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岁时节令风俗中的祛病防疫方法探析

2020-01-14王雪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23期
关键词:皂荚百病葛根

王雪艳

云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在缺乏科学观念、缺医少药的时期,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都指向鬼邪作崇。生活中诸多辟邪、灭疫的活动就是广大民众出于生存的需要和祈求平安、禳解灾异的精神需求而找到的应对方式。这些约定俗成的习俗、仪式在具有全民性、集体性、传统性的岁时节令中不断得到重视和强化。因此,民间各民族避瘟驱毒、祛病防疫的活动能成为四时八节的流行习俗流传至今,甚至进入现代人的生活。

1 游走散病

1.1 正月十六“走百病” 中国人心中的年要过了正月十六才算真正过完。正月十六是旧的一年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人们通过燃放烟花、看花灯、走百病等习俗来辞旧迎新。“走百病”是旧时人们避灾祈福的一种活动,又称 “走平安路”“游百病”、“散百病”、“遛百病”。云南很多地方都有正月十六走百病的年俗。明清时期尤为盛行。在各地区的地方志中也能找到“走百病”的记载。《昆明县志》载:“十六夜,步月嬉游,插香道左,沿街爆竹之声不绝。俗谓‘走百病’”[1]733。《镇雄县志》载:“十六日夜,城市小儿燃香三炷,遍绕街中,插于水聚处,谓之‘走百病’”[1]751。《景东县志稿》载:“十六日夜,老幼各执条香出门外插于道左,以祛疫疾,名为‘走百病’”[1]813。而从这些记载中也能窥见当时热闹的节日场景。人们在过年期间饱食美味佳肴,到户外或登高望远,或散步于城墙下、道路旁或小河畔,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促进消化,增进免疫力,增强体魄。这一祈盼祛病延年的传统活动在今天也是值得推广的。

1.2 端午“游百病” 游百病还是盛行于很多地区的端午习俗。云南各地的地方志中有丰富的描述:“士女跻跻跄跄散步龙潭之上”[1]764。“三三五五出游名胜,谓为‘走百病’”[1]803。“早餐后,咸以彩绳系小儿臂……率领出游,谓之‘游瘟’[1]807。“早餐后,父老引子弟郊外闲游,谓之‘走百病’”[1]865。“端午节休息不劳动,男女老幼穿衬衫春装,游山玩水,叫做‘游百病’”[1]751。民间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因此在恶月恶日这天要“走百病”,以驱邪避毒。走百病其实是一种通过外出游走散步祈求身体健康的传统民俗活动。不管是在正月还是五月五“走百病”都寄托了广大人民祛邪、避灾、渴望平安的美好愿望。

2 洗浴祛病

2.1 上巳温泉祓除 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上巳节”。在上古时代是规模宏大的民俗节日。《论语》里有对当时节日情形的描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28。《后汉书·礼仪志上》也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3]。由此可看出到水边沐浴,用流水洁净身体,让灾厄与疾病随水而去是上巳节最流行的风俗。然而这一有美好寓意的节日风俗目前已很少见,只能从一些地方志的记载中见其当时风貌。《江川县志》载“每上巳日,远近士民修禊于温泉”[1]809。《普洱府志稿》记:“三日修禊,温泉祓除”[1]811。这项颇具仪式感且流传久远的祈求福祉降临的活动,可以看做是古人在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习俗。农历三月是季节交替之际,寒凉之气还没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边沐浴尤其是温泉浴能保持身体洁净并增加阳气从而祛除病痛和灾祸。

2.2 傈僳族“澡堂会” 傈僳族的新年称为阔什节,大约在农历十二月初五到第二年的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因此习惯上把这个月称为‘过年月’[4]354。 “澡堂会”是过节的一项重要习俗,人们扶老携幼到热气升腾的露天温泉沐浴,也有温泉洗浴以祛病的意味。

2.3 端午药浴 药浴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旧时云南民间有端午上山采药的习俗,“边游边采百草,归来煎水沐浴”[1]751。将采回的各种草药煮开之后洗澡,老一辈人称为“洗百病”,据说洗过的人一年到头都不会生病。用中草药煎的药水洗浴这一风俗至今尚存,尤其是给孩童洗浴。药草水气味芳香,在天气炎热、出汗多的夏季有解暑祛湿、提神醒脑的功效还可以治皮肤病。大理地区在端午节有用榴花醮水洗眼的风俗。石榴花在大理是药食两用的花卉,外用可治疗眼疾和皮肤病[5]。

