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述评
2020-01-14吴舜泽张凌杰申宇郭林青
吴舜泽,张凌杰,申宇,郭林青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近年来,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研究内容丰富、思考深入、视角多元,主要集中在时代背景、形成过程、理论来源、科学体系(或内涵精髓)、贡献创新、特征意蕴、重大意义、指导实践等方面,正在逐渐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究和学习宣传协同并进的工作格局。
1 基本情况
对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总库进行检索,从2012年到2020年7月12日中国知网共发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或生态)思想(或观、论述、理论、观念)为主题的文献4181篇(其中报纸1035篇,期刊2552篇,其余为学位和会议论文),基本涵盖了多年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宣传工作总体状况。
从时间分布上看,文献发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2012—2017年期间文献发表数量平稳增长。其中,原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2013年在《求是》发表的“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被引用数量排名居首位。(2)第二阶段:2018年至今,文献数量爆发增长。文献从2017年的335篇增长到2018年的1089篇,其中2019年期刊论文同比增长41%。这与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成果有关。
从研究词频热度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有较高的概率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献中,“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等则依次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从研究机构类型来说,以文献数量为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不仅集中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等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政研中心)、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中也得到了充分重视,部分研究单位还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由主要作者构成的研究团队。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国家林业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也在该领域发表了大量的期刊论文。其中,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发文数量最多(40篇),均为部领导署名文章,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其中原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2018年发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总结凝练为“八观”。此外,方世南、黄承梁、陈俊、张云飞等发表期刊论文数量较多。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南方日报社、湖南日报社、生态环境部政研中心等是报刊发文的主力(其中报社以评论员文章为主)。
从出版物来源来看,刊登论文数量前10名的期刊中,有6本期刊都是由生态环境部主管、部直属单位主办,包括《中国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和政研中心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从报刊发文数量上看,《中国环境报》是刊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各类报道、稿件的主要载体(共84篇),其刊文数量是第二名《学习时报》的近两倍,前者被人民日报引用的次数遥遥领先。
从出版著作来看,据不完全统计,出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关研究著作有10本。其中,《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1]《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2]由中央组织部组织、生态环境部牵头、政研中心技术负责。另8本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关领域研究学者独著或合著,其中张云飞、李娜(2017)的《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卷》[3]出版了中英文版本,潘家华主编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4]则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之一。
2 关于时代背景、形成过程与理论来源
2.1 时代背景
理论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的主要观点相对一致。
一是解决国内发展进程中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诞生的最根本的时代背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总结以及需要跨越污染防治这一非常规关口,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创新的现实诉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回答建设美丽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思想,是我国步入新时代的必然选择[5-8]。
二是重视和回应民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回应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意识与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着眼点和思考关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福祉的崇高情怀[9-11]。
三是在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做出的前瞻谋划。目前,全球共同面对着资源环境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顺应了国际潮流,又超越了其局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在新科技革命时代中,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方向[8,12-13]。
2.2 形成过程
目前理论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历程中思想发源、划分阶段等的论述不尽相同。学者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1)科学方法视角,坚持对形成过程予以全面、历史、辩证的研究,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学习、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14-15]。
(2)思想历史进程视角,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地方的工作经历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出了充分的前期思考和酝酿准备。不少研究挖掘和梳理了习近平同志工作的不同历史时期对生态环保工作的思考和部署,解读了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大原则的形成过程,并追本溯源、全景展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酝酿思考、持续发展和走向成熟的思想脉络、实践轨迹[8,16-20]。
(3)实践与理论相互促进、演化的视角,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与理论上的演进[15]。
2.3 理论来源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学者主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这些方面基本涵盖了各方因素,只是在概念使用、论述重点和次序上有所不同。大家充分认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对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生态环保理念精髓的继承发展,也是习近平同志长期工作和领导实践经验的精炼化和系统化。除整体分析外,也有学者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八观”进行针对性理论来源分析研究。
