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可行性研究
2020-01-15谷瑀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试验大队黑龙江大庆163000
谷瑀(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试验大队,黑龙江 大庆 163000)
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在石油开采工程中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不仅能够为相应的工作人员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而且工作效率与石油采收率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石油资源本身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国内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石油价格仍处于一个持续上涨的趋势,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油田开采率的提高是保证油田企业效益得以提升的必要条件,文章所针对的三元复合驱技术对于石油采收率的提高存在积极作用,如果能够进一步分析三元复合驱的可利用性,那么就能够保证油田公司顺应资源合理利用的理念,促使油田企业的竞争实力和运营效益得到提升。
1 实验资料简介
将大庆油田三类油层作为本实验研究的主要对象,通过技术勘察人员的实地勘察,明确该三类油层为非河道油层,其有效厚度小于1 米,各个油层的渗透率在100x10-3μm3以内,且三类油层均为薄差层和表外储层为主要类型,以往在开发三类油层的过程中大庆油田主要采用注水的方式,但是受到井网的阻碍,需要加以化学驱、气驱等方式来提升三类油层的采收率。目前在三类油层开采领域三元复合驱技术的应用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为了对三元复合驱技术应用的可行性进行评价,文章针对三类油层中三元复合驱技术的应用展开的实验研究,实验研究对象主要的目的层为表内储层。
2 三元复合驱注入能力评价
2.1 聚合物驱注入能力实验
在聚合物驱注入能力实验环节中所选择的水相渗透率需要具备可比性,文章主要选择10x10-350x10-3100x10-3μm3作为实验数据。并对石油开采区域的岩心进行了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具体分别为400x104600x104800x104将每升为1000毫克的量值作为聚合物的质量浓度,开展岩心流动实验。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可靠将油层开采区域的注水资源作为主要的依据进行了实验用水配置。实验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测量岩心的原始渗透率,测量的方式选择水驱,可以借助聚合物驱技术使压力在一个平衡稳定的状态,随后对聚合物驱后的岩心渗透率进行测量获得测量数据,经物驱后的岩心渗透率测量方式依然选择水驱。其次对聚合物驱技术应用前后的岩心渗透率数据信息进行对比,通过进一步计算获得聚合物驱阻力系数、聚合物驱残余阻力系数,此时所获得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与岩心渗透率相契合。本次实验表明600x104的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驱的注入效果较为理想,且其有效渗透率大于5x10-3μm3范围的油层;而800x104的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注入的有效渗透率大于30x10-3μm3范围的油层,同时该油层在注入的过程中不会发生严重堵塞的情况。
2.2 三元复合驱注入能力实验
三元复合驱注入能力实验的基本过程与上述内容过程基本相同,实验所选用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400x104600x104实验结果表明在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数值相同的情况下三元复合驱的注入能力低于聚合物驱的能力。同时三元体系能够在有效渗透率为≥30x10-3μm3的油层中实现顺利注入。
3 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评价
3.1 实验分析
确定聚合物相对分子为400x104表面活性剂的选择为三类油层采收现场所使用的烷基苯磺酸盐。实验中的三元复合体系度为19.8mpa.s,实验中油水界面的张力为5.8x10-3m N/m。实验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技术的石油采收率平均高于水驱技术采收率的16.93%,能够明确三元复合驱条采收率的可行性。
3.2 可行性分析
水驱剩余油分布的特征是三类采油技术的应用基础,首先对三类油层水驱后剩余油的种类进行分析,宏观角度一般剩余油包含未见水层、见水层并未波及、以及见水层波及到的剩余油。微观角度细化分析,水驱见水层波及到区域的剩余油又包含了片状、柱状等多种形式。在实际的油层采收环节中未见水层的剩余油主要以井网加密和注采关系完善的措施提高油层采收率,同时将压裂和酸化工艺作为未见水层剩余油提高采收率的工艺措施。而对于见水层内的剩余油在实际的采油过程中主要通过扩大波以及体积,以达到驱油效率提高的目的,进而实现了油层采收率提升的目标。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聚合物注入能力与三元复合驱注入能力的试验明确了三元复合驱适用于三类油层,三类油层开采中应用三元复合驱技术的效果较为理想。此外在三元复合驱技术应用的环节中,适量增加表面活性剂能够促进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