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自燃”之惑
2020-01-14张凡
张凡
进入10月,威马汽车接连发生4起自燃事件。10月28日,威马汽车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产品召回计划。召回今年6月8日至9月23日生产的,装备了电芯型号为ZNP3914895A-75A的部分2020款威尔马斯特电动汽车,共计1282辆。
大火、爆炸、召回,在疑惑与不安中,公众也再次将视野聚焦至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截止11月6日,据《中国品牌》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被公开报道的新能源乘用车自燃事件共发生27起,涉及众多品牌。
另一边,国务院办公厅于11月2日正式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为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谋划方向。在新能源汽车似乎渐成时代趋势的环境下,我们又应如何认识新能源汽车的自燃,并去解决这一问题呢?
威马四连烧
10月27日晚,位于北京市北四环西路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内一辆威马EX5起火爆炸。有周围居民反映称听到了剧烈的爆炸声,且感受到楼层明显的震感,现场浓烟四起。爆炸结束,10月威马汽车的自燃数上升至4起。
一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描述称:“昨天晚上威馬汽车自燃发出的声音很大,且多次传出了爆炸声,楼层都在震动,到现在附近还能闻到一股胶皮的味道。”
一系列的自燃事件发生后,威马迅速对事件进行调查,回复公众关切。威马调查认为,福建邵武市两辆威马车辆的自燃原因是电池混入杂质,并发起了装备中兴高能电芯型号为ZNP3914895A-75A的部分车辆的召回,共计1282辆。
虽然10月28日中兴高能方也已经确认,福建邵武发生自燃的两辆车,其电池产品为自家产品,但北京市自燃事件中涉事车辆的电池供应商以及自燃原因目前仍没有官方披露。一时间,关于电池及电池封装的问题也成为威马、供应商争论的焦点。问题究竟在何方,仍需进一步的排查。
理想不理想
理想ONE自去年底正式交付以来就风波不断,从全国首撞到起火自燃,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已出现接近20次事故。其中,它的两次自燃,也让车主倒吸一口冷汗,
5月8日,长沙的街头,一位提车刚7天左右的车主,听见自己的理想ONE发出两声爆炸声,然后发现前机舱冒烟、起火。火势发生在发动机(增程器)位置,电池组所在的底盘位置并未起火。根据事故现场视频显示,因为是发动机舱着火而非高压动力电池,所以直接用水进行浇灭。最后,车辆的前端已经烧的面目全非,车辆的后半部分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而在8月6日下午16时左右,在广东省肇庆市二广高速四会、连州方向,一辆行驶的理想ONE发生了意外事故,导致车辆起火,所幸没有人员伤亡。据8月7日发布的声明显示,根据云端监控数据,事故发生后,电池、增程器均无任何异常。事故原因初步判断为疑似铁片的物体被高速行驶的车辆卷起,并击穿了高压油管,造成燃油喷溅并被排气管高温引燃。不过具体的事故原因及详细分析结果,有待事故现场的详细勘察及分析。
北汽、广汽的沉默
以北汽、广汽等为代表的传统汽车厂商,其旗下电动汽车在今年也发生了多次自燃事件。进入8月,北汽新能源有4例车辆自燃的案例被曝。而5月份以来,广汽新能源也有3例起火事件被曝。
11月6日上午八时许,在江西萍乡高铁站长运停车场内,一辆北汽新能源EX360突然起火,现场有大量浓烟并伴有爆炸。
在网友上传的视频中,车辆在停车场中释放出大量白色浓烟,随后从底盘下方发生爆炸,产生明火,白色烟雾继而转为黑色烟雾。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这已经不是北汽EX360今年首次起火,8月20日,在福建三明市三元区工业南路,一辆正在充电的北汽EX360突然冒烟爆炸,车窗、车门和车顶被炸飞。8月27日,北汽EU5也分别在厦门、长沙两地被曝发生自燃案例。
另一家新能源厂商,广汽新能源也在今年发生多起自燃事件。
5月份,广汽Aion S在广州市杨桃公园南门东侧的停车场内,发生了自燃事件。起火的时候,车辆处于静止状态。由于现场火势过大,使得旁边的奥迪A6L也遭遇到了池鱼之殃。8月,在深圳、海口的街头又分别有Aion S发生自燃。
对于事件,两家公司似乎都倾向于“冷处理”,并没有大范围公开事件的调查结果。据公开报道,5月份发生的广汽新能源自燃事故,直至今天尚没有明确的调查结果。面对公众,这样的传统大厂或是语焉不详,或是三缄其口,也让公众觉得无奈。
问题为何发生
新能源汽车自燃,首先考虑的是电池问题。不过近年来,在主要电池供应商的技术升级下,由电池引发的自燃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不再被认为是业界难题。
从今年汽车厂商针对自燃发表的声明看,除了威马承认其部分产品电池混入杂质引发自燃外。其余的自燃事故,当事公司更多将责任归咎于外部偶发因素。不过问题真的都是意外吗?
