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出版领域的知识框架分析

2020-01-13赵艳王文举倪渊

现代出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献领域数字

赵艳 王文举 倪渊

摘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推广,数字出版产业成为业界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对数字出版知识框架的整理,有利于学者从全局把握其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本文在整理实践数据的基础上,总结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特点,整体把握数字出版产业现状,进而借助文献计量方法和可视化工具,依次从发文量、作者与被引作者、期刊与研究机构、被引文献、关键词聚类等方面,全面分析数字出版学术领域的研究概况。研究发现:(1)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新兴出版产业体现“内容为王”、知识服务、IP价值等经济增长点,传统出版产业发展较慢,需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2)中国学者在数字出版研究领域贡献较大,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相关产业发展。(3)在研究内容方面,除出版物及版权保护领域外,中文文献更加侧重以产业和产业链为视角的全局研究,英文文献更加侧重以技术和用户为核心的局部研究。

关键词: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文献计量;关键词聚类

课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服务价值与文化传播评估理论与技术”(2017YFB1400400)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学术新人计划项目、勤信英才项目(QXTCPC201706)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0.01.006

在构建新时代大国自信的道路上,文化自信扮演了重要的桥梁角色,不仅向世界传播了中国声音,讲述了东方文明,更加促进了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随着文化传播理念的进一步创新,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类型日渐丰富、渠道更加通畅。互联网广告、移动出版、网络游戏等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均是文化繁荣的表达新形式。《2017-201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持续增长,达7 071.93亿元,较2016年增长23.6%。1连续九年的稳定增长,说明我国数字内容消费市场正在不断壮大。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尤其是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这种政策层面的持续利好和数字出版运营生态的逐渐成熟,使数字出版产业在支撑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高歌猛进。但数字出版作为新兴的学术领域,其研究体系尚不成熟,通过分析数字出版产业现实状况,整体把握其产业格局,并结合该领域研究热点,梳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路线和方向,将有助于后继者从实践和理论视角综合把握数字出版研究领域的内在逻辑关系。

本文以数字出版为研究对象,在实证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及其细分产业占比状况,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然后通过文献计量和知识网络聚类分析,梳理当前数字出版领域研究热点,为促进数字出版产业长足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现实的难题正是理论研究的重要突破点,一方面,通过现实与理论的相互对照,使相关理论研究更加有的放矢;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标准的检验,数字出版产业的相关理论和研究体系才会更加完善。

一、相关研究回顾

数字出版强调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更好地为内容传播服务。2罗秉雪曾对数字出版进行明确定义,认为广义的数字出版是以“全媒体出版”为特点,数字技术为支撑,立足于内容层面的复合出版活动;而狭义的数字出版则仅指以传统内容为核心,融合数字技术的文本传播活动。3 2009年起,学术界和业界对数字出版产业的相关研究逐渐升温,研究体系渐露雏形,基本涵盖出版技术、版权保护、盈利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4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术界的研究主题也在不断扩展。

在出版技术方面,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研究逐渐从传统出版过渡到数字化出版、优先出版、智慧出版、动态语义出版等,体现了数字出版不断融合和重构的发展过程。5研究表明,工作流程优化技术、分析网络过程技术、HTLM5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在数字出版的结构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在版权保护方面,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大众版权保护意识较弱7,版权保护技术也不够成熟,因此,相关研究体现在对以上难题的突破上,如对数字出版的合法化研究、版权保护制度研究等8;在盈利模式方面,主要体现在探究知识付费模式及知识变现方式等方面,在构建完善的知识服务体系基础上,研究知识带给个人或集体的巨大红利;9在人才培养方面,基于以产业链为基础的长足发展的思考,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是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发展的助力器。吴君和陈少华10通过比较美、英、德三国高校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发现人才的投入确实是出版行业改革的重要环节;在扩展研究方面,紧跟时代步伐,以“互联网+”“云计算”“一带一路”为背景的数字出版产业研究,不仅兼顾国际发展情况,更着眼文化的繁荣腾飞,开拓了数字出版的视野和方向11。

