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
2020-01-14
编辑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普通的外卖骑手,每天穿梭于繁华都市的各个角落,为心中的美好未來努力奋进着。面对大都市的繁华,我念念不忘的却是家中的一双儿女。这么多年,作为父亲,我不曾陪伴在他们身边,每每听到“留守儿童”这样的字眼,我的心都像在滴血。我不禁在想:“离开亲人,真的值得吗?”生活让我觉得既幸福又无奈,我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弥补这些年对儿女的亏欠呢?
——姜俊
姜先生:
听您的诉说,我为您的儿女感到骄傲:您是一位珍视儿女内心的父亲。虽然,您为了生活不得已背井离乡,谋求生活,但现在的努力是为了以后一家人更好地在一起。面对当下“留守儿童”的国情,国家和政府也积极出台了相应政策,一方面,对外出务工人员积极回拢,协助安排其在本地工作;另一方面,对孩子们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支援。如果您觉得时机合适,可以选择回乡工作和生活。当然,如果不能如愿,也可以借助现在的网络平台,时常与儿女沟通。要相信,真心一定会被看到。
——编辑部
编辑老师: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我们班级里有个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假思索地说“我不会”,而后就等着老师帮他处理。穿鞋子,“我不会”;扣衣扣,“我不会”;学校活动他不参加,一问还是“我不会”。开学之初,我让学生们说说在家的趣事,有的说和爸爸一起看书研究原子弹,有的说和妈妈一起包饺子,还有的说和哥哥姐姐一起做手工,最后轮到他说,还是那句“我不会”。面对这样的孩子,我很替他着急,这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盛开
盛女士:
您好!孩子这种过度依赖、不自信的表现,可能是因为他的所有事情都被父母代劳了。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日渐形成一种思维:只要说“我想要”“我不会”就能得到满足,这其实是“症状获益”心理在作祟。要让孩子改变“我不会”的状态,家长必须放手让孩子多做,并且学会引导孩子:“如果你会了,你会……”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慢慢摆脱这种状态。作为老师,做好引导的同时,更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做好家校共育,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部
(编辑 凤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