中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在面对媒体时透露,最近一系列自燃事件的核心原因是汽车设计不合理,不仅是电池本身的问题。
以发生自燃的北汽新能源EX360为例。据一曾对北汽新能源EX360进行拆解的媒体报道,该车的电池包不具有冷却管路,冷却方式为自然风冷。与主流的液冷散热相比,散热效率偏低,也更容易诱发意外的发生。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资深专家王朋波的观点亦能佐证这一看法:三元锂电池的电芯活性确实较大,但安全性如何,还与电芯之间是否有隔绝热失效扩散的材料、电池BMS管理策略、电缆线路设计、散热系统设计、电池壳体结构设计以及整车结构防护有关。
他认为,当前新能源汽车的“潜在问题”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为了提升续航里程,当前的纯电动车大都将动力电池布置在底板下方,电池面积大,几乎覆盖了整个底板,其周边到车身边缘的间距通常不会很大,因此在碰撞或托底时容易被挤压。
第二,近年来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提升过快,伴随的就是电芯稳定性的降低,在机械载荷下发生热失控的风险加大。因为补贴政策对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有要求,为提升整包能量密度,国内的纯电动汽车倾向于将电池包壳体结构做的尽量轻巧,导致对内部模组和高压器件的防护不足。
不过有问题,并不代表新能源汽车就是开在路上的“炸弹”。
今年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在全球智慧出行大会上表示,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是万分之0.49,2020年是万分之0.26。同时他拿出另外一份數据:据公安部交通管理部门公布的数据,传统车的年火灾事故率约为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二之间。
两相比较,新能源汽车的起火概率显著低于传统燃油车,不及燃油车的三分之一。
新规之下几多期待
11月2日,在多方期待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正式发布。
该规划承接先前的2012-2020年的规划,共有八章。从行业出发,指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提高自己的技术创新,形成产业生态,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支撑性的基础设施体系,深化开放合作。
未来,新能源汽车自燃问题的解决,显然也要遵循规划体现的思路,多方合作,共同遏制。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笔者认为是强化安全质量保障中提到的,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健全安全保障体系。
首先,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厂商,应该尽快提升自己的技术研发能力,规避“油改电”这类落后技术遗留下的问题。另外,当前国产新能源汽车在电池组、汽车底盘的设计、测试上,还有明显的不足。如何去在更极端的环境下,测试汽车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是广大汽车厂商首先要考虑的。而不是始终告诉大众,又因为什么什么因素,意外导致汽车发生自燃。品牌的建设,体现在无微不至的细节处,对于问题做出技术回应,是企业的第一竞争力。
第二,落实企业负责、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安全生产机制。一个有良心的企业,应该对自己的顾客负责,出了问题及时地解决问题,同时向社会大众进行清楚地解释,而非搪塞推脱。威马EX5在连续曝出自燃事件后,威马公司迅速组织调查,并向市场监管总局进行召回备案,是对消费者的尊重,也是各方机制联动解决问题的范例。已经在市场积累深厚口碑、信誉的传统汽车公司,更要珍惜自己的品牌福利。否则,它们可能就会被市场后浪拍下。未来,在规范行业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媒体的舆论监督,大众的密切关心,还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自燃问题,非新能源汽车的专属,传统燃油车,同样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但在社会向新能源汽车时代过渡的过程中,它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将接受社会的认真审视。而只有经受住审视,它才能证明自己是一项信得过的技术、发明。人们在担心新能源汽车自燃的背后,关注的是自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有的车企,都应秉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改进技术、提升服务,肩负起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