3 居室消杀

3.1 除夕“打醋炭” 云南民间在除夕日有一种独特的习俗——打醋炭。简单的方法是在烧红的石块上浇上醋,然后满屋子熏。讲究一些的则要加入柏枝、青松毛、皂荚之类。《昆明县志》、《宜良县志》、《禄劝县志》中均有这一习俗的记载:“煨炉取桦木、皂荚爇之,炽炭于盆,淬以醋,谓可除恶”[1]734,795,850。《宣威县志稿》对打醋炭的方法描述得更为详尽:“(除夕)是夕,祭天地、宗祖。祭时先烧拳石三,加炽炭,借以松针、柏叶、皂荚之属,洒香末,沃清油,烧符其上,以醋淬之,曰‘打醋炭’,谓可辟邪除秽”[1]779。文献呈现了打醋炭的具体过程:盆底铺上青松毛、柏枝,把烧红的炭和石块放在上面,石块上撒上香末,滴上几滴香油,符咒一并烧上。倒上醋或兑了清水的醋,高温之下草木和醋混杂散发出独特的芳香。然后端着热气腾腾的盆到处熏,农村地区不仅要熏室内,房前屋后、隐蔽角落都要兼顾到,甚至关牲畜的地方也要边走边熏。熏的同时口中还要说些“清吉平安”之类祈愿的话。

年终岁末“打醋炭”的风俗活动不仅给年节增添了趣味,体现了老百姓驱邪求吉的心理,还具有杀菌消毒的科学意义。日常调味品醋不仅有消毒杀菌的作用,还具有疗效,《本草纲目》里就有烧热石投入醋中,以热醋热敷的治疗方法介绍[6]395。松针、皂荚、柏叶等植物具有的芳香气味能驱秽杀菌,同时,它们还各具防病、治病功效。松针在《本草纲目》里有记载:“松叶,治各脏肿毒、肿疱,风寒湿症,预防瘟疫”[6]475。皂荚有开窍通闭、祛风痰、除湿毒、抗菌杀虫之功[7]。柏叶能吸附尘埃,净化空气,而且具有凉血止血、止咳祛痰、解毒散瘀的功效。[8]

3.2 门悬植物

3.2.1 三月插荠菜 阳春三月,各种野菜萌发。云南民间各地都有采食野菜的习俗。民谚说:“三月三,荠菜当灵丹”,口味甘甜,兼具药用价值的荠菜是尝鲜首选。《本草纲目》载:“荠菜释名护生草。利肝和中,明目益胃。根叶烧灰,治赤白痢,极效”[6]412。除了食用,民间还有将有清香药味的荠菜插于门户的习俗。《浪穹县志略》载:“上巳,取野中细菜花遍插于甑釜厨灶,用制黄蚁”[1]861,这里所说的“野菜”就是荠菜。《黑盐井志》也有记载:“(三月)三日,插荠菜于门户,以厌蝇虫”[1]852。由此看来荠菜还有驱除蚂蚁、蚊虫的功效。这一今人很少了解的用途早在《本草纲目》中就得到了印证: 荠生济济,故谓之荠。释家取其茎作灯杖,可避蚊蛾,谓之 “护生草”[6]412。

3.2.2 立夏插皂荚、红花 “立夏”标志着夏天的开始,天气变化明显,高温、闷热、雷雨,虫蛇出没,疾病易生。民间在此间多行除恶祛毒之事。旧时云南各地有立夏日门悬压胜之物的风俗。《云南通志》、《昆明县志》、《弥勒州志》都有记述“立夏日,插皂荚枝、红花于户,以厌祟”[1]725,733,827。皂荚状若刀形,意谓“悬刀”高悬门上斩除邪魔鬼怪。红花的红色象征着吉祥和喜悦,也被赋予了驱邪招福的意义。按照古代五行说,黑色对应着水,红色对应着火[9]36,人们希望二者能相互制约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给家宅带来吉祥。此外,皂荚还有去污功能,兼具杀虫功效。

“立夏,插白杨于门”[1]861,865,大理白族人家在立夏这天习惯在房前屋后插白杨枝。白杨象征着生命和绿色,体现了人们渴望清吉平安的心愿。从医药文化的角度来看,白杨味苦、寒,有止孕痢、治口疮、消瘿气等药用价值[6]506。

3.3 以灰围屋 按十二地支与十二月相配的古代历法,四月为巳,十二生肖巳属蛇,因此值四月而言避蛇[9]47。民间在立夏日除门户插压胜植物外,还有以灰围屋避虫蛇的古老风俗。云南多地的县志均有关于此活动的记载:“立夏,洒灰墙角,避五毒”[1]809。“立夏日及前夕,以灶灰散洒室、圃四周,又以清石灰水散洒室内,以制虫类”[1]803。“立夏日,以石灰或灶灰围墙脚,谓可避虫蛇”[1]814。“立夏以灰洒房屋周围,名曰“灰城”,以避虺毒。撒灶灰,意为治蟒克蛇”[1]861。

宣威、大姚等地则在二月二有此风俗。《宣威州志》、《宣威县志稿》皆记述:“二月二日,以灰围屋四隅,谓可避蛇蝎”[1]767,777。《大姚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二月二日,用灶灰撒墙根以却虫虺”[1]845。农历二月初二是龙头节,俗称“龙抬头”。民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因此人们要用撒灰的方式引龙伏虫,意为以龙威镇伏百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从节气来讲,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萌动,易生疾病,俗语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10]98-99。因此,人们用柴灶里积存的灶灰撒于门口、厨房灶间、墙脚以辟灾、避虫害。