以上研究均从数字出版的某一侧面展开,未能从全局把握数字出版的整体发展概况,屈高翔12曾基于CSSCI数据库对数字出版领域的热点及趋势进行研究,但其分析局限于国内数字出版研究领域,研究视野较为狭隘。本文拟借助中英文数据库开展对比研究,从而全面把握国内外学术领域研究概况,无缝对接国际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另外,首先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现实发展状况为视觉基础,使我们在分析文献时能够反复对照,在理论与实踐的不断碰撞中,探索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的现实发展之路。

二、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概况

1.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分析

在1995年的西方七国会议上,“内容产业”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其后在1996年的“信息社会2000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内容产业的内涵,将其界定为制造、开发、包装、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行业13。数字出版是重要的内容产业之一,也是当前比较流行的消费热点产业。根据《2017-201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公布的相关数据,可绘制数字出版产业整体规模情况图,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十年间数字出版产业整体规模不断增大,且年同比增长规模不断攀升。根据整体规模情况拟合的二次曲线趋势可知,判定系数、拟合效果极度吻合,说明数字出版产业正处于稳定增长期,未来一段时间整体规模将持续扩大,成为推动数字内容产业不断发展的强劲动力。

数字出版产业中,比较突出的细分产业为互联网广告、移动出版、在线教育、网络游戏、网络动漫、在线音乐、博客类应用、电子书、互联网期刊、数字报纸等。各细分产业发展状况不一。总体来讲,各细分产业均处于不断增长趋势,其中,互联网广告、移动出版、在线教育及网络游戏四类产业规模优势明显。主要原因如下:一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各类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网络平台的大量出现,为互联网广告提供了广阔的交易市场。二是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类移动端应用应运而生。移动出版通过流量瓜分移动用户的碎片化时间,除了规范化程度不一的自媒体之外,传统媒体也纷纷加入移动出版的行列,每日定时推送的相关信息均属数字出版内容的重要范畴。三是人才的竞争促使人们更加注重提升技能和知识水平,在线教育提供了个性化的知识服务,使学习时间和地点更加自由。四是文学创作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人物情节更加生动的网络游戏得以改编,漂亮清晰的画面以及简易便捷的操作,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休闲娱乐的追求。就2017年的产业规模而言,以上四类细分行业贡献了94.01%的产业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字出版主力产业。网络动漫、在线音乐、博客类应用、电子书、互联网期刊、数字报纸等六类产业,受用户偏好影响较大,因此用户量较少,较之前四类细分产业的收入规模稍微逊色。

2.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占比分析

根据出版产业收入占比情况,能够清晰地看到该产业格局的变化。通过深入剖析产业格局,能够全面把握该产业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并据此梳理出以下产业特点。

(1)“内容为王”时代来临,创意是实现内容价值的重要支撑

互联网广告的产业收入一直是数字出版产业收入的主要构成,近几年持续贡献了40%以上的收入。互联网广告的核心是内容创意,以内容为依托的广告创意不断推陈出新,促使互联网广告持续发力。随着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快速发展,移动出版成为数字出版的重要发展方向,其年均收入占比大于25%的成绩再一次证实了“内容为王”时代的来临。适逢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互联网广告和移动出版抓住时代机遇,势必会促进文化和内容产业的共同繁荣。

(2)网络文学不断发展,知识服务全面推进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到130.2亿元,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占网民总数的48.9%,且国内主要网络文学网站的原创作品不断增多,进行各种文学创作的作者数量超过1 300万。移动出版、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的产业规模均得益于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根据网络文学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游戏、动漫等的多元化IP开发内容服务屡见不鲜。博客类应用也是原创作者施展才华的重要平台。随着网络文学不断趋向规范化、精品化,以上新兴产业板块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教育行业不断改革和转型升级,在线教育课程已广泛覆盖各教育领域。从其收入规模来看,收入占比逐年大幅提升,说明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要警惕马太效应出现,可探索前沿的科技教育领域,比如与人工智能结合的知识教育具有较大的产业前景。知识付费是对教育产品的重要补充,目前比较流行的知乎问答、得到App等,均是知识服务的创新模式,标志着知识服务正在全面推进,发展前景可期。

