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何养心 惟此影青

2020-01-14翟健民

中国收藏 2020年5期
关键词:白瓷釉色景德镇

翟健民

积釉青翠,晶莹光润,久观之可以静心。这,便是此次的主角—青白瓷。

青如天 明如镜

青白瓷,肇始于五代,成熟于宋代,是南方地区创烧的一类新品种,尤以景德镇所造最佳。其胎体坚致,釉质细薄,迎光透影,釉料中铁元素含量约1%,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泛青,故称青白瓷。

宋元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庞大的青白瓷生产体系,遍布江西、湖北、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并作为外销瓷中的主要种类,输往海外。宋代已有“青白”之名,如南宋蒋祈《陶记》称:“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晚清民国时期,青白瓷多被称为“影青”,或“映青”、“隐青”,以其白中闪青为故。

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盏

北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台盏 一套

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影青瓷制作工艺发展到历史巅峰,尤以湖田窑、湘湖窑最具代表性。湖田窑遗址位于今景德镇市东南部的竟成镇湖田村,遗址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考古发掘证明,湖田窑在五代主要烧造青瓷和白瓷,宋代创烧青白瓷,元代主要烧造卵白釉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青白瓷等,明代以烧造青花瓷为主。

由湖田窑在宋代首创的影青瓷胎体坚致,釉质细薄,迎光透影,代表了当时青白瓷烧造的最高水平。若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来形容,恰如其分。

既美观 又实用

景德镇在宋代烧制的青白瓷以日用器皿为主,饮食用具有碟、盘、碗,酒具有注子、注碗、杯、托子。当时大批量烧造的斗笠碗,因器物外壁斜直、形似斗笠而得名。其以轻薄的胎体、精美的釉色和犀利的刻花装饰而闻名天下。上图这件宋代青白釉盏的造型为尖圆唇、大敞口、斜直壁、矮圈足。其瓷胎洁白细腻坚致,青白袖匀净光润,施釉至足底。虽然素面无纹,但规整而薄俏的胎体及莹润的袖色,仍可见景德镇得天独厚的泥土资源和窑工的高超技艺。

而上圖另一件高台式的台盏,曲腹较深,足呈喇叭型。杯托为高中形凸台,顶部有一圈浅台,呈三层台式宽沿,造型优美,大而高的圈足足心可见支圈垫烧痕。其胎体壳薄而坚致,青白釉积釉处略显淡青色,莹润光亮,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类酒器。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墓葬中也出土了不少,如江西南城嘉祜二年(1057年)陈六娘墓、安徽宿松元祜二年(1091)吴正臣墓等。此类台盏的年代要比浅台式的托盏略晚,多出现于北宋中后期,常常配合一套注碗出现。

左页右下角这件精致小巧的螭龙杯,杯身造型似莲叶,内壁饰璎珞纹,其点睛之笔在于杯身雕刻的一条螭龙。《广雅》云:“有角曰虬,无角曰螭”。螭龙寓意美好,有吉祥、招财之意,所以其形象很早就被应用于青铜器、玉器之上。宋代以降,瓷器上也时常可见螭龙的形象,而将螭龙作为杯、瓶、尊等器物的耳部也成为一时之尚,其中又有单、双螭耳之分。在这些器物中,螭龙多昂首阔步,口衔杯沿,攀爬作耳,气势逼人。这件螭龙杯便是如此,其形态生动、憨态可掬,是美观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划花仿青铜纹鼎式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别具匠心的日用器皿,比如左页这件南宋湖田窑月影寒梅印花纹粉盒。其器身呈瓜棱式。盒盖为平顶,边部为曲形,浅出台,此为母口;其盒内置三个小盒,以捏塑花蕾间隔,子口与整器同盖。盖面模印月影梅纹,清理雅致,器内外施釉,口部刮釉,足底无釉。此盒应用作盛放香料或女性化妆使用的朱、粉、黛等。青白釉粉盒是景德镇生产的一类特色产品,尤以湖田窑所造多且佳,不仅有单体盒,还有不少形制上更为复杂的连子盒。除造型多变外,盒盖的装饰技法也多种多样,如刻、划、印、贴塑等。一些盒子底部还模印有“许家合子记”、“程家合子记”等字样,这些带有印记的器物一方面反映出窑场形成了分工,有些作坊专以生产盒子而出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各窑场、作坊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积极树立自身的招牌。

