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人工神经机器人治疗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2020-01-14王奎杰武正玉李娜
王奎杰 武正玉 李娜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 300192)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偏瘫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高达60%~80%[2]。偏瘫患者由于突然发病,功能障碍,常可导致患者心理失衡。国外研究证明,脑-机接口结合功能性电刺激(BCI-FES)技术有助于加速受损神经通路的修复和重建[3,4]。研究表明,人工神经机器人对偏瘫患者的肢体康复有积极作用,该系统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与功能性电刺激技术原理,为偏瘫患者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康复训练手段。但由于人工神经机器人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患者不理解其治疗原理及如何配合,对治疗和康复缺乏信心,缺少治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负性情绪的存在会延缓患者肢体、神经、语言等多项功能的恢复,甚至增加患者的病死率[5]。我科于2016 年 10 月至 2017 年 10 月,对 25 例使用人工神经机器人系统治疗偏瘫的患者加以心理干预,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 2016 年 10 月至 2017 年10 月应用人工神经机器人治疗偏瘫的50 例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65 岁,性别不限;②脑卒中诊断符合2014 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6];③患侧肢体的 Brunnstrom 分期处于 I~Ⅲ期;④意识清楚,病程<3 个月,无认知、语言障碍。排除标准:①带有心脏起搏器或脑深部刺激器的患者;②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及骨质疏松的患者;③脊髓损伤或(和)肢体骨折未愈合的患者;④依从性较差者如:患有精神类疾病、癫痫、癌症者。脱落标准:①治疗过程中因病情反复,出现并发症的患者;②不能耐受电极刺激的患者。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取得患者或其直系亲属知情同意。采用随机抽取信封的形式将50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25 例)和对照组(25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变性质、偏瘫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初期,由责任护士讲解疾病的病因、人工神经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以及治疗和护理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指导患者填写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和生活质量指数量表。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以良好的态度和服务质量使患者获得安全感。4周治疗结束后,由同一名护士指导患者再次填写相关量表并做好出院宣教,由医师参照Brunnstorm 分期标准对患者运动功能情况进行评定。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经循证,参考相关文献[7,8],设定干预时间为 4 周,5 次/周,成立由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组成的心理干预训练小组。医生完成病例的诊断,填写知情同意书,具体由经过培训的护士实施干预,请专家对责任护士进行脑卒中相关知识和心理干预训练技巧的统一培训、考核、督导和定期评价。具体方法如下。
1.2.2.1 认知干预 治疗前,小组成员充分讲解人工神经机器人的优越性和安全性;帮助患者建立微信群,鼓励患者通过微信平台进行集体交流,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帮助患者去除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使其积极配合肢体康复训练,整个过程20~30 min。
1.2.2.2 冥想训练 治疗室环境安静,患者以半卧位的姿势躺在柔软舒适的多功能座椅上,完全放松,闭目,保持清醒状态,护士采用柔和的语音、语调,平缓的语速进行引导。第一步,全身放松:让患者选择冥想对象,对象可以是一件愉悦的事或是一副美丽的画面,同时护士按顺序用手轻轻触摸患者前额→面部→手臂→上身躯体→腹部→腿部→脚趾。并引导患者注意力集中在每个指令部位,让患者意念中摒弃机器人的存在,想象完全是自己的肢体在努力伸展,屈曲,整个过程5 min;第二步,调整呼吸:护士教会患者腹式呼吸的方法,引导患者有规律、缓慢地吸气、呼气,经过多次调整呼吸后,再让患者把注意力转移到冥想对象上,整个过程5 min;第三步,聚焦注意力:让患者置身于选择的冥想对象上,开放想象,慢慢地使自己陶醉在最开心的一件事或最向往的景象之中,使患者全身得到充分的放松,共15~20 min。
1.2.2.3 社会支持[9]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包括对患者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实际支持3 个方面。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可根据患者的喜好、宗教信仰、社会交往、生活习惯等制订一个周密的生活计划,为患者提供足够的正性社会支持,切实让患者体会到自己仍处在一个正常、有规律的生活轨迹当中。
1.3 评价指标
1.3.1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10]对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情况进行评估。该量表共有14 个条目,各条目均采取0~3 分的4 级评分,双数条目评分叠加为抑郁诊断评分,单数条目评分叠加为焦虑诊断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 系数为 0.862,对抑郁的灵敏度为82% ,特异度为94%。
