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临床免疫学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探索①
2020-01-15欧阳礼辰龚业莉
欧阳礼辰 龚业莉
(江汉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武汉 430056)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袭击武汉,并迅速向我国其他城市蔓延。受疫情影响,我国高校本科生正常的开学及学习计划被打乱。为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号召,顺利完成教学计划,线上教学几乎成为此特殊时期的唯一选择。对于医学教育而言,此次疫情下的线上教学更加意义非凡。《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 版)》明确提出医学本科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包含科学与学术、临床能力、健康与社会、职业素养4大领域34条基本要求[1]。临床医学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存在课程设置不足、认可程度不高、教学方式滞后和人文实践缺失等问题[2]。此次疫情为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课程思政注入了新鲜元素。
临床免疫学是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免疫系统紊乱相关疾病的桥梁课程。临床免疫学课程中共包括7个专题,分别是自身免疫病、感染免疫、免疫缺陷病、移植免疫、肿瘤免疫、免疫学检测技术及免疫预防与治疗。研究表明,将思政教育引入到免疫学教学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科研及临床能力等专业能力,更引发了学生对医学人文、生命及人生价值的思考,培养其团结协作、爱岗敬业以及勇攀科学高峰的意识,激发其爱国情怀[3]。本文将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充分挖掘临床免疫学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并探讨如何将其“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至临床免疫学教学。
1 将疫情知识有机融入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研室结合新冠病毒的流行情况,适时调整授课顺序,将《感染免疫》章节中的“抗病毒感染免疫”部分的内容前置,结合现实问题开展教学。以新冠病毒为例介绍抗病毒免疫的机制。在课前与学生的沟通中了解到,对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学生普遍关心和不解的问题是:为什么有的人更容易感染?为什么有的人病情更重?哪些因素决定疾病结局?以上问题可在抗病毒免疫机制的学习中找到答案。抗病毒免疫本质是病毒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对抗与博弈,一方面,免疫系统通过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识别病毒并将其清除;另一方面,病毒可通过各种方式逃避免疫系统攻击。不同遗传背景决定机体是否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以及感染后能否将其有效清除。此处学生对“血型与新冠肺炎易感性存在关联”提出问题:如何解释此研究结果?是否与免疫系统有关?通过抗新冠病毒免疫的机制学习,不仅使原本枯燥的内容更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且可以更好地促进其在课外查阅相关文献,解答自己的困惑,培养其终生学习的习惯。
2 提出疫情相关专业问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此次疫情中,年龄越大的患者,由于其免疫力较弱,感染后不易清除病毒,易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这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部分无任何基础疾病的年轻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会迅速转为重症甚至死亡,如何解释此现象?一旦学生想到这个问题,将促使其自行查阅文献寻找答案,找到“细胞因子风暴”这个可能的解释。细胞因子风暴提示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的防御功能过强,导致自身脏器和组织严重受损。可总结免疫系统具有两面性,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只有维持平衡状态才可称之为健康。接下来教师可从免疫系统的“两面性”引申为辩证思维的“两面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从而避免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走极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 介绍祖国医药抗疫贡献,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与前提。现代医学人才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临床技能,还应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讲授新冠肺炎的治疗方法时,应强调我国中医药在此次疫情救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根据不同的临床症候推荐使用不同的中药,如连花清瘟颗粒、金花清感颗粒及疏风解毒颗粒等[4]。中国防治新冠肺炎中医药专家组组长张伯礼院士指出,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优势明显,对普通型患者,可改善其症状,缩短疗程,促进痊愈;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可减轻其肺部渗出,控制炎症过度反应,防止病情恶化;对于恢复期患者,可加快其康复进程。此处可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5 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此次疫情,中医药不仅在我国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被捐赠给世界多个国家,为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新契机。通过中医药自信教育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学生学医的信念,把传承及弘扬祖国中医药作为其自身的责任与使命。
4 抗疫事例融入课堂,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
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务工作者“以人为中心”,注重对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注重对患者的关怀[5]。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也体现出人文关怀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在此次疫情中,感染者除承受身体上的病痛,更要经历恐慌、焦虑、抑郁等心理过程。负性心理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睡眠,更会降低其免疫力,不利于疾病恢复甚至导致病情加重。张伯礼院士曾指出:人文关怀是第一位,治疗是第二位。在方舱医院,医护工作者给予了患者足够的人文关怀,如播放舒缓的音乐,组织患者在空地进行跳广场舞、进行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及时与患者交流沟通,关心安慰患者,了解其思想动态[6]。一位援鄂医生在送87岁患者做完CT返回病房的途中,陪着卧床已久的老年患者沐浴在夕阳下,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所传递的医学人文关怀感人至深。通过分享这些事例可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成为一名有温度的医学生,日后成为一名有温度的医生。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歧视问题是另一个可引入的话题,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应该给予其充分的关心和爱护,帮助其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还可鼓励学生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引导大众正确认识新冠肺炎,消除大众对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歧视。
5 关注新药研发进展,培养医学生科研精神
美国科学家Allison和日本科学家Honjo因分别发现CTLA-4和PD-1分子而获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CTLA-4和PD-1分子能够负向调控免疫应答,被称为“免疫检查点”分子。肿瘤细胞能够激活免疫检查点抑制T细胞免疫活性,从而逃避免疫系统攻击。CTLA-4和PD-1单克隆抗体的成功研制为肿瘤免疫治疗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多种肿瘤治疗中较好。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免疫检查点分子PD-1水平上调[7]。因此PD-1单克隆抗体能否用于新冠肺炎治疗被广泛关注。可以让学生讨论此想法是否可行,是否可能存在潜在的副作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根据其对新冠肺炎免疫学机制的了解思考可能的新治疗方法,并通过查阅文献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科研精神,启发学生思考基础医学研究在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程,是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德行,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8]。在当前疫情形势下,每一名医学专业课任课教师都应积极发掘疫情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医学专业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培养及塑造学生。通过挖掘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效融入临床免疫学的课程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知识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和人文精神,为其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奠定基础;培养其科研精神及创新思维,鼓励其勇攀科学高峰,为推动医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做好临床免疫学中的课程思政,还需要教师不断研究和完善,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使得临床免疫学教学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