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2020-01-14魏廷艳
魏廷艳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
0 引言
心血管内科疾病具有疾病突发性强,患者对于外界环境刺激反应强烈,疾病病程发展迅速的基本特点,因此在开展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护理过程中更应当增强护理的安全性,并保证患者在治疗的全过程中都可以接受到具有良好不安全因素控制能力临床护理[1-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来我院心血内科收治的患者共计88例的患者资料进行收集,随后依据临床护理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4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包含男性22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54-70岁,平均(52.48±6.87)岁。试验组患者包含男性24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53-69岁,平均(54.36±8.42)岁。患者所患疾病包括冠心病18例,心肌梗塞22例,高血压40例,其他8例。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患者入院后随机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并指导患者进行各项基本检查,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心脏功能进行全程监护,并做好对患者的用药监护工作。
对试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输液管理的基础上增添全面护理干预模式,其具体应用内容如下:
全面健康宣教:在对试验组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患者给予治疗健康宣教,还要对患者家属进行有效健康宣教[5]。健康宣教的具体内容要含括住院健康宣教、用药健康宣教、治疗健康宣教、饮食健康宣教和生活习惯健康宣教等,从而避免患者因对住院治疗的相关守则不明确而出现临床护理风险事件。
病房环境维护: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由于受到疾病影响,对于外界刺激反应较为强烈,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全面护理干预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对患者病房环境的维护。在患者住院护理期间要保持病房周围环境安静,房间内空气流通顺畅、光照充足。对于探视者要做好登记并告知其保持安静,避免对患者造成惊吓等影响。
交接班管理增强:护理人员在开展全面护理干预工作时还需要对患者的治疗全程做好监护。护理人员在进行临床护理时要注重做好护理文书的书写工作,对于患者的治疗情况做到及时、客观的记录。在交接班时要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做好交待,对于出现特殊情况的患者要重点进行监督,避免因两班护理人员交接不当对患者造成护理风险安全隐患[6-7]。
随后对两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等进行记录。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两种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结果表明,采用全面护理干预模式进行心血管内科疾病护理的试验组患者在临床护理期间出现风险事件的可能性要显著低于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的对照组患者(P<0.05),并且试验组患者对于临床护理的满意度更高(P<0.05)。
表1 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对比表[n(%)]
3 结论
临床护理不安全因素是导致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根本性因素,而临床风险事件的产生更是会直接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受到影响,严重时甚至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风险隐患[8-10]。因此在具体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护理不安全因素进行规避,在增强患者护理安全性的同时促进护患间良好关系的维护。
本次试验的结果表明,全面护理干预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心血管内科疾病护理过程中安全风险隐患事件的发生概率,从而促进患者治疗效果的保证,减少对患者生命健康安全的影响。全面护理干预模式还可以增强患者对于临床护理的满意度,从而为护患间和谐关系的维护起到效果[11-14]。因此,全面护理干预模式值得在临床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护理过程中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