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太行山绿化成效、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

2020-01-14张现武刘道平马鸿伟楼毅

自然保护地 2020年3期
关键词:太行山造林绿化

张现武 刘道平 马鸿伟 楼毅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设计院 浙江杭州 310019)

太行山位于华北平原西缘,是华北屋脊、海河源头,更是华北平原及京津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新中国成立初期,太行山区森林覆盖率仅为3.5%,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的深山区。新中国成立后,太行山区人民坚持不懈开展造林绿化,森林面积快速恢复,特别是1983 年启动太行山绿化工程以来,经历了准备阶段(1983-1985 年)、一期工程建设阶段(1986-2000 年)、二期工程建设阶段(2001-2010 年),目前正处于三期工程建设阶段(2011-2020 年)。通过30 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植苗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和低产低效林改造等,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治理水土流失、保障生态安全等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山西省太行山绿化成效

1.1 资源总量大幅度增长,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山西省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截至2015 年底,太行山绿化工程区森林总面积达107.79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8.26%,森林蓄积量4264 万立方米,与太行山绿化工程启动初期相比,森林面积增加62.94万公顷,年均增加2.01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增加16.5个百分点,年均增加0.55 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加3321 万立方米,年均增加107 万立方米。另外,截至2015 年底,本区域未成林造林地面积达20.88 万公顷[1]。

平顺县、壶关县、和顺县等林业主管部门监测结果显示,太行山绿化工程实施以来,县域内大风天数减少5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增加约10 个百分点,无霜期增加一周左右,年均降水量增加80mm 左右,农业受灾面积和受灾程度双双大幅度下降,在和顺县境内还监测到了消失多年的华北豹群。

1.2 林业产业稳步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在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太行山绿化工程区以大枣、核桃、板栗、仁用杏、苹果、柿、花椒、金银花、连翘、沙棘等兼用树种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积极推进林业产业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型升级,林业产业已经成为林农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对推进林区脱贫、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左云县沙棘亩均收入达1.2 万元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长子县30 万亩连翘基地可实现连翘初级产品销售收入约3.6 亿元,按照全县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增收约1000 元。

1.3 国土绿化成为社会共识,林业生态建设氛围良好

林业生态建设的显著成效已经成为了太行山绿化工程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并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各界对国土绿化事业的认识,凝聚了广泛的社会共识。调研中与林农、基层林业工作者和一线管护人员、政府有关部门等的交流座谈发现,无论是否直接从事林业生态建设,多数人都能准确的讲述林业热点问题和本地区林业建设情况、经验教训、今后的发展思路等问题,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林业建设的良好氛围。

1.4 造林绿化技术不断完善,国土绿化质量明显提高

坚持山上治本与身边增绿相结合的原则,山上山下同步治理、全方位推进,实现远山高山治本、近山低景、山脚川地富民的整体成效。在长期的造林经营实践中形成了以大规格鱼鳞坑为代表的径流林业整地技术,容器袋苗木造林、地表覆盖和蘸根等抗旱保墒造林技术等。这些实用技术的配套使用,克服了工程区石多土少、十年九旱的造林难题,对提高造林成活率、成林率和林木后期生长水平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长期的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靠山吃山先养山,养山治山育富山”的正确理念,对准确把握“两山理论”核心要义、正确处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5 凝结在工程中的太行精神,形成了宝贵的社会财富

全国劳模李顺达“只要活一棵,就不愁活一坡”、申纪兰“人要文化、山要绿化”、路爱平“一年穿破七双鞋,造林绿化一万亩”等“锲而不舍、艰苦奋斗、苦干实干、求实创新,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太行精神,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山西林业迎难而上谋发展、全力改善生态环境的精神源泉[2]。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投入不足,工程建设标准较低

近年来,由于劳动力和苗木价格逐年攀升,以及造林工程逐渐向远山、深山和生态脆弱带立地推进,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难度越来越大,造林成本持续攀升。据调查测算,植苗造林成本约需800-1800 元/亩,封山育林成本平均需250 元/亩。但太行山绿化工程区属于经济欠发地地区,公共财政难以按照实际成本拨付建设资金,造成多数工程项目投资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低,勉强完成造林任务的后期管护资金没有保障等问题[2]。