1.3.2 Brunnstorm 运动功能恢复量表 采用Brunstrom分期标准[11]评定运动功能分期,该量表根据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肌张力变化情况将偏瘫侧肢体功能恢复过程分为6 个阶段,其中,Ⅰ期:无随意运动;Ⅱ期:能引出联合反应、协同运动;Ⅲ期:有随意出现的协同运动;Ⅳ期:协同运动模式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Ⅴ期:肌张力逐渐恢复,有分离精细运动;Ⅵ期:运动功能接近正常水平。分期越高,肢体功能越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高[12]。经过4 周治疗后由医师参照分期标准对患者运动功能情况进行评定,Brunnstrom 偏瘫运动分期提高1 期以上为有效,分期无提高为无效[13]。有效率(%)=有效例数/每组例数。
1.3.3 Spitzer 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uality of life index,QLI)[14]该量表包括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觉、社会支持、前景认识共5 个维度,各维度分为3 级,分别计 2 分、1 分、0 分,总分为 10 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量表信度系数为0.78,效度系数为0.82。
1.3.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HAD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HAD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2.2 治疗后运动功能改善比较 观察组25 例,有效14 例,有效率 56%;对照组 25 例,有效 8 例,有效率32%。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9,P<0.01)。
2.3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D 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D 评分比较(分,±s)
?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比较(分,±s)
?
3 讨论
3.1 心理干预可改善人工神经机器人治疗偏瘫患者的心理状态 40%~50%的脑卒中患者伴有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15],心理防御机制直接影响康复成效,当患者处于兴奋状态及良好情绪时,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罗玲等[16]实施认知干预,减轻了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加快了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赵辉[17]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状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康复。考虑与通过社会支持,患者对抗疾病困扰的信心明显增强,治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到明显提高有关。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冥想训练,让患者有意识地进行呼吸运动,使注意力得到提升,心身放松。结果显示:观察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心理干预更加符合个性化、人性化原则,它对增强患者自我情绪管理意识及能力、稳定患者情绪至关重要。
3.2 心理干预可提高人工神经机器人治疗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 脑卒中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沉重打击,运动功能的恢复已成为康复手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任晓露[18]的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康复有促进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李辉等[19]研究显示:早期介入、整合应用各种形式的心理干预措施,进行个体化康复治疗干预,有利于脑卒中患者重建信心,并积极、主动地配合康复治疗,进而改善脑卒中患者抑郁病情及肢体运动功能。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冥想训练使患者肢体肌肉逐步放松,让患者去感受肌肉的紧张与松弛并记住这种体验,随着训练次数的逐渐增加,学会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身体活动,使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呼吸方式影响躯体和心理状态,压力情境下产生的胸式呼吸会导致生理和心理失衡,腹式呼吸则能增加吸氧量,使神经系统趋于平静,消除了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烦躁情绪,有利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3.3 心理干预可提高人工神经机器人治疗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病死率已经得到明显控制,但如何有效地恢复患者的机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滕海英[20]实施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心理干预、康复训练等综合性干预手段,引导患者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掌握脑卒中偏瘫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较低,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介入心理干预对于偏瘫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加快患者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的速度,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人工神经机器人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从而促进康复;降低患者的抑郁情绪,使其重建信心、配合治疗,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为偏瘫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奠定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缺少长期的随访。结论还有待于在以后的工作中增大样本量、并进行远期的随访,进一步证实本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