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过程中张家口地区农村返贫现状及防返贫措施研究
2020-01-14曹永峰
曹永峰
(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河北 张家口 075000)
1 精准脱贫过程中张家口地区农村返贫现状
1.1 返贫人口少量化
在精准脱贫过程中,张家口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全市12个国定、省定贫困县区相继脱贫,实现了13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农村整体贫困面貌得到根本改善。现阶段,张家口地区的贫困发生率已经控制在2%以下,部分县区已经控制在不足1%。目前来看,张家口地区剩余的贫困人口基本都是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等没有劳动能力的五保户,当然也存在个别返贫的情况,但是极少数返贫人口呈现少量化趋势。
1.2 返贫原因复杂化
纵观这些返贫人口的返贫原因,一部分是因病或因家庭出现重大变故而返贫的,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主观能动性不强,脱贫时主要靠国家扶贫的优惠政策,真正脱贫以后,由于自身缺乏积极性,收入不稳定而返贫。还有一小部分是因为脱贫过程中人为因素脱贫考核指标不够精准,部分没有完全达到脱贫标准的边缘户盲目脱贫,脱贫后缺乏家庭稳定收入而返贫。
1.3 返贫再脱贫困难化
前面提到,这些返贫人口的返贫原因复杂化,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因客观原因返贫的,比如因病返贫,由于大部分因病返贫的都是重大疾病,虽然现在的农村合作医疗全部覆盖,但重大疾病需要的花销巨大,除去医保报销部分,农户还需要大额支出,成为返贫农户再脱贫的巨大障碍。因主观原因返贫的,由于其自身缺乏主观能动性,脱贫愿望不足,即使各级政府给予相应的帮扶,仍不能使其顺利脱贫。
2 张家口地区农村返贫成因分析
2.1 农村经济水平低,社会发展滞后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张家口地区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所有县区贫困人口基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13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然而,由于张家口地区地理及气候等原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农村经济缺乏持久支撑产业,农村社会治理水平也比较滞后。
2.2 农村脱贫人口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及维护,当然这是社会的进步,但个别农村人口为了实现个人利益出现不择手段的情况。例如,在精准脱贫过程中,个别群众为了一己私利,在贫困户评定及建档立卡户脱贫退出等问题上,虚假上报家庭收入,妄图多享受几年国家的优惠政策。这样的行为往往产生“反面示范效应”,让许多非贫困者纷纷模仿,从而影响整个村,乃至整个县乡的脱贫目标的实现。又如,部分脱贫农户,习惯于国家“输血”式扶贫,自身缺乏发展动力,往往是徘徊在贫困边缘。
2.3 基层干部社会治理能力差,无防返贫意识
一方面,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缺乏理论支撑,对国家的农村政策一知半解,治理水平偏低。许多基层农村干部,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和意识,往往用“人治”代替“法治”,用个人意见代替集体意见,在处理具体群众问题时,出现“拍脑门”式的处理方式,不去对照国家农村政策,更不去深入探究群众问题的根源所在,这样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甚至因处理不恰当而积累农村基层矛盾,从而引发干群矛盾。于建嵘教授认为:“因利益分化和冲突及基层党政行为失范造成的农村权威结构失衡,是农村社会冲突的基础性根源。”[1]在精准脱贫过程中,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不但不能宣传国家的政策法规,而且考虑个人利益等因素违反国家政策法规,造成基层政府的行为失范,引发农村社会冲突,为今后党的农村基层政策顺利实施埋下隐患。
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无防返贫意识。在精准脱贫过程中,农村基层干部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的目标上,往往没有防返贫的意识。对于个别边缘人口,农村基层干部缺乏帮扶手段,不能有效地帮助其稳定脱贫,为其返贫埋下伏笔。
3 提升张家口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防止农村脱贫人口返贫的措施
3.1 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张家口农村经济收入偏低,公共事业发展落后,这与农村脱贫人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矛盾。在精准脱贫过程中,各级财政为农村脱贫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根本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现状,张家口地区农村还是应该立足本地实际,发展自身的集体经济。可以通过集体土地规模种植以及荒废土地整理开发等方式盘活土地资源;还可以通过成立农村经济组织,引进特色产业,集体以土地或闲置资产参股,从而在增加集体收入的同时,惠及更多贫困农户。
3.2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农村群众的精神面貌。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在精准脱贫过程中,要通过宣传鼓励、技能培训等方式,培养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使其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贫困。同时注重边缘人口问题,对那些有积极意愿的群众,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就业从而使其稳定脱贫;对那些静等“输血”的边缘人口,要积极鼓励同时适当批评,惩罚并举,推动其摆脱贫困泥潭。
3.3 提升基层干部社会治理水平,提升防返贫意识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在现实中,要着力提升基层干部“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一是要增强农村干部本领,提升其治理能力。农村基层干部往往缺乏系统的政策理论学习,今后的工作中,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理论水平,通过学习培训,使其深入了解国家政策法规,增强其依法治理本领和提升其处理群众问题的能力。二是要使农村干部树立防返贫意识,消除“一朝脱贫,终身脱贫”的麻痹意识。防返贫意识说到底就是忧患意识,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实现脱贫。但“一朝脱贫”并不代表“终身脱贫”,作为农村基层政府的治理者,农村经济社会的带头人,农村基层干部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将农村经济社会振兴作为己任,俯下身子,“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