2.2 系统治理不够,明显影响建设成效

太行山绿化工程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是制约工农业生产和林草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思路在本地区尤为重要。但目前本地区林草生态建设的重点还停留在植树种草、以治山为核心的阶段,没有真正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整体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在长治、阳泉、忻州、朔州、大同等多个地区的交流中,各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对蒸散量、地表径流系数、土壤侵蚀模数等重要的水土保持指标均缺乏了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多数山谷缺乏配套的水库、塘坝等水利工程,稀缺的水资源在汛期以地表径流形式迅速输出本区域,植树造林、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水资源需求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2.3 造林树种单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差

除经济林和生态经济兼用林外,油松和侧柏等仍是太行山绿化最主要的2 个造林树种,且存在单个树种大面积连片种植的问题,栎类、臭椿、鹅耳枥、椴树、榆树、桦木等地带性顶极群落树种使用较少,不利于培育近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不利于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服务功能。

2.4 产业结构欠佳,制约发挥经济功能

目前太行山绿化工程区林业产业仍以初级物质产品生产为主,保鲜、加工、储运等第二产业和流通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近年来,部分森林资源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生态旅游业有了较大发展,但从整个工程区来看,以生态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换通道还比较狭窄。长治、阳泉、忻州、朔州、大同等多数地方在谈到第三产业时,关注重点均为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等热门项目,不同程度的脱离了工程区自然条件及周边地区主要客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3 推动太行山绿化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针对调研发现的主要问题,山西省在推动太行山绿化工程高质量发展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3.1 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优质生态工程

要针对不同立地条件和造林类型,加快研究实际造林和管护成本,适时修订有关定额标准,按照规模服从质量的原则,真正按照工程标准推进各项生态工程建设,确保建设成效。

在坚持生态工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投融资机制条件下,搭建林权流转服务平台和林业保险服务平台,推进多种合资、合作造林模式,提高金融业服务林业的积极性;按照中央和山西省委 省政府的政策精神,着力在造林绿化、集体林托管、生态补偿、成效考核等方面创新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3]。

抓住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二条关于允许耕地面积跨省(区、市)平衡的有利契机,加快启动本地区可开垦耕地资源专项调查,积极争取利用沿海发达地区耕地平衡补偿资金,推动太行山绿化工程区耕地和林地基础设施建设。

3.2 树立系统观念,山上山下综合治理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要求,以县、乡镇级行政区域或流域为单位,科学编制生态建设规划,通过山上山下综合治理,治山、治水、治田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加快系统性整体修复[4]。

3.3 优化森林结构,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丰富造林树种类型,逐步形成以优质乡土阔叶树种为主要造林树种的国土绿化树种选择模式,按照近自然林业经营理念,科学营造复层林、混交林,以丰富生物多样性,切实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境);进一步用好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政策,适时启动地方性森林经营工程,逐步把现有低质低效林分、小老树等退化林分、大面积针叶纯林等提升改造为结构合理、功能强大的混交林[5-6]。

3.4 拓宽转换通道,真正收获金山银山

正确认识太行山绿化工程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间内,继续把水果、干果、药材等物质产品生产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大力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和保鲜、储运技术,夯实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积极引进高质量的生产加工装备,大力开展科研攻关,加快林副产品加工利用业发展;大力培育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社等联合经营主体,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林产品贸易中心和电商平台建设;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主要客源地潜在游客群体生态休闲游憩需求的变化情况,稳步推进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林家乐和民宿等多种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服务产品,但应避免不顾现实情况、一哄而上大搞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而造成大面积的设施浪费和投资失败等[2]。

猜你喜欢

太行山造林绿化
全国第一! 2022年山西安排人工造林339.2万亩
《太行山写生》
朱屺瞻《绿化都市》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太行山(外二首)
浅谈国有林区造林树种的选择方法
太行山上忆当年
太行山下最可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