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伴我旅途的书籍

2020-01-13YIMI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旅途读物火车

YIMI

旅途漫漫。

飞机还好说,短途的话,可能昏昏欲睡会更合适;若是长途飞行,吃上几顿飞机餐,再看看座椅后面的电影,长睡一番,也熬得过去。

唯独火车出行,高铁也罢,绿皮车更不要说,似乎总是带一本书最为贴切。

有过若干次独自旅游的经历。也有若干本旅行固定会带的书籍。坐着列车窗前,车窗外飞驰而过的村庄、树木、庄稼、偶尔的人或牲口,还有天边大块大块的云朵。

伴随列车轻微的颤动,和铁轨发出的咣咣声,读的书,不论是哪一本,都显得格外有味道。

读得累了,倚在窗前,看看风景,或是小睡片刻,也都是极好的体验。

然而选择读物也是有一定原则的:

一,薄。至少不能太厚,既读不完,又很重,反而变成背包里的累赘。

二,有趣。漫长旅途,总不能选一本乏味的昏睡读物。可以随时随手拿来一读。但也不能有趣到非得一气读完的程度。可以随时随手扔在一旁。以此为标准,所有的推理侦破小说都不合格。

三,有深度。既要有趣,可以令人会心一笑,但也要有值得细细品味的句子,可以掩卷沉思。

四,稍稍沉重。放飞自我的旅行,过于娱乐的小说却并不适合。试想一下,稍微沉重的阅读体验,在书中叹一口气,抬起头来,却是明媚的阳光,轻松的心境,却也更反衬出旅途的轻松自在。

因此,结合上述原则,想要列举几本适合旅途中的读物,还真的有点难度呢。不过好在这么多年过去,多少也整理出几本来。

第一本伴我旅途的小说是《廊桥遗梦》。非常轻薄的一个小册子。故事内容大家应该早已耳熟能详。第一次带它旅行,是我二十出头的年纪,而今,近二十年过去了,其中的人物形象依然鲜活,文字依然细腻感人。

另一本薄且有趣的,是比利时作家诺冬的《午后四点》。虽然读过多遍,但是我很难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只能说是对非常奇异的生活态度的展示。

去年夏天去云南,带了德国作家本哈德的《朗读者》。大理到丽江的火车上,晃晃悠悠地又读了一遍。也是一部比较严肃的作品,虽然同名电影获得了奥斯卡奖项,但是书中那种意味深长的口吻和深入骨髓的痛苦真的无法被还原。尤其是对男主梦境的那一段描写,令人感同身受。

带过一次,但是几乎一页没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同名电影自然是看过,但是小李子的表演千篇一律,同样的笑,同样的撇嘴,同样的愤怒,同样的疯狂,在不同的电影我已经看过太多次。难怪总也不能获得小金人。

其实还蛮适合在火车上读的一类读物,是美食书籍,都是可以凭借一段文字就让人遐想无限的。准備,材料,器具,工序,色泽,香味,口感,每一个步骤,都可以在心中补写成一篇文章。

比较喜欢的是中国台湾作家王宣一的《国宴与家宴》,作者回忆了母亲在世时,为家庭成员和宴请宾客所烹饪的一道道菜肴。从炖牛肉这样的大菜,到手工冰淇淋这样的甜点,包括市场选择食材的学问,不仅饱含母爱的味道,也充满对逝去时光的怀念,是当时生活的呈现,也是一个年代的过往。

《名家谈吃》,很薄的一本合集。也是我最早拥有的一本正经谈“吃”的书。从张爱玲到汪曾祺,到黄宗英,到毕淑敏,等等若干文人对“吃”的记叙。有大餐,更多的,则是作家对家乡美食或是家常便饭的怀念。从南到北,遍及祖国各地。最有趣的,当属诗人舒婷对“春卷”的描述。

中国台湾美食家焦桐的《台湾味道》,随时可以展卷而读。品味每一种酱油,或是每一家猪血汤,姜母鸭的细微差别,是读书的极大乐趣。

钱老先生的《围城》,不用赘述,里面精妙的比喻,就足够慢慢琢磨一个漫长的车程了。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是本人非常喜欢的意识流作品。交错的时间与空间,在小说结尾戛然而止,汇聚一点,不禁惊叹。

一个月后,要启程去敦煌,已经在打算要带的书,应该会是野夫的《乡关何处》或是《1980年代的爱情》。那样痛苦悲壮的文字,应该很适合大漠荒原吧。

猜你喜欢

旅途读物火车
乐在旅途
疯狂旅途
“马”上旅途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火车
登上火车看书去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