撒灰围屋不管是在什么时节,内容与实质都是一致的。围屋所用之灰或是石灰或是灶灰都有消毒杀菌的效力。石灰堪称价廉物美的消毒药,其加水后生成氢氧化钙具有杀菌作用。灶灰是农村广泛存在且常用的肥料和消毒剂原料,具有较好的杀菌、除病毒的作用。

3.4 以酒、水喷洒 端午节,云南旧时习俗与全国各地大体相同,多和“避五毒”有关。雄黄酒除了饮用和给小孩子画额之外往往还用来拌水遍洒墙根,以避蛇虫。实则也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在腾冲,人们除了将雄黄酒洒在床下和屋子的各个角落,还会将煮粽子的水洒在房屋周边。当地有用植物烧灰或柴灰、稻草灰过滤之后的水煮粽子的习惯,这种经高温烧煮后的碱水可以杀虫辟毒。

4 采药、开药市

4.1 端午采药 “乡间多入山采药”[1]803,“端阳节,知医者采药”[1]857。端午游百病还伴随着采药的习俗。五月初五正午是太阳一年里在天空最当中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生长在山上的百草也因得了这正阳之气而具有了奇效。这一天山上的花草都有消灾祛病使人安康的药效。因此要在这天上山采百草或泡酒喝或炖汤或煮水浴,遂相沿成俗。保山地区在端午期间常用马鞭梢、车前草等草药煮成汤药,服后有清凉消炎的功效,用茴香根及沙参等草药煮猪蹄、排骨,食后有温补的作用[4]234-235。现今,在老一辈人的口中还有这样的说法,喝了端午药酒,一年中可以少病少痛,沐浴了药水,一年内不会再生疥疮。端午前后,值盛夏时节,万木繁茂百草昌盛,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这一经验也传承至今。

4.2 开药市、赶药街

4.2.1 端午药市 端午这一天各地还有赶药市的活动,人们相信这一天采集或购买的药会比往常更为灵验。白族人通常在端午节的头天或当天早晨到田间地头采草药。然后到集市上摆摊售卖,逐 渐形成了专门的药市。端午药市成为大理地区继三月街之后的最大药市,远近闻名。药市当 天开市,当天结市。只出售鲜草药,当日卖不完的草药, 较贵重的待晒干后再出售干草药 , 一般的草药则弃之不用。售卖不讲斤两,只论捆或束。以其新鲜且品类丰富,购买者络绎不绝[11]。保山地区也有端午节赶药街的民俗,形成了中草药销售、交流的盛会。

4.2.2 大理“葛根会” 除了端午药会,大理地区还有独有的药市。《大理县志稿》记载:“(正月)初五日,城西北三里三塔寺游人如蚁,流连胜境,徜徉登眺,襟抱豁然。有卖春酒、烧猪肉、生螺蛳、凉米线,供人啖啖醉饱,与薄片葛根者,故俗称曰‘葛根会’云”[1]856。《大理县乡土志》也提及:“……鲜葛根居多数,故俗称‘葛根会’云”。以上记载描述的是一个别有风味的药会“葛根会”[1]859。在大理崇圣寺三塔下的文笔村,每年正月初五赶集市,除了各色小吃,最吸引人的是五六百米长几米宽的街上随处可见的卖葛根摊子。摊点设备简单,称斤论两出售,也有当场切成薄片方便游逛中食用。或直接食用或蘸上土碱,味清苦回甜,滋味独特。李时珍曾对葛根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认为葛根的茎、叶、花、果、根均可入药。《本草纲目》中这样记载:“葛,性甘、辛、平、无毒,主治消渴、呕吐、诸弊,起阴气,解诸毒”[6]344-345。现代研究表明葛根内含12%的黄酮类化合物,如葛根素、大豆黄酮苷、花生素等营养成分,还有蛋白质、氨基酸、糖和人体必需的铁、钙等矿物质,有“千年人参”之美誉[12]。食之有升阳生津、健脾开胃、提神补气的作用。现今,在春日的街头葛根仍然是受欢迎的当令食品。人们充分发挥葛根的药用价值,研制出了各种葛根制品,用于日常的保健,取得了清火、排毒、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减肥、通便等良好效果。

5 小结

纵观在民众当中流传的种种年节习俗,驱邪是其民俗内涵。但从卫生防病角度来看,却具有祛病、健体、防疫的实际功效,体现了云南各族人民对天时、物侯的观察与适应,对疾病与灾难的抗争,对自身健康的追求,对祛病防疫的探索与认知,而这些祛病防疫的有效措施和丰富经验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皂荚百病葛根
“包”治百病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ster XIONG Jibo’s medication experience in treating arthralgia syndrome through data mining
经常饮酒者喝葛根陈皮茶
葛根药膳用处多
多喝水能治百病?
泡脚驱寒消百病
难忘皂荚
往事
葛根复合胶囊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皂荚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