(3)知识产权日趋规范,IP开发走向发展快车道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一系列相关行业法律法规落地实施,为IP价值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在线音乐发展一直以来不温不火,原因在于不够规范的知识产权阻碍了音乐人的传播动力。而网络动漫近年来跳出之前的低迷状态,走向了快速发展之路,该转变正是知识产权的日益规范,使得资本开始比较青睐IP开发产业。随着人们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增强,IP价值在金融资本的助力下会得到更加充分的挖掘和释放,IP发开产业有望交上令人满意的答卷。

(4)传统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进展缓慢,融合发展任重道远

数字报纸、互联网期刊以及电子书均属于传统出版数字化产业。近年来,传统出版数字化产业规模占比逐年降低,该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不平衡,传统出版数字化产业相较于其他产业发展较慢;另一方面反映了传统出版数字化产业内部存在结构性问题,需借助网络科技和国家政策,进一步深化转型升级,加快推进融合发展。实践中,中国科技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与国际化传播平台的投入使用,以及期刊移动端App结合AR识别技术实现期刊内容的立体呈现等,都是内容与技术相结合的重要探索。只有不断从根本上解决束缚其融合发展的问题,才能为数字化转型产业赢得均衡发展的空间。

三、文献计量分析

文献计量方法在学科发展分析、研究概况了解等方面应用广泛。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结合数据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数字出版领域2009-2018年的中英文文献进行知识挖掘,深入探究该领域研究层面的特征关系,科学直观地分析该领域的研究概况。

1.数据获取

从中国知网(CNKI)數据库批量导出的文献不包含参考文献信息,无法做高被引参考文献分析,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因而本文选取CSSCI数据库为中文文献数据库。为从整体把握数字出版研究领域概况,首先采用“探索式”检索方式,以“数字出版”为主题词,在CSSCI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发现2009年开始相关研究才有统计意义,因此,将“2009年”作为文献获取的起始节点。考虑到数据库收录的年度完整性,将“2018年”作为文献获取的终止节点。为保证数据一致性,英文文献同样以“2009年”和“2018年”为搜索节点,英文文献数据库选择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然后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对两个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具体检索式如表1所示。

经人工判读和数据预处理,逐一筛选相关研究领域,剔除新闻简讯、人物专访、会议致辞等与研究内容不相干文献,最终筛选得到中文文献968篇,英文文献1 675篇。

2.文献发文量分析

根据发文量年度数据分布绘制论文增长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3.文献作者与被引作者分析

CiteSpace分析工具因其操作简便、可视化效果较好,深受情报学领域研究者喜爱。本文借助该分析工具,以作者、被引作者、被引文献、研究机构等为研究视角,在相关词频统计的基础上,形成知识共现网络,挖掘不同视角下的知识特征关系。图3为中英文文献中作者共现网络情况。中英文作者统计阈值均为2。下文中的知识网络共现图均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

由图3可知,中文文献中,贡献比较突出的学者有黃先蓉、袁勤俭、严晨、赵文义、杨智坤等,以上学者2009-2018年发表数字出版领域相关研究均在11篇以上;英文文献中,贡献比较突出的学者有Baggili、Breitinger、Nicholas等,以上学者近10年发表数字出版领域相关研究均在5篇以上。

被引文献中,中英文被引作者统计阈值分别为4和8,可以发现:中文文献中,除匿名作者外,被引频次较高的作者和单位有郝振省、张立、程维红、方卿、新闻出版总署、徐丽芳、陈丹、聂震宁等,以上学者或单位在数字出版领域的相关研究均被引20次以上;英文文献中,除匿名作者外,被引频次较高的作者有Garfinkel S.,Carrier、Garfinkel SL.,Casey,Roussev,Kraus,Cohen,Vosselman,Tenopir,Jenkins,Zhang,Lowe,Garfield,Wang,Borgman等,以上学者近10年内在数字出版领域的相关研究均被引20次以上。