好雅玩 品宋韵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是宋代文人精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四艺”,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以青白瓷烧制的香炉、茶具、砚滴等各类文房精品也应时而生。

宋 青白瓷砚滴

北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梨形执壶

景德镇所造香炉以划、刻、浮雕、捏塑为主,形制多样,分有座炉、圈足炉、三足炉、四足炉、饼足炉、兽背炉、异形炉等。上图这件青白釉划花仿青铜纹鼎式炉采用了仿古式样,造型古朴精致,纹样清丽雅致。此炉为尖唇、平折沿,沿上立有对称的方耳,直颈、鼓腹、平底,下接三兽面足。器身有划花装饰,颈部饰海浪纹,腹部饰青铜器上常见纹样。与其同类型制的器物在四川遂宁金鱼村南宋窖藏也有出土。

文房用具之精致还可从本页图中这件宋影青砚滴窥得一二,其足呈如意形,面有四孔,其中一个深孔配有一管状器。器身釉色莹润淡雅,莲纹线条流畅,仿若在水上无风自动。把自然之美融入工艺一直是中国古代瓷器烧造的审美追求之一,这类青白瓷刻线深处釉厚、呈青色,釉层薄处色淡泛白,这种釉色和纹样互相烘托的艺术效果,正是湖田窑青白瓷的独特成功之处。

右图这件北宋湖田窑四系罐,釉色青青白白,色泽让人联想到湖水里的光影。观赏它,就仿佛漫步在平静湖边的柳荫之下,仅用一个字,就可以形容这种美感——雅。此四系罐没有繁琐的装饰,器身线条简单,系耳和带钮的小盖造型质朴,淡雅之极,惹人爱不释手。其器身的聚釉形成了翡翠或玻璃的质感,莹润透彻,像手中掬着一捧清水,使人发自内心感到宁静。再看足底,青白瓷很少有底部施釉的,多为垫烧,此器底部也留有五个支烧痕迹,对比之下更显胎体的洁白细腻。

究其用途,这件四系罐应与宋代的茶文化有关,此罐当属烹茶品茗时必备的好物之一,用以盛放清水。而为了满足斗茶的需要,宋人还对壶的造型进行了改良,在加长壶流长度的同时,收缩壶嘴使之瘦削,这样在注汤时更加有力有节。此类造型的执壶在传世和考古出土中所见不多,故而更显珍贵。比如左图中的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梨形执壶,壶身呈梨形,敛口、圆肩,一侧接长流,嘴为尖唇,与之对称的一侧接有片状高曲柄。其腹身微外斜,下腹略垂,腹部还刻划出数组竖弦纹。壶底为圈足,足墙外斜。壶盖为平顶花边型,顶部有瓜蒂形钮,下接一塞。通体施青白釉,莹润光亮,积釉处闪青。整器造型优美,曲线流畅,特别是细长的壶流既美观且实用,甚为巧妙。宋徽宗《大观茶论》有云:“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试想,案上青翠莹润的小罐盛着甘冽的清水,茶师以一把精巧的执壶为你注汤,瞬间就让这茶更添几分清香,把人带回到宋人的生活情境中。(注:本文視频请搜索今日头条《老翟说瓷》。)

北宋 湖田窑青白瓷四系罐

猜你喜欢

白瓷釉色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德化白瓷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
那年夏天
我的家乡景德镇
探索铜官陶釉色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
龙泉窑三问
用景德镇话与世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