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泸溪武水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建设探讨
2020-01-15唐慧芳
唐 慧 芳
(湖南省泸溪县自然资源局 416100)
湿地是地球上最具价值的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保护湿地资源对改善人类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1 武水国家湿地公园基本概况
生动植物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湿地公园。公园沅水流域特色突出,是湿地景观丰富的科普、宣传、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具有浓郁苗族、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特征的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湿地旅游示范区。原计划2019年通过试点验收正式授牌,但因建设滞后,经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申请,同意延后一年进行试点验收,目前公园还处于试点建设阶段。
武水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境内,位于武陵山脉向雪峰山脉过渡地带。其范围包括沅水一级支流武水及相连的能滩水库、朱雀洞水库、小陂流水库等3座水库和五强溪水库库尾沅水泸溪段及周边部分区域,总面积2429.0公顷,其中湿地总面积1716.1公顷,湿地率达70.65%。公园上接湖南峒河国家湿地公园(吉首市),下连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怀化市沅陵县),范围内有沅水风光带景观、武水风光带、湘川公路第一桥--能滩吊桥、湘西美景之一“涉江楼揽月”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是集湿地保护、生态观光旅游、民俗文化体验、休闲健身、野
2 公园建设成效
2.1 建成公园沿江游步道慢行系统
沅水绿色旅游公路是充分利用湿地公园内沅江十里画壁、铁索桥、休闲农庄、涉江楼、橘颂塔、辛女广场、盘瓠文化生态园等自然人文景观,有效串联浦市古镇、达岚岩门古堡、合水踏虎凿花、巴斗山佛教文化、凤凰古城等历史文化特色景区,科学开发旅游码头、游船、游轮、蹦极等水上娱乐项目,着力打造“沅江风光,盘瓠故园”的生态文化旅游公路。游步道慢行系统沿沅江左岸顺流而行,包括旅游步道、自行车道等属于绿色旅游公路的组成部分。规划修建44.8千米,现已修建16千米,已建好的白沙-武溪段已成为了市民生态休闲的好去处,也为湿地公园科普宣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开展沿岸森林质量提升改造
着力打造湿地公园内的河道两岸生态景观。利用保育区内合角洲、鲶鱼洲、五里洲的岸边栽植水杉、杨树等树种1000亩,增加区域内植物多样性,恢复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在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林分观赏性的同时,提升了生物多样性,形成防护林带,起到绿化、美化和固化河岸的多种效果。
2.3 完善基础设施和休闲景观设施
投入近3000万元,完成展示区的电瓶车道、骑行车道、漫步道亮化等工程建设。在漫步道两边配置了观赏价值高的树种,如木兰、樱花、碧桃等;完成水岸边的游步道和岛屿的绿化、湿地植物种植,以及公园宣教中心建设。
2.4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对湿地公园内30余种树木进行挂牌,组织在园内开展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手册、鸟类辨识图册等10000余份,联合检察院、环保局、中小学校在湿地公园的宣教中心举行爱鸟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市民的保护湿地意识。
2.5 完善保护监测点建设
设立监测站点3个,设置界碑界桩220块,水源地保护标牌6块,聘用管护人员6人,在公园内设立了9个科研监测点。在湿地公园范围水域内日常巡护,杜绝人为破坏,结合河长制,对公园内河道乱征乱占、破坏湿地行为进行了整治,取缔网箱养鱼,提高湿地的水源水质,恢复了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浮生物得到修复和发展。2019年初,对公园内武溪镇内河段进行了水质日常清理,对武溪镇工厂排污口进行了整治,提高了公园内水质状况。
3 优势特色分析
3.1 湿地资源丰富
武水湿地公园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蕴含着深厚的湿地文化和历史人文文化。区内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生态系统稳定且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湘西北丰富的物种资源库。园区内生物资源丰富,有维管束植物189科、723属、1396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种,分别是银杏、水杉、南方红豆杉和苏铁;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14种,分别是樟树、花榈木、红椿、喜树、金荞麦、香果树、黄皮树、伞花木、榉树、野大豆、鹅掌楸、莲、杜仲和秤锤树。动物类资源丰富,公园范围内发现野生脊椎动物共计26目64科172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为虎纹蛙、雀鹰、苍鹰、松雀鹰、燕隼、红隼、领角鸮、领鸺鶹和斑头鸺鶹等。
3.2 区位优势明显
湿地公园范围涉及泸溪县原白沙镇、武溪镇、潭溪镇、洗溪镇、白羊溪乡等五个乡镇,公园内部交通较为便利,杭瑞高速公路和319国道横贯东西,乡村道路纵横相连。湿地公园紧邻泸溪县城武溪镇,距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220千米,距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凤凰古城130千米,距国家AAA景区桃花源120千米。湿地公园地处武水水系的下游,该河段支流密布,是武水水系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武水流域的重要生态廊道,对武水水系、沅水水系乃至洞庭湖区的生态安全影响巨大,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3.3 湿地景观资源独特