通过观察可发现,在文献中贡献能力较大的作者,其高被引频率的可能性也较大,比如陈丹、程维红、Garfinkel S.等,在近几年的发文量和被引量均较高。另外,可以发现在英文文献中,中国学者的贡献比较突出,从以上被引作者中可多次看到中国学者的身影。在对英文文献作者国家进一步分析时,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中国学者的占比情况,从而更加明确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水平。

4.期刊与研究机构分析

数字出版领域的发文期刊一般为情报类、新闻传播类、信息技术类等,根据词频统计,可列举出国内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出版领域研究期刊,如表2所示。

对研究机构进行分析可知,在数字出版研究领域,国内研究机构以北京印刷学院为代表,其次是武汉大学、长安大学、北京市环境与艺术学校。英文文献的研究机构比较突出的依然是武汉大学,其次是Univ Illinois、US Geol Survey、Univ Bologna和中国科学院。以上结果再次验证了中国科研机构在数字出版研究领域的雄厚实力,凸显了我国在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在2017年8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了“数字出版千人培养计划”,通过慎重遴选,确定了北京印刷学院和武汉大学两个单位承担该计划的试点培训工作。以上对数字出版领域研究机构的分析,说明该项计划已取得初步成效,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科发展。

5.文献被引分析

在数字出版领域单篇被引量较高的文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共性,根据文献被引统计量,可列举数字出版领域的被引文献状况,如表3所示。

通过详细对比以上文献的研究内容,不难发现,中文文献的研究大体上比较宏观,而英文文献的研究比较具体。中文文献中不乏一些数字出版年度报告分析、数字出版研究领域的综述,稍微具体一些的便是针对大数据特点分析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对优先数字出版模式的探讨、对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问题的分析、对期刊网站建设和运营模式的分析等,总体上严格围绕数字出版领域的宏观问题展开,对整个产业格局的界定比较清晰,但欠缺具体操作性和技术性问题研究。而英文文献的研究则集中于比较深入的技术问题,如对图像处理技术、激光扫描和自动摄影技术、数字取证技术、利用数字媒体的特征提取工具对批量数据进行分类分析等问题的探讨,稍微宽泛一些的便是对社交媒体在工作流程中的应用研究、混合媒体系统在传统政治权利争夺中的影响和作用研究、参与机制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等,总体上偏重对数字技术开发和应用的细致问题研究,重点突破制约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难题,但缺少对宏观发展方向的把握。

四、关键词聚类分析

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的特征关系,梳理出研究领域的内容层次和特点,从而帮助我们从全局视角了解学科当前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分别对中英文文献进行关键词提取,对以上文献逐年切割,选择每个切片前50的关键词进行统计,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网络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聚类分析。研究可知:中英文文献主要聚类存在差异,重点研究领域也略有不同。根据关键词词频统计,可列举两个文献集的主要关键词情况,如表4所示。

对聚类结果进行整合分析,可分别总结中英文文献在数字出版领域的研究重点。中文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领域:

第一,出版物研究。出版物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学术期刊、科技期刊、电子书等数字化内容产品的研究,较为常见的研究有对杂志社出版内容的分析,或对某一研究主题在特定期刊的研究概況梳理,或对电子书、电子期刊的编辑/出版模式和影响力的分析等。

第二,出版产业研究。出版产业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的探索。一般以出版企业为研究对象,以传统出版、数字化出版、优先出版等不同出版模式或订阅制、会员制、免费制等不同商业模式为条件,对比出版产业的盈利状况。研究重点包括对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探索、融合发展策略的探索等。

第三,版权保护研究。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版权保护的重视程度,以及人们知识付费意识的不断普及,数字出版产业的版权保护研究成为当前热点。内容资源变现的重难点在于对版权的确认及估值,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及会计制度的分析,是版权保护研究的重点方面。

