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法防治痰湿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
2020-01-15李莉
李 莉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中医院,山东 济南 250200)
脑梗死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在神经内科属于常见的疾病,多发于年龄较大的老年患者中,主要因脑血栓形成导致发生脑栓塞或腔隙性脑梗死,脑梗死的发病主要原因为脑供血障碍导致的,会引发脑部组织发生缺血缺氧状态[1]。脑梗死患者与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理化性质变化有直接关系。中药治疗在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上被得到认可,但在脑梗死防治再复发上的报道有限。本次研究分析我院治疗的痰湿质脑梗死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复发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自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治疗的符合痰湿质脑梗死患者110例,患者诊断参考《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脑梗死[2]、脑梗死恢复期标准,并参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标准》中的中医体质分型[3]。纳入条件:患者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年龄40~80岁,患者意识清晰能够配合治疗,并签订知情同意书。随机为2组患者,观察组55例中男性24例,女性31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7.9岁,平均病程6.65年;对照组55例中男性26例,女性29例,年龄61~77岁,平均年龄66.9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病程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进行比较。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消除水肿、抗凝、抗血小板、营养神经基础治疗上每晚服用阿司匹林100 mg。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参苓白术散,组方为党参、炒茯苓、炒白术、山药、炙甘草各10 g,炒白扁豆、炒薏苡仁、砂仁、莲子、桔梗各5 g,根据患者辩证加减味,存在肾虚者可加杜仲5 g,枸杞子3 g,存在气虚者加黄芪5 g,以上中药打粉过筛后,每次服用6 g,每天服用3次。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
1.3 疗效评价: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观察患者治疗后脑卒中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替代,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替代,分别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76±7.22)分、生活能力评分(83.70±24.25)分、中医证候评分(9.23±7.10)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84±6.09)分、生活能力评分(91.61±2.15)分、中医证候评分(4.22±5.71)分,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38±7.56)分、生活能力评分(84.35±19.84)分、中医证候评分(7.84±8.00)分,治疗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32±7.70)分、生活能力评分(85.72±19.68)分、中医证候评分(6.51±7.23)分。在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过6个月的随访,观察组中共有3例患者复发,对照组中共有8例患者复发,观察组的复发率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复发率14.5%,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多以痰湿质为主,中医病机分析为痰湿内生,上蒙清窍。脑梗死患者与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理化性质变化有直接关系[4]。本次应用中药方剂参苓白术散对患者进行防治,方中的白术、人参、山药、莲子、大枣、炙甘草等具有益气健脾作用,具有很好的补虚作用;方中薏苡仁、茯苓、白扁豆具有健脾除湿益气的效果;方中的砂仁可醒脾健胃,行气调气;桔梗具有通利水道,开宣肺气作用,以上各味中药引脾气上行,使营养物质传达全身各处[5]。主要配伍联用起到健脾补虚、行滞除湿的作用。本次研究选自我院治疗的符合痰湿质脑梗死患者110例,随机为2组患者,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基础上给予西药阿司匹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参苓白术散,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观察患者治疗后脑卒中复发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在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过6个月的随访,观察组的复发率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复发率14.5%。提示参苓白术散诸药配伍可将祛邪与补虚合用,整个组方甘淡平和,利而不峻,补而不滞。综上所述,痰湿质脑梗死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提高中医证候评分,对患者体质有明显改善起到预防脑血管复发事件发生,可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