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兼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超越
2020-01-14孙熙国
孙熙国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北京 100871)
自然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论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外哲学界关注度很高的一个热点问题。有学者认为,尊重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就必然走向自然中心论,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妨碍和限制。相反,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走向人类中心论,从而导致对自然法则和生态文明的忽视乃至破坏。因此,自然中心和人类中心两者之间存在着无法和解的矛盾和冲突。直到今天,这一问题在哲学界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作出了重大的原创性贡献,这些原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二是提出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联系观,三是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四是推动形成了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活实践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这四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和论述实现了对自然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超越,终结了哲学界长期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重大发展。
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和联系观对人类中心论的超越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也是困惑古今中外哲学家的一个古老的难题。中国古代既有天人相分的观点,又有天人合一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自然与历史的辩证统一,提出自然界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要发展就必须敬畏、尊重、顺应和保护这个生命共同体。
人的真正发展是以自然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是按照自然法则和规律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的发展的真正内容是什么?人类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其实人的正常需要就是“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合乎自然法则和秩序的需要才能称之为“正”和“常”的需要。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这就是正,这就是常,这就是自然。骄奢淫逸、腐化堕落,这就不是正,也不是常。因为它违背了自然,违背了规律,所以,就会受到自然和规律的惩罚。在这一意义上说,社会和自然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以社会对自然的服从为前提,是自然为人立法。其实,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人不断接受自然规律的过程。一个接受了规律的人,就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违背了规律的人,就是一个不正常的人。一个人严重违背了规律,不按照自然规律存在和发展,就会出大问题。在这一意义上说,人为自然立法,其实是人在接受了自然的秩序以后,又按照自然的秩序,去安排和改造自然。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会历史从来就不是人类随心所欲创造的历史,而是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向前推进和发展的历史,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的序言中所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10页,2001年6月第二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新问题就是让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把自然纳入人类历史的视野中,就必须认识自然界的本质,把握自然界的规律。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从自然出发来理解人类的历史,其本质含义就是让人的实践活动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让人类历史的行程对象化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讲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时,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的发展以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界这个生命共同体为前提,这就实现了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与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辩证统一,从而超越了片面的人类中心论。
2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对自然中心论的超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就意味着“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辩证统一的。如果说前面讲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是强调自然的优先性和前提性地位,那么,这里则是强调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强调一切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都要造福人类,让良好生态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也就是说,自然是为人服务,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界的一切实践活动最终都要落脚于人的发展,落脚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就是说,自然界和人、自然界和社会历史是统一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是辩证统一的。简单地说,我们认识自然、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都要落脚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过来说,我们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须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认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意味着,我们不是为“绿水青山”而“绿水青山”,而是因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和生态财富,同时又是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是我们的“金饭碗”。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目的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超越了片面的自然中心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过一句极富深意的天才的话语,“自然是历史的自然”。就是说真正的自然则是为人的发展和人类历史服务的自然,而真正的历史是按照自然的规律向前推进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问题就是让人如何成为自然的主人,绝不是单纯地为自然而自然,这就把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把握牢牢落脚于人的自由发展和解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自然是历史的自然”思想的继承发展,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和历史观做出的中国表达。
3 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活实践观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与历史相统一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两个真正解决”“两个和解”理论的创新发展
恩格斯在1843年9月底、10月初完成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提出了“两个和解”的思想,指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转变,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4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他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他是历史之谜的解答”(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恩格斯的“两个和解”、马克思的“两个真正解决”,是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桥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就不是一种纯自然主义,而是和纯自然主义相对应的自然主义,即把自然看作是历史的自然,即人类实现了对自然的认识和把握的自然主义。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也不是关于离开了自然从而仅仅局限于人本身的人道主义,而是包含着把人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人道主义,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道主义,也就是对必然性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的人道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当人类还没有真正实现对物质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时候,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解,要真正解决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当我们认识和把握了物质世界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并把自然界的规律内化到我们心中,成为我们的内在德性和心性,这个时候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按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办事就成为一种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不同的生态环境观归根到底是由不同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决定的。资本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和在它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归根到底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资本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恰恰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自然出发理解人和历史,从人和历史出发把握自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历史相统一的思想,形成了当代中国和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