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刚:用钢笔留住古韵乡愁
2020-01-13李军
李军
几沓素描画纸,一支蘸水钢笔,就是他所有的作画工具,他经常背着画夹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太原的大街小巷,用简单的黑白线条,记录着人们心中的那座老太原城。他画笔下的太原城栩栩如生,勾起了老一辈人们的回忆与感慨。
11月25日,《科学导报》记者来到位于太原太化工业遗址公园的“萧刚创新工作室”,见到了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萧刚,他告诉记者:“钢笔手绘是一个细活儿、累活儿,用钢笔来描绘一座宏伟的古建筑,如同用钢笔尖在画布上绣花,要不得半点心浮气躁、来不得半点浮皮潦草,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匠心的认真、细致和执着。”
让绘画复建“精神乐园”
萧刚出生于北京,年幼的他原先与母亲住在北京西城区,后来,萧刚随母亲来到山西大同。“我对雁北是有感情的,我的初中、高中都是在大同上的,而对我后期作画方向有影响的还要从童年生活之地的那座教堂说起。”萧刚说。那是一座建于清末的教堂,是萧刚与玩伴们最好的乐园,也正是这座教堂那种萧疏的轮廓激发着他骨子里艺术的灵感。在大同上高中的数年里,萧刚就已经开始用画笔勾勒那些纵横在这个曾是北魏古都老城里的巷子了。高中毕业后,他如愿考上了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2006年,阔别北京近20年后,萧刚携全家故地重游,见到那条热闹的胡同,以及屋后那棵粗壮的大槐树和撞入眼帘的妙应寺大白塔,走进那落满灰尘的老宅院时,萧刚就会大声地喊一声“我回来了”!随后萧刚拉着儿子的手,走进那早已废弃的校园中,寻找着儿时玩耍的痕迹,看着曾经与小伙伴们戏耍的乐园,伤感如同流水,哗哗流淌在内心深处,而正是这伤感让他拿起了手中的钢笔,开始画这些老建筑,以这种特殊的绘画形式和一种近似于纪录片的手段来复建着属于他的那座“精神家园”。
这座家园包括了北京老宅院,雁北的老教堂,更包括了太原这座与萧刚生活了20余年的历史古城。在大学时期,萧刚就四处找人借过去的老照片,将老城的一砖一瓦、一宅一巷悉数定格在他的画纸上,毕业之后,他便开展了一项伟大的“重建”工程。晋祠圣母殿、蒙山大佛、万寿宫皇庙、赵树理故居、永祚寺双塔、南肖墙角楼、山西大学堂旧址……每一张画背后,都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把历史“放”在素描本上
偶然一次外出,萧刚来到晋源老城,那时的老城只剩下西门“望翠门”和北门“德化门”,虽然时间摧残着它的墙体,但它仍雄立一方。步入门洞,地上杂乱地堆着砖块等杂物,街道上的部分老屋已经修缮过。向北望去,城墙上已经长满蒿草,墙上醒目的“德化”二字,仿佛还在将汉文帝以德化民的治国纲领传示后人……
萧刚便迫不及待地带着工具来到这里开始了他的“抢救”工程。其实他的工具很简单,不过是几支不同笔尖的钢笔,一个用了十几年的画夹,和一个伴随他多年的折叠画凳。就这样,他迎着门洞的风,度过了整个上午,握笔的手,画到最后已经冻僵不听使唤,回到家后浑身酸痛不已,接着便开始发烧,也因此实实在在地躺了一个礼拜。刚恢复过来,他又踏入了晋源老城,搜集了不少珍贵素材,继续在画纸上构建着他的精神家园。
刚开始画古建的时候,萧刚也曾选择油画作为绘画手段,后来考虑到钢笔更加便捷,随时随地展开画夹就可作画,事实证明这个选择完全正确,在随时可能消失的老宅面前,已容不得太多的时间去为绘制过程消耗更多时间了。他开玩笑地说道:“我前脚刚画过的老宅,后脚就被拆除,所以我是个与挖掘机赛跑的人,希望自己的绘画能赶在挖掘机前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避免古建民居落得被拆的命运。”
锲而不舍的古建文化“守护者”
萧刚是山西省一名以钢笔手绘为主要创作特色的优秀画家,他被业界所接受、被大众所熟知,源于他用钢笔画细腻、质朴、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这十年来的艰辛付出,他创造出500多幅以山西各地历史建筑、古街民居为题材的钢笔画作品,为山西古建文物和历史民居搭建了一座“钢笔尖上的博物馆”。
萧刚关于古建、民居绘制的研究和心得,多次在国家、省、太原市学术刊物上发表。他的钢笔画也从纯粹的“书画”作品,拓展为以瓷器、精工饰品、生活用品为载体的旅游文化產品,实现了文创产品的产业化开发,他以晋祠圣母殿、蒙山大佛等为主题的一系列文创产品,也已成为宣传太原旅游的名片。
谈及未来,萧刚说道:“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历史悠久,建筑历史亦非常悠久,古建数量和质量都居全国之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古建已经开始风化溃烂,下一步,我将抓紧时间,用钢笔让更多的山西古建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并获得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