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2020-01-13黄明生
黄明生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其课程性质是以小学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所以课堂生活化教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向。由于地域不同,教材上的生活事例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课堂教学,因此作为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以学生的视角挖掘新鲜元素,导入生活案例,拓展学生的视角,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 生活化教学 策略
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必须要充分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以本校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导入生活案例,落实教育生活化。引导学生由传统的书本知识,逐步转向为社会生活的学习和认知,真实的感受生活,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的交流与碰撞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并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探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通过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有效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知识探究过程中真正做到知情意行,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一、细定生活化教学目标
要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首先教师必须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一切教学都应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实际让学生明事理、悟情感,立德行,而不是平空说教。其次教师要依据教材,结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生活实际,认真制定每一节课,每一章节知识的可操作生活化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索,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例如:《吃饭有讲究》这节课,教师应针对很多小学生挑食、爱吃零食、暴饮暴食等这些毛病,制定生活化教学目标:挑食、爱吃零食、暴饮暴食对小学生的身体非常有危害。并针对这一目标,寻找相关的生活案例,在课堂上呈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索,让学生自己感觉到挑食、爱吃零食、暴饮暴食的危害,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饮食的重要性,自觉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例如《从“白色污染”说起》这一章节,应针塑料制品的存在的隐性危害,制定生活化教学目标:塑料制品好处多,但塑料垃圾危害巨大。针对这一目标,所举的例子都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共同探究塑料垃圾为什么被人们称为“白色污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己明白塑料垃圾的危害,自觉减少“白色污染”,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二、善寻生活化教学案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寻找有效的生活案例,案例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道德的养成。如《开开心心上学去》这课,如果教师寻找一些大城市高大上的学校图片来吸学生,可实际我们乡村的学校条件根本达不到,学生看后反差这么大,哪里还想开开心心上学?如果教师把自己学校的特色“阳光体育足球操”(上过省电视节目)展示给学生看,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那才会真切地做到每天开开心心的上学去。
除了教师自己寻找生活案例,生活化的问题和提问也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例如《上学路上》这一课,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提问:“同学们你是怎样上学的?你经过了哪一些路?怎样才安全呢?”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在上学路上发生的事例引导学生探讨交流,确保生活与教学内容有效契合,使学生感受到课堂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自觉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安全意识。
三、巧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是在不断的预设与生成中展现。前面的生活化教学目标制定、生活化教学案例的寻找可以说是教师的预设,但课堂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预设外的情境,这就要教师能巧妙的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生成良好的课堂教学。例如《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的“爸爸妈妈多辛苦”这一章节,书本有父亲喂牛这一幅图,可学生说现在我们家乡根本没有人喂牛。针对这一意外情况,教师可以马上提问学生:那你们说说,你们的的父亲平常都在做什么呢?让学生自己说自己的父亲做什么,这比老师说、课本说更有说明力,通过学生自己的回答,更能体会到父母都在为这个家辛勤劳作,真的很辛苦,我们要心怀感恩。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除了具体的生活事例外,有时还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现。例如《健康过冬天》这节课,我们南方很少见到雪,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北方大雪纷飞的景象和他们冬天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冬天,从多方面认识如何健康过冬天,并体会和认识到健康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结束语
结合上述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课堂生活化教学就是必然趋势。教师要充分重視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探究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积极探索生活化教学方法和模式,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教学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帮助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