境卫生整治,并注重建章立制,将全民参与“五水共治”、全民参与环境保洁写进村规民约,常态化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监督,同时,积极推进村庄土地综合整治,实行土地预留转机制,由村委会代表出面与农户签订协议,让土地、山林资源得到收储,为乡村产业振兴腾出空间。
2.2.2 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推进农旅融合发展
2012年以来,桃源村党员干部在持续改善村庄生态环境的同时,带头流转土地,试种首批葡萄成功后,建立起了水果沟党员干部创业孵化基地,引导农户加入产业致富的队伍,形成了党员带着群众干,群众跟着党员干的良好氛围。7年时间水果基地从2 hm2扩大到54 hm2,品种扩大到葡萄、樱桃、猕猴桃、梨等10余个。2019年,桃源村水果产值达到150万元。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桃源村逐步由农业产业单一支撑向农旅产业融合发力,推动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通过规划设计引领、转变经营方式、举办赛事活动等,配套建设水果采摘园、天然泳池、波光泉、爱情汀步、农家乐、水果沟露营地等基础设施,形成戏水、采摘、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观光体验经营模式,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促进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19年,全村游客接待量达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00多万元,仅第二届亲水文化节当天就吸引来自市内外游客5 000余人,消费畲药膳宴200余桌,销售葡萄等水果15万余元、其他特色农产品6万余元;全年村集体收入30多万元。
2.3 庆元月山村——传统乡村文化教化价值传承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2.3.1 以农耕经验丰富的老农为乡村教育主体,传承农耕文化
月山村按照保护优先、有效利用的原则,修缮了文化礼堂、宗祠等传统古建筑,对家谱进行重修。在文化礼堂、宗祠内集中展示村规民约、族规家训以及先贤、乡贤的主要事迹等,注重并推进乡村文化的有形化。组织开展了儿童启蒙礼、传统婚礼、春节祭祀礼、重阳尊老礼,以及“好媳妇”和“五好家庭”评比等传统文化传承与道德教化活动,有效提升群众对族规家训和村规民约的认同感。持续举办乡村春晚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村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不断提高。调查中还发现,月山村里有着丰富农耕劳作经验的老农们利用其农业生产经验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传承乡土文化。比如一些老年人仍然凭借传统农耕生产经验从事生态农业生产,手工制作黄粿和酿酒等,活态传承乡村民间技艺及民俗文化。
2.3.2 以新乡贤为乡村教育主体,创新发展传承乡村文化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新乡贤”上山下乡,利用其丰富的社会资源,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培育经济业态的同时,更是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及其内涵,传承优秀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文化创新发展。例如,月山村新乡贤“山妞”带领月山村父老乡亲,依托具有30多年历史的月山春晚,通过节目内容和传播方式创新,让村民自娱自乐的月山春晚成为中国最山寨的草根春晚,有效地激发了村民对乡村文化传承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2.3.3 以农民自发组织为乡村教育主体,自觉传承乡村文化
耕读传家、尊师重教是月山村历来的乡风习俗和优良传统。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位于该村具有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的乡中心小学面临解体之危。在以月山春晚为载体传承乡村文化的过程中,许多村民形成了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共识,充分意识到乡村学校与村落发展息息相关,该村有文化的村民自发组建“助学小组”,成为乡村教育主体,通过复兴乡村教育,自觉传承乡村文化。通过几年来的艰辛努力,保留了千年古村的乡村教育,有效地传承了悠久丰富的乡村文化。
2.4 莲都区沙溪村——传统乡村共同体价值重建与宜居幸福乡村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2.4.1 传统乡村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沙溪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积极培育具有乡土文化的民宿,增强以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体验,吸引城市居民有效融入乡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让城市居民亲身体验到优美的自然生态、淳朴的乡风民风以及守望相助的乡村共同价值。乡村民宿产业发展,一方面为本地村民提供从事民宿服务业的就业岗位,村民不再需要远离故乡,进城务工;另一方面,为有劳动力的居民提供了从事特色种养殖产业的平台,增加农业生产价值,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有效提高农民收入。
2.4.2 文化教化价值最大程度的传承体现
村两委、老年协会、乡贤协会等社会组织,在传承和复兴传统乡村共同体的生活价值和文化教化价值过程中,采取“乡村春晚”和“山哈大席”等多种形式,促使村民崇文明、尚礼仪、明伦理、知孝悌,重现民风淳朴、邻里和谐、独特浓郁的乡风民俗以及互帮互助的共同意识。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重聚民心、重塑乡魂,吸引许多具有乡愁情结的中青年村民返乡创业,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乡村“家有所乐、劳有所值、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发展目标,重新塑造了守望相助的乡村共同价值。
3 构建传统乡村价值重塑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共融共享共建机制
传统乡村是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由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为主体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集生产、生活、生态、社会及文化等综合多元化价值为一体。因此,传统乡村的多元化价值传承与保护发展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共同体。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城镇化发展以及浙江大花园建设的背景下,应坚持“两山”理念,遵循乡村发展客观规律,充分发掘利用传统乡村的多重功能和价值,探索构建传统乡村价值重塑与乡村振兴的共融共建共享机制,才能有效促进新时代传统乡村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振兴。
3.1 构建传统乡村价值重塑与乡村振兴的共融机制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市场虹吸效应使农村特别是高山远山村庄的人口大量外出,原有传统农耕生产日益萎缩,乡村文化传承发展面临困境,传统乡村不再宜居宜业。传统乡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旦跟不上或不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村庄必将面临逐渐衰败和崩溃。因此,摆在村庄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构建传统乡村价值重塑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机制。要推进传统乡村价值再发现,准确把握传统乡村所具有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生活价值等多重价值,并以此为着力点进行价值再造,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科学编制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注重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打造集体验、观光、休闲、康养、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促进传统乡村价值重塑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融合。
3.2 构建传统乡村保护发展与保障农民安居乐业的共享机制
农村居民在长期的农耕劳作当中活态传承并发展了传统乡村的生产生活价值,同时传统乡村也成为村民们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平台。因此,在传统乡村保护和发展中必须明确其首要和最终目标应该是以民为本、为民服务,构建传统乡村保护发展与保障农民安居乐业的共享机制。实施过程中,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项目助力保护,以保护促进发展,深入挖掘传统乡村的特色资源优势和价值,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民宿农家乐、森林康养等经济业态,促进乡村产业升级与发展,助推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让村民共享乡村保护与发展成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农村居民在传统乡村保护发展中的积极性,实现传统乡村的活态保护与振兴发展。
3.3 构建政府主导和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共建机制
传统乡村价值重塑是一项关系到乡村全面振兴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以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乡贤以及工商资本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传统乡村保护与促进乡村振兴的共建机制。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整合项目、资金等要素,加大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村落的投入力度,持续改善环境卫生,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以产业培育为依托,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吸引支持新乡贤、社会资本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振兴,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