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展望
2020-01-14关晓明
关晓明
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文件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除“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坚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是教育评价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系统梳理,厘清内涵、把握现状、找出问题,有利于我们科学理性地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
对教学评价的内涵有三种理解:第一种,将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评价,认为教学评价是教学中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学习与发展的评价;第二种,认为教学评價同时涵盖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第三种,认为教学评价指对教师教学工作,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评价。[1]本文所讨论的课堂教学评价同时涵盖了对教师的教的评价和对学生的学的评价。
理解课堂教学评价,要把握三个要点:其一,课堂教学评价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价值判断;其二,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即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最终的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其三,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实然的教学效果和应然的目标要求之间差距的一种衡量。这三者是把握课堂教学评价内涵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本质所在。[2]
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述
1.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及标准
有研究者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发展历程,指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发展大体经历了“知识主导”“思想主导”“能力主导”和“素养主导”四个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评价理念不断趋向育人本质,评价内容日益全面细化,评价形式逐渐灵活有效。[3]
第一,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述评。
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该标准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孙亚玲博士于2004年研究并提出的。该标准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能力、教学反馈、教学组织与管理五个维度展开并细化,从具体描述的有效教学的指标和表现可以看出,研究者关注的还是教师的“教”。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2001年7月起,北京教科院等三部门及一些实验区县共同参与、合作研究,制定出了北京市统一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试行)。修订后,北京市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学习条件、学习指导与教学调控、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学科特色7个评价项目,共14个评价要点。该指标采用等级评定的方法,为任课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学研究人员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了基本依据,体现了评教与评学的结合。
课堂观察LICC范式及分析框架。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构建出的一种教师同伴合作研究课堂的听评课模式。从实践中演绎出课堂的四个要素:学生学习(Learning)、教 师 教 学(Instruction)、课 程 性 质(Curriculum)和 课 堂 文 化(Culture)。最终,形成了“4要素20视角68观察点”的分析框架。该框架为教师的合作研究提供了一套程序和技术,体现了“学生学习是课堂核心”的思想,课堂观察的对象主要不是教师教学而是学生学习。
“以学评教”评价指标体系。华中师范大学陈佑清教授等人提出,应确立“以学评教”的教学评价取向,并以学习行为的针对性、能动性、多样性和选择性为4个一级指标。该指标以教师教导所引起和促成的学生学习行为的表现、状态来评价教师教导的质量和效果,应用层面尚待研究和实践。
第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发展变化。
从“以教为中心”向“教学并举”和“以学为中心”转变。在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导引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定位局限于对教师教的行为的评价,遵循的是一堂好课的评价,逻辑。教学并举评价观引导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这一价值事实进行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在评价中不可或缺,而且紧密相连。[4]随着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正在从“以教为中心”向“教学并举”和“以学为中心”转变。
从封闭统一走向个性开放。从理念上讲,评价标准的设计应遵循个性化而非统一化的理念,应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建构个性化的评价标准,针对不同类型课堂教学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根据每位教师的教学个性设计特色化的评价标准。随着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发展,以及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和实践的深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正在从封闭统一走向个性开放。
2.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及方法
第一,从定量评价走向量质结合。
21世纪以来,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已不限于基于评价量表的定量评价,亦强调定性评价,也在探索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安桂清等人鼓励建构基于描述取向的质性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力图描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实践、情感体验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水平。[5]肖思汉认为,以情境分析、沟通民族志等方法论为基础的互动分析,为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6]何光峰等认为,对于课堂教学评价,重要的不是给出一个等级和分数,而是应将等级指标、分类指标和质性记录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评价工具的优势。[7]