(1)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的理论来源,也有研究称其为最根本或最主要的理论来源。后者既是对前者的继承,又是对前者的时代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借鉴和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基本观点,特别是自然辩证法相关思想和自然生产力理论,是对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生态危机产生根源论(社会制度学说)、人类文明的最终价值取向论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与发扬。有研究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生产力理论、发展理念、现代化理论、公平思想、人民主体思想以及生态文明理论7个方面的发展[21-24]。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人关于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思想进行了历史性继承、发展和创新,尤其对改革开放以来生态环境保护日益重要的认识予以了极大深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不断探索的历史性理论成果。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生态平衡”理念以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历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始终坚持以生态环境现实问题为导向进行理论建构。习近平总书记最为系统地阐明了我们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及治国理政方略[25-26]。
(3)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也有研究称其根植于中华传统生态文化。有研究从以儒、道、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古代思想流派着眼分析其理论渊源,也有从中国古代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措施的角度进行理论借鉴。有研究认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宇宙观、生态伦理观、生态行为观等方面[9,23-24,27]。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借鉴和吸取了国际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国际生态理论的优秀成分。国际上围绕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进行反思和探索,形成了循环经济理论、绿色思潮、环境伦理、生态社会主义,西方的深层生态学、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生态政治学等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此进行了科学的借鉴和扬弃[23,28-29]。
3 关于思想内涵和科学体系
在思想内涵和科学体系方面,目前学界大多从如下几个层面进行研究:
(1)有些学者根据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观点论断,把内容进行分类,把核心观点归纳为其思想内容。如杨伟民曾论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30]。2018年李干杰从整体层面归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八观”核心要义,构成了目前日益为学界所认可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31]。“八观”(或“八个坚持”“八论”“八对关系”等)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也呈现了其逻辑结构[15,25,32-35]。实际上,“八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六个坚持”[36-37]在思想内核上是一致的。
(2)不少学者从整体性和体系建构角度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进行研究。如王磊等提出战略地位论、指导思想论、工作导向论、重点任务论、基本原则论、发展动力论、建设主体论、法治保障论等八重“论”域[38]。宋献中、胡珺等以生态文化重塑、生态责任分配、全球制度建设三重维度,将思想内容解读为以生态民生论作为终极价值取向、以生态价值论作为核心和根本、以生态文明兴衰论作为总体原则、以生态红线论为基本要求、以生态系统工程论作为基本方法、以生态环境生产力论为方向指引、以生态法制论作为制度保障、以生态全球论作为国际治理观[25]。李雪松等人认为可以包括生态兴衰生态决定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论、生态环境民生论[39]。徐水华、陈璇等认为可以概括为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双重和谐观、以人为本的生态民生观、整体谋划的生态安全观、环境生产力观、严字当头的生态法治观[40]。宋周尧从良好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生态与文明的关系、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的关系、生态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保护环境与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之间的关系5个方面进行了解读[41]。
(3)有些学者从多维度、广视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进行了论述。如战略目标(总体布局)、价值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法治保障(制度创新与法制建设)、政策取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及国际视野(共建地球美好家园)5个维度[42-43]。
(4)此外,部分学者对生命共同体、环境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及其实现机制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体方面进行针对性研究[44]。也有学者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分领域的关系,但这方面研究仍显不足。
目前,在生态环保、自然资源、林业草原、水利水电等系统和各地方都有管理者、研究者发表关于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文章。经梳理和研判,目前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综合方略[9,45-50]、实践领域和路径[51-55]、制度建设[56-60]、绿色发展[61-63]、思想建设和宣传教育[5,64-69]、公众参与[66]、相关行业和领域实践情况等[15,70-75]7个方面。
学术界就思想内容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在数量上充分,在阐释上全面,反映了这一重要思想理论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开放性,对“八观”这一归纳方式的共识度近两年明显上升。学术界在思想内涵的划分标准、归纳类型、论证表述等方面有所差异、各有侧重,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性、全局性、结构性研究尚欠深入。
4 关于特征意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根本的思想特征是社会主义理论属性,深入研究其特征品格,是准确把握这一思想政治性、全局性、结构性的重要保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借鉴吸收古今中外先进思想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所进行的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的特点,体现了理论的创新性、论断的科学性、指导的全局性、影响的长期性、实践的有效性和内容的体系性。经梳理研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征品格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问题意识[76-77]、历史视野[9,77-78]、人民情怀[9,76-77,79]、时代气息[80-81]、战略眼光[79,81]、系统思维[9,79,81]、实践导向[80-81]、全球担当[79-81]、理论与方法论品格[76,82-85]、多学科意蕴等[86-89]十多个方面。目前,学界大多从如下几个层面进行研究:
(1)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涉及的不同视域阐述其特点。不同学者的归纳总结有所差别,如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高瞻远瞩的系统战略思维、严格的生态法治保障、合作共赢的国际视野;如强烈的问题意识,真挚的人民情怀,鲜明的民族风格;又如深厚的理论根基、坚定的民生立场、与时俱进的步伐、求真的实践精神、博爱的全球视野。
(2)通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的归纳总结凝练其特点。如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性;统筹谋划、协调推进的系统性;因地制宜、勇于开拓的创新性;关爱民生、以人为本的民本性;求真务实、实干兴邦的实践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生态经济观和生态自然观相统一,创新性与继承性相统一,实践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继承性、创造性、整体性和主体性。
(3)从思维方法的视角归纳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特点。如蕴含着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历史思维、民本思维、精准思维、制度思维、底线思维、全球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等,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预见性、主体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4)此外,也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意蕴。如继承性与创新性,系统性与辩证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实现了在思想形成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思想构建上战略与策略相结合、在理论形态上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在思想阐述上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在思想价值上追求建设美丽中国与富强中国的辩证统一。
