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支持下的儿童诗创作研究

2020-01-14张招娣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20年8期
关键词:童诗儿童诗人文

张招娣

微信公众号对儿童诗创作教学实践的作用很大。具体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仿写童诗,调动了创作热情;学生多主题多形式自发创作童诗,捕捉智慧的火花;根据教材衍生创作,巩固了課堂知识。

在儿童诗教学研究过程中,笔者意识到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微信公众号以其独特的优势日益成为大众有效阅读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儿童诗的展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更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顺应这一时代潮流,笔者开设了班级微信公众号:小太阳童诗社,至今已有五年了。下面,笔者将其中的儿童诗创作教学实践与大家分享:

“小太阳童诗社”栏目多样,诸如【中国经典童诗】板块、【教师诵读】板块、【英文童诗】板块等等。其中【原创童诗】板块的设置就是给孩子们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学习展示的平台。这一板块是这样开展实践的:

一、仿写童诗,调动创作热情

熟读成诵,学生自主创作的第一步从模仿和借鉴开始,而微信公众号里各种经典的中外儿童诗给孩子们的仿写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这些儿童诗大多诗句的排列都有一定的规律。笔者抓住这一语言现象,引导学生按照其中的节奏感、押韵、回环复沓、排比、拟人等写作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仿写活动,让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形成具有自己语言特点的作品。

把握诗歌的规律仿写,大大增强了孩子们创作儿童诗的自信心。按照短语、句子、诗文的顺序逐步展开仿写,能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创写儿童诗之门。仿写得多了,学生初步构建出儿童诗的基本形态,包括儿童诗的诗行排列、诗句简短、回环复沓等特点。最后他们会发现,每一小节连起来竟是一首充满新生命的诗歌。

二、创作童诗,捕捉智慧火花

仿写多了,这时教师对孩子们的自主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多主题多形式自发创作儿童诗。

1.自然主题。我们生活在自然之中,是自然的一部分。笔者让学生亲近自然,观察一花一草,一鱼一鸟等多种生命形态。他们往往被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夏虫冬雪所吸引,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尽情书写。

2.生活主题。学生每天都在生活这张无形的大网中,他们会遇见亲情的温馨,同窗的友谊,恩师的情谊。

3.自我主题。教师不光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亲近生活,有时候也需要敲击他们的心灵,听听自我心底最真实的想法。只有了解学生心底最本真的想法,按照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创作儿童诗,才是教育的目的。

三、教材衍生,巩固课堂知识

在【原创童诗】板块,微信公众号充分利用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特别开设了【教材衍生童诗】板块,以期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主要从教科书的两方面内容展开:

1.充分利用童诗课文。语文教材中有一小部分是儿童诗,诸如《盲婆婆的蝈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老师,您好!》《小雨点》等等。教师结合儿童诗引导学生仿写或创作。这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对儿童诗创作的畏难感,还会让他们产生创作的兴趣。

就这样,从课文中,孩子们懂得了儿童诗的格式;从对表达内容的构思中,明白了童诗要写什么,怎样写;从学习,吸收和方法的掌握中,他们领悟了儿童诗写作的技巧、特点。充分利用童诗课文,孩子们领会了课堂教学内容,学习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儿童诗。

2.深入挖掘非童诗课文。除了童诗课文,大部分非童诗课文也可以开发衍生出儿童诗。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根据文本传达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设计以童诗形式开展的语言文字训练。具体如下:

首先,关注语文要素。包括识字认词、积累词句、运用语言表达等方面,凸显了语言的基本特点和运用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研读教材,关注单元导语、文本本身、课后练习等处处体现的语文要素。在教学中,笔者深入挖掘教材,设计了一系列以童诗形式促进语文要素实现的训练。

其次,关注人文主题。统编教材设计上,单元结构既关注语文要素的凸显,又注重人文主题的表现。“人文主题”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也重视对学生德育的渗透。因而,以童诗的形式传递人文主题,是一种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如统编教材五上的人文主题分别是:万物有灵、家国之殇、舐犊情深、四季之美、读书明智。笔者在每一课或每一单元的教学后,不断尝试引导学生根据人文主题来创作儿童诗,成果丰富。

教师不断深入教材,充分利用童诗课文,挖掘非童诗课文这两方面的因素;学生在每次的教学衍生童诗创作中,自然而然牢牢掌握了课堂知识,这既培养了学生语用能力,也巧妙渗透德育,落实了“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

综上所述,微信公众号对儿童诗创作实践研究的意义是重大的。孩子们从仿写到自主创作,再到教材衍生创作,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里,孩子们遨游童诗海洋,尽情书写童年的诗情画意。

猜你喜欢

童诗儿童诗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教案《创作儿童诗》
童诗对对碰
童诗三百首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另一种话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我家有个屎壳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