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如何落实“老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有效课堂
2020-01-14莫杰益
莫杰益
在办公室经常会听到一些老师在抱怨说:“现在的学生非常懒惰,上课不举手、不思考、不发言,只会坐着等老师的答案,像一个木头人一样。”每每听到老师这样的抱怨,我都在想:难道这是学生的错吗?存在这些问题,也许是因为学生在我们老师长期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养成了习惯。实施新课程教学后,但我们很多老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只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的形式。而在当今信息时代,大量新知识、新信息的涌现,对于这种只强调“讲——听”“读――记”式的教学,不仅无法顺利完成传递文化的任务,而且会使学生因其自主学习能力低下而无法适应网络条件下的人类生存方式,长期以来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禁锢了学生原本的活跃思维,学生习惯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所以也养成了等人喂的习性。也就出现了课堂上学生像“哑巴”一样,不举手、不思考、不发言的不良习惯。要改变学生这些习惯,首先是我们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接受新信息,改变这种“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上做到“老师少教、学生多学”,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率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得到激发。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把课本的研读权还给学生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许多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课本,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只注意算式的演算步骤,只注重逻辑的严密推理,而忽视对数学课本的阅读;学生认为阅读只是学习语文、英语的事。教师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做练习或板演,然后进行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似乎阅读数学课本是老师的事,自己只要听懂课,会解题就行了。数学课本通常仅当习题集用,正文是从来不看的,偶尔老师布置了“看书”的作业,学生以为是“软作业”,不需要检查,于是浮光掠影、一目十行,草草了事,读不准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体会。
其实,阅读理解题是近几年来考试的常见题型,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阅读材料,二是考查内容。这类试题折射出考数学阅读理解题的一些特点: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以及严谨的演绎归纳,还时时地呈现出抽象的特点,它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读懂并理解一个陌生数学问题的情景,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掌握的解题技能灵活地进行解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文字概括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所以数学阅读有别于语言文字类学科的阅读。
新数学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就数学课本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课本曾作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课本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课本是数学专家集结过去经验,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的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是任何教辅用书替代不了的。因此,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在于落实数学课本的阅读。
二、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
传统习惯认为,数学课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得就越快、越好,一直认为教师带领学生,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得更快一些。事实上,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学生成了被动的“哑巴”。
“教”也是有讲究的。教什么?怎样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几乎都是让学生自学。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教师几乎成了“哑巴”,不是说教师“无为”,而是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自学,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在驾驶汽车,而教师好比是“路标”,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上“高速公路”,不走“岔路”。
三、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于疑”,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满足于知其然而不追究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鼓励敢于质疑问难,大胆发表独立见解,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提出一个问题总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可行。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感情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上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四、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 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传统教学问题全部肯定都在于体验的失败。在“应试”教育的“书山题海”中,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单调、枯燥、乏味很难懂。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亲身体验是一种全新的主动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的学习研究活动,是一种新型的自主学习。体验学习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在體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作为新课程新理念的实践者,有义务在实践中不断通过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反思总结,来提高对新课程新理念的认识,使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少教”的主旨就是为学生“多学”乃至“不教”。记得释迦牟尼留给弟子的两句话“自以为灯,自以为靠”。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我们老师该留给学生“多学”而至“不教”的法宝依然是“灯”和“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无疑是智力,但能让智力更好的发挥作用的还有三种元素,一为非智力因素,二为元认知,三为强势智慧。老师应该着力促使学生点亮自己的三盏心灯,垒造自己的三座靠山,从而更好地生发智慧,达到“多学”而至“不教”。这就是我们教师教与智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