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价值
2020-01-15范宇洋刘东举
范宇洋 刘东举 阎 俊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1)
低位直肠癌主要位于肛缘部位8 cm的直肠癌,其中包含超低位直肠癌,位于肛缘5 cm以下的直肠癌。该病症常见的诱发因素为遗传易感性、直肠慢性炎症以及饮食和致癌物质等[1]。该病症为恶性肿瘤,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为提升保肛率,加强临床治疗效果,本次运用双吻合器技术,其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6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34例运用直肠低位前切除术,观察组患者34例运用双吻合器技术。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53.97±6.72)岁;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23例,年龄36~85岁,平均年龄(62.49±7.25)岁。对两组患者进行资料分析后,其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 方法:对照组运用直肠低位前切除术,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根据无瘤操作及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原则进行手术。
观察组运用双吻合器技术,麻醉药师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让其保持仰卧姿势取截石位,进行常规的切腹并逐层分离,查看腹腔内情况,运用直肠癌根治切除术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降结肠、乙状结肠以及直肠系膜进行游离,在主动脉和脾静脉处的1 cm肠系膜下实施动静脉的结扎,在肿瘤病灶上的下端2.7 cm处将切割闭合器离断肠管进行放置,将直肠下切缘并将样本实施病理检验,确认无肿瘤残留后将直肠残端复位并消毒;在肿瘤的上端10 cm左右离断肠管处,需运用圆形吻合器将底座放置于近端并缝合固定,使肛部充分扩张,采用石蜡油润滑过的吻合器在肛门部位缓慢置入,在切割闭合端穿出,与近端的底座相连接,并将尾端的螺丝旋紧,打开闸门,击发,停顿时间为45~60 s,将吻合器缓慢退出,运用生理盐水进行清理,吻合口处需要在液面以下进行浸泡,且肛内需置入肛管,与注射器相连接并注入气体,仔细观察有无气泡,若出现气泡需要对外溢 处增加缝针次数,并放置肛管与盆腔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护理人员对所有患者的手术后保肛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并发症主要包括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伤口感染以及术后排尿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4.0软件中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率(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保肛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对照组34例,保肛率25例(73.53%),吻合口瘘3例(8.82%),吻合口狭窄3例(8.82%),伤口感染6例(17.65%),术后排尿障碍5例(14.71%),并发症发生率17例(50%);观察组34例,保肛率32例(94.12%),吻合口瘘1例(2.93%),吻合口狭窄2例(5.89%),伤口感染5例(14.71%),术后排尿障碍4例(11.76%),并发症发生率12例(35.29%)。两组对比,保肛率对比结果(χ2=15.634,P=0.001),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结果(χ2=4.243,P=0.035)。观察组保肛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好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结直肠癌为临床上常见的恶心肿瘤,该病症发病概率逐年增长,其中直肠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在直肠癌中低位直肠癌因生理特点、解剖结构等较为特殊,运用传统的手术治疗,在手术后创伤较大,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严重影响[3]。但随着医疗的进步,吻合器在临床的应用较为广泛,使保肛手术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4]。
双吻合器技术主要在吻合器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此项技术可完成盆腔深部低位的吻合情况,在手术过程中其操作较为方便、安全,降低了手术的风险性,在手术后明显提升患者的保肛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生活质量,保障其手术安全性。
通过两组对比,观察组运用双吻合器技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其保肛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好于对照组(P<0.05)。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保障手术安全性,明显加强患者的生活质量。
上述所论,对低位直肠癌患者运用双吻合器技术,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概率,提升保肛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得以保障,该治疗方式在临床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