第四,产业链研究。产业链研究提出较早,但贯穿于数字出版研究领域始终。随着信息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产业链研究体现在对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化处理软件等方面的研究,也体现在对数字出版产业、数字内容生产及内容分析的研究,还体现在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创新编辑模式的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英文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领域:

第一,出版技术研究。出版技术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等进行数字化处理时所采用的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主要包括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算法创新技术,以及一些比较具体的数字取证、数据识别和提取、数字排版、图片处理等软件技术的研究。

第二,出版物研究。同中文文献类似,英文文献中的出版物研究也体现在对期刊、教育资源、知识数据库、电子图书馆等数字化内容产品的研究,研究内容也与中文文献类似。

第三,版权保护研究。英文文献一直比较关注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由于有些发达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对完善,对版权界定问题的研究较为常见。另外还有数字内容产品私有化、数字版权公开与否、数字创意与变现方式等相关研究。

第四,社交媒体研究。在对数字出版产业的研究中,社交媒体研究占据了较大比重。社交媒体作为新兴的产业领域,引领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社交媒体研究一方面体现在对社交软件的研究,如有关Facebook、Twitter等社交软件中信息传递的研究;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社交行为的研究,如有关行为人对内容资源的提供、评价、分类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总而言之,中英文文献在数字出版领域的研究重点有交叉也有不同,除了出版物以及版权保护方面的研究类似外,其他研究侧重点差异很大。中文文献侧重以产业为视角的全局研究,重点把握该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产业链的拓展规模;英文文献侧重以技术为依托的局部研究,重点关注该产业的技术障碍,以及用户的体验评价。

五、结论

本文以数字出版为研究对象,梳理了2008-2017年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规模,以及各细分产业的收入占比,为后继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整体框架和研究视角,进而从学术领域全面分析了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研究情况,内容涉及发文量分析、期刊与研究机构分析、作者与被引作者分析、被引文献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等,结果发现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贡献较为突出,在国际研究中已占据一席之地。在研究内容方面,除出版物及版权保护领域外,中文文献更加侧重以产业为视角的全局研究,对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产业链规模把握较好;英文研究更加侧重以技术为核心的局部研究,对技术创新以及用户体验研究较为深入。在数字出版产业的现实发展中,若能全面兼顾理论研究的成果,实现内容产业的繁荣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赵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数量经济学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王文举,北京物资学院党委书记,经济学院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数量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倪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注释:

1 中国出版传媒网. 《2017-201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主报告 [R/OL]. [2018-07-26]. http://www.askci.com/news/ chanye/20180621/1503201124945.shtml.

2 LEFEVRE J, HUWE T K. Digital publishing from the library: A new core competency [J]. Journal of Web Librarianship, 2013, 7(2):190-214.

3 罗秉雪. 数字出版:新语境下的概念演变与界定[J]. 出版发行研究, 2016(1):26-29.

4 吴江文. 2009年数字出版研究综述[J]. 中国出版, 2010(6):35-38.

5 王志刚. 论人工智能出版的版权逻辑[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 40(08):21-25+54.

6 NIU Y, LI H, QING Q. New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s in digital publishing in China [J].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2018, 34(4):573-579.

7 郁舜, 冯程程.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之版权保障[J]. 中国出版, 2018(5): 59-62.

8 赵艳, 王文举, 倪渊. 数字内容产品版权保护的演化博弈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 2019(2):43-51.

9 CHI Y. The E-volution of publishing: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digital age [J].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2014, 30(4):344-351.

10 吴君, 陈少华. 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思考—美、英、德三国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 科技与出版, 2018(5): 144 - 149.

11 薛鑫.“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的趋势[J]. 出版广角, 2018, 309(02):41-43.

12 屈高翔.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基于CSSCI数据库(2005-2017)的文献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18, 384(12):192-200.

13 百度百科. 内容产业概念[EB/OL]. [2019-12-26]. https://baike.baidu. com/item/内容产业/5302886?fr=aladdin.

猜你喜欢

文献领域数字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2020 IT领域大事记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领域·对峙
答数字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