未来,定量与定性方法有机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才能使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第二,人工智能的应用打开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新视角。
骆祖莹等人提出了课堂教学自动评价的构想,利用人脸识别、表情识别、注意力分析、姿态识别、文本情感识别、情感计算、深度学习等信息技术,对课堂评价自动化进行了研究。[8]魏蔚设计了基于移动端的智能巡课系统,对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了完整的构思。[9]李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基于表情识别技术的智能情感评价方法。[10]曾勋勋等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和智能监控技术获取课堂教学的相关视频、音频、图像等多源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多源数据分析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实现无人教学评价。[11]
上述研究展现了新技术用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多种可能性,虽然目前这些研究还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数据采集方式的变化,较少涉及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转变,但是,这些探索为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
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1.问题
理论和实践脱节,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一方面,理论工作者构建了大量的指标和标准,却鲜有真正走进学校和课堂,那些未经验证和修正的指标和标准成为空中楼阁,很少能在一线教学中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开展了大量的课堂教学评价实践,很多实践缺乏理论的指导,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改善作用有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也使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师生、教学发展的功能难以发挥。
课堂教学评价缺乏“可见的证据”。评价标准和指标作为观察工具,其直接收集的课堂信息已经不是完全意义的观察资料,而是经过了观察者主观分析、判断后的信息。对于希望反思课堂教学的教师和课堂教学研究者来说,研究课堂教学更需要“可见的证据”,即需要对课堂教学信息的不带有主观色彩的详实记录,以尽可能地还原真实的课堂,以便后续进行多角度分析、解释、判断和反思。
2.展望
区域统筹,建立研究共同体,分工合作。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需要桥梁和纽带,区域教科研机构是很好的中介。区域统筹,建立研究共同体。研究共同体至少由三方面人员构成: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负责理论研究和指导,指标、标准的建立,数据分析和挖掘;区域教科研人员,统筹协调、组织推进,进入课堂,收集数据,分析与应用数据,宣传和推广区域经验;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重点应放在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和结果的应用上,而不应放在指标和标准的确立上。
从基于经验向基于实证的研究转变。从基于经验向基于实证的研究转变,要求我们更加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加强课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收集课堂教学信息有两种途径,一是评价者直接观察课堂教学情景;二是采用问卷、量表间接获得课堂教学的信息。收集课堂观察数据的工具有三种类型,一是能够收集定量信息的分类系统(category system);二是收集质的信息的记录方式;三是评价标准和指标。采用分类系统作为观察工具的方法称为结构观察法;采用描述体系、叙述体系、图式记录等工具收集观察信息的方法是质的观察法,是非结构的参与观察。[12]
探索基于在线教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学習评价新方式。数字技术及其伴随的人工智能分析技术正在改变教与学的评价方式。正如研究者指出的:数字化评价更具实施效率,更容易推广,能更有针对性地反映个体层面的表现,更贴近学习环境,更具互动性,并且支持更具想象力的、丰富多彩的、互动性强的、及时的反馈。[13]未来,利用人工智能对教学过程产生的大数据进行更深入、透彻和高效的分析具有广阔的前景,为发展学习评价的方法提供了新的范式。
参考文献:
[1][12]丁朝蓬,梁国立,L.sharpe Tom.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问题与设想[J]. 教育科学研究, 2006(12): 10-14.
[2]卢立涛,梁威,沈茜.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反思与改进路径[J]. 中国教育学刊, 2012(6): 43-47.
[3]罗祖兵,郭超华.新中国成立70年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1): 55-61.
[4]刘志军,徐彬.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40年:回顾与展望[J]. 课程·教材·教法, 2018, 38(7): 12-20.
[5]安桂清,李树培.课堂教学评价:描述取向[J]. 教育发展研究, 2011, 31(2): 48-52.
[6]肖思汉.基于互动分析取径的课堂教学评价[J]. 教育发展研究, 2017(18): 22-29, 64.
[7]何光峰,顾瑾玉,秦晓文.基于证据的课堂教学评价框架的构建与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14):52-54.
[8]骆祖莹,张丹慧.课堂教学自动评价及其初步研究成果[J]. 现代教育技术, 2018, 28(8): 38-44.
[9]魏蔚.面向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的智能巡课系统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10]李洋.课堂环境中智能情感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8.
[11]曾勋勋,陈飞,吕书龙,等.基于多源数据层次分析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以高等数学为例[J]. 高等理科教育, 2019(5): 44-49.
[13]桑德拉·米丽根,张忠华,高文娟.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学习评价方式[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9, 17(4): 45-57, 185.
编辑 _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