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色彩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2020-01-14张楠
张楠
“色彩”是美术创作的重要语言,也是美术教师引领学生学习与体验的重要载体。我通过设置色彩体验课程,走进学生的内心,唤醒学生对美的追寻。
认识色彩,认识自己。色彩是儿童了解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媒介。首先,引领学生认识色彩家族,了解每种色彩都有自己的名字,也有自己的表情与性格。然后,制作出“心性情绪色彩图表”,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选择的颜色,了解自己的性格,如偏好粉色的孩子,性格大多温顺、体贴,但对别人的依赖性较强,不能自己独立完成任务。
调色游戏,敞开心扉。通过学习色彩的调和,使学生逐渐从个体的独立意识转变成与他人思想意识和谐共存的状态。参照之前所做的“心性情绪色彩图表”,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个性情绪基础上又融合了他人的性格特点。同时,我又将两种色彩的调配编成故事。比如,“小忧”(蓝色)有一天遇到“小淘气”(黄色),小淘气主动和小忧拉手,一开始“小忧”害羞不愿和“小淘气”玩,但“小淘气”很热情,主动拥抱“小忧”,于是“小忧”也回抱了。奇迹发生了,小忧和小淘气的拥抱带来了“小和平”(绿色)。学生在这样的游戏中开始逐渐敞开心扉,主动参与。
色彩涂鸦,表达、释放自我。我利用水彩笔或水彩颜料,让学生体验色彩的流动性,同时通过点、线、面等不规则图形组织画面,引导学生充分表达内心世界。我们将各种颜色加水调成颜色浆水,盛到滴管里,滴在宣纸上,把心情用色彩表达出来。有的学生将蓝色、紫色、黑色分别滴在纸上,说今天不太开心;有的学生将大红、橙黄、土黄滴在纸上,说自己很高兴。在涂鸦的过程中,学生尽情释放了自己的心情。
赏析作品,培养学生向善向美。引导学生赏析艺术大师的色彩作品,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及其在作品中折射出的个人品格、作品中所宣扬的真善美,这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赏析米勒的作品《牧羊女》后,学生明白了:爱劳动,坚强的孩子最漂亮;有礼貌的孩子,为别人着想的孩子会赢得大家的尊重。
主题创作,学会沟通,纠正不良行为习惯。通过“交流”这一主题,学生学会以“美”的方式与人交谈、相处。课上,我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交流,生活中的交流有哪些种类,尤其是鼓励几位“问题学生”踊跃发言,并让他们以现场表演的方式向大家展现“交流”。在表演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观察人物的动态与表情,再将观察结果绘制在画面里。我又引导学生运用他們想要表现的色调,给整幅画设置一个情绪氛围,我惊喜地发现:俊俊在画与爸爸妈妈玩耍的场景时,竟用了他平时最不爱用的暖黄色调突出家庭的温馨;小涵用橙色调突出她和小伙伴之间的亲密;小玲用清爽的蓝绿色调表现她与老师的沟通,显现出她的自信。通过这次主题创作,学生们体会到了与人沟通的乐趣,他们逐渐敞开心扉,主动融入周围的环境,学会了积极、勇敢和担当。
编辑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