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在地生长
2020-01-13孙佳慧
孙佳慧
THE DESIGNER
archive建筑事务所是由建筑师谌利于2018年在上海成立的,項目横跨建筑、室内以及家具设计,并于2019年推出独立家具品牌darkdetails,擅于在构造中探索材料和空间的关系,并在积累和沉淀中孕育灵感和实践方向。
风格:实验性
建筑事务所archive的办公室选址在上海一栋老旧的居民楼里,进入前会经过邻居的厨房,一位大爷正悠哉地炒着花生米,对着来访的陌生人亲切一笑,这画面与下一秒楼道中满溢的鲜红灯管形成强烈的冲突和对比,有些赛博朋克,让人不禁对后续的故事更加好奇。archive的设计给人的感觉便是这样,跳脱出环境之外,却又意想不到的和谐。
2015年,厌倦了建筑公司机械式的工作状态,谌利决定从公司离职开始了三年的自由职业,直到2018年才正式成立了archive,开始对外提供建筑、室内乃至产品设计的服务。“我一直很好奇从这片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东西”,谌利对“在地”的理解不太一样,它不该有局限或是一个可以预想的具体形象,就像苏州不应永远和园林做对等挂钩,但这一切在他也尚未明了,只记得不停地用眼睛记录、反刍装入他的档案库(archive),组合成为他理解中合理的美学状态。因此,当他谈及“在地”时,一时间难以将他颇为实验性的作品与这片土地联系起来,但存在即合理,正如他工作室的霓虹灯管,如今也已成为邻里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部分,冲突的界限逐渐模糊。
谌利也在不断冲破自己身份和创作的界限。很多人认识到谌利,还是因为他的摄影师身份。出过4本影集,作品收录过影展,也是不少独立杂志和原创时装品牌的私藏,工作之余偶有灵光闪现就会拿着50mm的焦段四处捕捉一些细微的日常,将观察世界的视角从设计转向相机的取景器,再从成像延伸回图纸。同时,他又痴迷于手工感,闲暇时刻,喜欢亲手制作家具,试验脑海中的想法是否可行,工作室里的桌椅和待客长凳便是一些随性创作的结果,粗砺却毫无违和感,“我家也是这样的状态,没有做任何硬装上的改变,就随便把一些平时做的瑕疵品装进去,好像也没什么不合适”。大大小小功能各异的半成品家具以及提供给客户参考的打样模板占据了这个面积不大的空间,如今成功衍生为archive的家具系列,命名为darkdetails,并且大热买手店。它们各自没有确切的名字,仅从诞生顺序被编以序号,造型各异,唯一的相通之处便是被无限放大的连接关节,那是谌利近一年研究的课题一材料间是否还有更多链接的可能。
他曾在上海街头看到的电动三轮上抓取了一组有趣的材料固定方式,这是摄影视角带来的灵感经验,而近期制作的一只矮凳,则结合了自己旧时的摄影作品,螺纹丝杆和亚克力的链接结构也不仅仅只是darkdetails的标志,更是成为他在室内设计中的点睛之笔……在创作这个领域,他从来不给自己设限。
Q&A
琚宾:在设计思考、设计方法、设计策略、设计执行这四个层面上,你们认为它们的关系是什么?你们比较在意哪—个层面?
archive:这四个层面有前后递进的关系,也有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思考和方法可以不依赖具体项目,它由长期的理念抽象提炼而成,而策略和执行比饺针对具体项目,所以都很重视。
张雷:你还会做模型吗?
archive:暂时没有做模型,但是一直有在制作一些实物,比如家具之类。
张晓晓:在面向未来的设计中,年轻没计师将如伺看待没计遗产?
archive:我觉得所有的未来都有对应的过去,面向未来恰恰需要面向过去,设计师怎么面对没计遗产就会对应产出怎么样的设计。
张晓晓:在人人皆有舞台的时代,为伺仍选择做一名职业没计师?
archive:因为一直对设计有热情和兴趣,只是恰好也成为了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