5 关于理论贡献
目前,理论界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卓越贡献,开拓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空间,扩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疆域和理论视野。有研究指出,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这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史上还是第一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崭新的理论和实践境界,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49,79,90-91]。
(2)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阶段的重要理论成果。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治国理政方略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把生态环境作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既要更自觉地把生态文明建设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又要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及其意识形态基础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与规范性要求。要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政治理论学说、生态经济理论学说、生态文化理论学说、生态安全理论学说、生态公正理论学说、全球生态国际合作理论学说等维度着眼,全面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贡献[6,92-93]。
(3)深化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站在文明转型的高度,学界有修补论和超越论两种观点,目前对后者达成了更多的共识,即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文明,是开启新时代的文明,是与中华文明契合相生的文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我国迈向新时代的文明自觉和自信[94]。
(4)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价值追求结合起来,体现了人民福祉的民生生态思想,体现了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91,95]。
(5)对国际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理论的超越与贡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模式,它闪耀着引领人类文明走向可持续光明未来的思想光芒,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论贡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生态产品”等源自中国的概念、理念和话语体系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它在哲理层面超越了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模式,在价值层面抵御了新自由主义的观念冲击,在实践层面扬弃了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行为模式[42,96-97]。
6 关于重大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创新的理论意义(发展了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等)、深远的历史意义(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等)和鲜明的世界意义[9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富原创性的成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理论典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改善民生、造福人民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其实践价值体现在能够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我国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行动指南,为加强国际生态治理与合作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7 总体评价与建议
总体上看,2014年以前多以介绍性文章为主,2015年出现了有深度的理论文章。2015年南京大学刘鹏教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湖南商学院唐小芹教授《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意义》差不多同时在学术界首先明确使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概念。2017年7月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在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解说词中开始使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表述。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后,相关研究在术语上更规范,在权威文献和研究素材选用上更丰富,在学科视角上更专业,在实践路径上更广泛。
总体上看,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研究注重从文本解读、理论分析、价值导向等维度论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是的丰富内涵,为进一步深化全局性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目前全局性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这将随着实践深入、认识深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突出体现在:第一,成果多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著作、重要讲话进行再阐释。研究多为导读宏观论证,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多,学理性探讨少,基础研究稍显不足。第二,具体层面研究较多,系统性、整体性研究不足。学术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研究仍然缺乏理性分析及提炼,缺乏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在发展逻辑的把握和系统性建构。第三,研究视角单一,跨学科综合性研究不足,文献研究法运用较多,其他研究方法运用不足。
对未来学习、研究、宣传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文章建议如下:
(1)加大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研究。要把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特别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机制、绿色发展路径探索等。同时也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制度政策实践予以机制化,并进行理论提炼,更加自觉地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鲜活案例不断丰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加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化研究。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来研究具有结构上的必要性、科学上的合理性,需要深入阐述其中的关联,学习、建构和阐释其内在逻辑。
(3)着力加大国际传播和交流力度,凝练形成权威的话语体系。目前国际影响研究明显不足,国外学者对我国生态文明思想较少进行专门研究,散见于对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法制的研究中;虽体现出一定研究兴趣,但多止步于我国本土学者介绍生态文明的外文文献。
(4)推进多角度、跨学科研究,提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学理化水平。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站在文明转型的高度,深入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对这一思想体系的政治意涵、核心概念、基本命题、价值取向以及世界意义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5)加大对一些重点薄弱环节的研究。推动对生态惠民绿色强国、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产品、文明范式、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体系、生态文明制度基本内涵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的研究,并以此为突破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全面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