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辨性阅读之花盛开在高中语文课堂中
2020-01-14曾琴英
曾琴英
摘要:思辨属于哲学领域的专业术语,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按照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探索,在高中语文课堂当中合理应用思辨性阅读主要目的在于突破应试教育的约束,发挥学生的人格塑造、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等作用。按照新课程的改革依据以及高中教育对学生所提出的核心素养要求,本文简要分析思辨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育当中的教学方式及其影响,希望思辨性阅读之花能在高中语文课堂之中盛开。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方式;意义
语文核心素养包含思维的发展与品质,其中思辨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是高中生尤其应该重视的一环。思辨本身发源于古代哲学家对于某些问题思考过程中,其主要是围问题进行思辨探索的一种方式方法。从思辨性阅读的特性角度来看,有着明显的创新特质,能有效地摆脱日常教学的单一追求,并真正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与思辨性思维的发展,这也是满足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对此,探讨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方式与价值具有显著意义。
一、思辨性阅读对师生的影响深远
1.强化理性思维能力,优化理解效果
思辨性阅读非常注重学生自主性思考与分析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理性状态之下将自身的想法与观点表现出来,理性的思维便是按照事实依据进行思维,并不属于主观臆断,而是通过严密的逻辑关系推理才得出的结论,所以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是强化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方法[1]。借助思辨性閱读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从理性思维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冷观”,掌握文章的含义以及思维特征,从而得出自主性观点与结论,优化理解效果。
2.有效提高教师学术素养,解读文章更深入浅出
思辨性阅读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同时对于教师而言也有一定的推动性作用。在思辨性阅读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便是教师微型学术研究的一个阶段,教师的研究对象不仅可以是自身教学经验的理性反思,同时也是对于某一个问题的思辨性探讨与总结[2]。思辨性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全方位把握文本,并准确把握文本的关键性问题,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当教学内容,这也是研究的基础。换而言之,思辨性阅读的课堂开展必然是教师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思辨性阅读的合理应用也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二、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方式
1.突出核心问题,激发思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必须高度重视核心问题的设置与激发,以便让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也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思辨性阅读的反思能够有效突出关键性问题,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核心问题在字面理解难度上并不高,难点主要表现在核心问题的明确方面,到底提出哪一个问题才是最为有效的。在教学当中教师普遍很难准确掌握核心问题而存在偏差或无效,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较差。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问题在于四个方面,促使学生理解、关注教学内容、学生参与互动、问题措辞明确[3]。
对此,在设计核心问题时,需要按照目标来明确。以《鸿门宴》为例,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果“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的描述,将此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解读文本,并寻找刘邦之所以“夺天下”与项羽之所以“失天下”的根本性因素,并对人物进行理性辩证思考,理解人物在性格方面的特征差异。借助这一些看似平常的教学方法,其实是包含了许多的问题。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也应高度重视。
2.针对差异性,进行个性化解读
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的独特性特征在形成时必然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也就要求学生必须发现与明确自身的思维优势与特长,并不断的努力构建一个良性循环[4]。
思辨性阅读的应用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视,高度主张教师借助思维启蒙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性思维与独特的个性发展,在学生遭遇问题时进行思辨,形成自主性的思想结果、寻找到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阅读方法、突出表现自身的阅读学习优势等[5]。从而使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相应提升,在表述观点时会有更加独特的思维方法与角度,这也是学生个性化思维表现与发展的关键。
例如,《归去来兮辞》一文多数教师侧重从文本分析作者的原因,而对作者归隐的更深层原因及其意义甚少分析。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东晋士族制度和玄谈之风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家叔是太常卿等家世背景方面,分析作者为何能相对自由地三次为官三次辞官。教师还可设置“陶渊明隐世情怀对后世的影响”等问题,让学生结合社会实际分析其利弊。个性不同,解读有异,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个体思维发展。
3.拓展文本资源,深入思辨
思辨性阅读的有效延伸是阅读教学质量持续性提升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按照文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借助多种课程资源引发并培养学生在思维空间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深化与深入思辨的效果。文本的内容拓展方面,教师应将思辨性阅读文本拓展到教材文本之外的内容与空间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实现思考全面性的改善。在遇到开放性的文本时,特别是对于一些经典文本而言,如果只是从教材层面上对内容进行拓展,很难确保学生在理解时的深入性。
例如,在《祝福》教学中,可以先从文章中人物类型的拓展角度着手。以鲁四老爷作为封建思想的代表,以祥林嫂作为愚昧人群的代表,以闲人们、卫老婆子作为旁观与帮凶的代表,还有“我”是追求进步平等却一时找不到出路旧知识分子典型。借助对任务类型的有效拓展促使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化、系统化的掌握鲁迅的其它相关作品,同时在掌握感性知识的同时提高对作品寓意以及社会价值的理解与感悟。
在拓展文本内容时,教师需要高度重视文本解读的这一环节,不仅需要教师按照思辨性阅读的主题进行拓展,同时还需要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中按照思辨内容实行拓展,内容文本必须打开四维空间所需要的维度与广度,特别是学生的思维广度,从而保障思维的开拓性,实现思辨能力的持续性提升。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的思辨性阅读教学属于一种非常重要且难以替代的教学方式,属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思辨性阅读教学已经引发了语文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在实际教育中,教师需要不断的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与思路,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价值,体现教学的可行性,让思辨性阅读之花尽情地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开放。这样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余党绪.比教学范式建设更迫切的,是改善我们的思维——关于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8,11(1):9-13.
[2]张玉新.整合:思辨性阅读的有效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7,23(8):8-12.
[3]欧阳林.思辨性阅读:从理解、求异到建构[J].语文建设,2018,21(1):18-21.
[4]连中国.语文思辨教学的人文指向——以思辨性阅读为例[J].语文建设,2018,30(1):14-18.
[5]李雁.大学英语思辨性阅读能力培养实现路径研究——兼评《高级英语教程:思辨性阅读》[J].江西社会科学,2016,31(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