湿地公园的湿地率达70.65%。湿地内有优美的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并融入峡谷景观、人文景观等,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湿地景观。湿地景观丰富,有水量丰富、岸线优美的永久性河流,有植被茂密、湖汊众多的库塘湿地,有芦苇等水生植物大片生长、规模宏大的洲滩湿地。
3.4 权属管理明晰
湿地公园土地权属明晰,相关利益主体关系明确。采取政府主导、部门支持、法律护航的开发形式,经泸溪县人民政府协调,公园建设与投资主体利益明确,各主体之间没有利益冲突与矛盾,拟成立的武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是湿地公园的管理、维护、保护和投资主体。同时,湿地公园已初步具备一定的旅游开发建设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合理的运作,健全的保护制度,政府全方位的指导运行、维护和投入,对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4 劣势问题剖析
4.1 河流功能退化,科研调查进度落后
湿地公园范围内的民众对湿地价值和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依然不够,周边居民及游客所带来的生产、生活及经济开发活动使区内的河流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功能退化。当地调查、科研监测、科普宣教馆等建设基本未启动,工作严重滞后。
4.2 资金投入不足,管理经验缺乏
湿地公园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主管部门及利益相关主体在湿地公园建设、管理上的经费投入有限,这给湿地公园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湿地公园所在的武水流域尚无统一、科学的湿地保护规划,更缺乏管理湿地公园的经验。开展试点以来,湿地公园未安排专职人员管理,仅委托县自然资源局代管,专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与耕地、林地等国家已有专门立法的土地资源相比,湿地资源利用的监督机制滞后,管理措施难以到位甚至缺失,为湿地公园的建设提出了挑战。
4.3 土地利用矛盾突出
公园周边乡镇的居民生活、生产及养殖给湿地带来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尤其是泸溪县双子星城(县城武溪镇白沙片和老县城武溪片)的建设将继续向西、北方向拓展到各湿地区域,土地占用量势必大量增加。湿地公园涉及周边5个乡镇的34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4.5万余人,带来的环境承载压力较大;湿地公园所在的白沙镇、洗溪镇,以及上游的浦市镇有10家作业采石场,公园上游的该县浦市镇、怀化辰溪县有多艘采砂船日伏夜出作业,紧邻湿地公园的武溪镇工业园是湖南省铝、磷、锌系列产品重要加工基地,这些都对湿地公园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一定的威胁。
4.4 保护与未来利用挑战
湿地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涉及面广,相关部门多,在湿地保护利用及管理上目标、利益不同,过度开发和各行其是的问题较为突出。目前,武水流域仍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保护利用措施,而潜在的旅游开发欲望受到经济效益的驱动,可能使武水流域乃至沅水流域的原始性、自然性遭到破坏,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过度干扰,从而降低湿地生态保护的效果。
5 推进湿地公园保护建设的对策
5.1 完善管理机构,加强组织保障
要尽快成立湿地公园管理专门机构,组建泸溪武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核定为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编制10-12人,明确湿地公园内设及下属机构的职能职责,落实管理局办公场所。尽快制定颁布《湖南泸溪武水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办法》,以湿地公园建设为契机,出台严格的湿地管理制度,明确公园管理局为责任管理单位,落实各项保护措施。着力宣教和引导工作,建立齐抓共管的建设平台。
5.2 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进度
统筹解决公园试点建设验收各项工作经费,加快湿地公园科普宣教中心、管理站房、监测站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湿地公园范围内适度开发旅游项目,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多渠道筹集公园建设资金。在武溪镇、洗溪镇等地实施退耕还湿项目,全面实施生态清淤工程,继续加强水禽栖息地生态恢复,不断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科学合理修复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各种监测设施设备,加强与专业团队合作,开展科研监测工作,不断提升湿地公园保护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5.3 助推社区共管,形成社会互动
建设湿地公园网站、微信和微博平台,为当地居民及游客提供比较全面的信息,着力宣教和引导工作,建立齐抓共管的建设平台。在湿地公园宣传牌、宣传册等传播媒介上印制二维码,让游客能够通过新媒体互动的方式了解武水国家湿地公园,唤起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从而促进湿地公园保护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协议合作,明确利益关系,吸收广泛的社区居民参与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管理,包括对社区部分群众进行上岗培训,纳入到湿地公园导游队伍中;另外,将部分村民聘请为保安、保洁、协调员等,提高湿地公园的管理能力。建立良好有序的共管机制,使社区居民与湿地公园形成持续发展的利益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