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
2020-01-13张世程
张世程
儿时猜过一个谜语,画面上是一只黑狗,打一字。不用多想,当然是“默”。可我一直在想,莫非“黑犬”会意即为“默”?那又是怎么回事?查《说文解字》,篆书作“默”,还是“黑犬”的模样,可是并非“黑犬”会意:“默,犬暂逐人也。从犬,黑声。”这是说“默”就是狗突然追逐人,是个形声字,“犬”作形旁,“黑”作声旁,当然今天的读音跟“黑”相差太远了,姑且不论。总的来看,讲成“会意”就太牵强了,也罢也罢。
大家都知道,从古至今,“默”的意义非常单一,就是“不出声,不说话”。《广韵》说“默,静也”,《正字通》也说“默,不语也”,像默许、默认、默读、默契、默默无闻、默默无语等许多词语中的“默”都是这个意思。那么何以从“犬暂逐人”引申而来呢?大概是因为狗追逐人的“突然”在于“不出声”。再一想,这“黑犬”就是黑狗,黑狗不出声而追逐人,尤其是在夜里,最让人感到突然,却也只好默然应对,更让人体察到“默”的情状与况味。
读《孔雀东南飞》,我们会读到两处“默无声”,一是“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那是仲卿对母亲驱遣儿媳并捶床大怒的回应;二是“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那是兰芝对母亲催促打扮准备再嫁的回应。请看,二人都是因事出突然而无奈面对的默默无声,他们心中的痛苦怅惘彷徨任由我们想象。
又不由得想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熟语,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其实是出自《琵琶行》的名句。回顾一下,那琵琶曲多么动听,多么富于变化,可接下来,冰泉冷涩,好像弦被折断了似的,声音凝结休止了。然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琵琶女自伤身世而生出“幽愁暗恨”,那弦外之旨,那若断若续的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而当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之时,整个江面上的听曲人都被琵琶曲深深打动,像着了魔似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沉浸在乐曲的余音里,也与江心秋月融合到一起,那是一种怎样美妙的艺术境界与“共情”体验!
不只是琵琶女的演奏,中国艺术也讲求“无声胜有声”的艺术精神,诗歌尤其如此。钱锺书在《谈中国诗》一文里谈到中国诗歌的“暗示性”,就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这是多么美妙而丰润的比喻呀,可以让人极尽美的联想和想象,从“有限”里望见“无垠”。
而西方艺术呢?其实也有这等“无声胜有声”的追求,默片时代的卓别林喜剧,就是凭着这种默默无声的表演展示其魅力的。许多经典名曲总有类似《琵琶行》的“无声”表演,今天的许多大片,乃至其他门类的艺术,也往往不乏“無声胜有声”的美。
其实生活里也可以有,甚至应该有这种“静默”的修养。
朱光潜有一篇散文《谈静》,他这样写道:
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
这种由“默默无言”的遐想生出的“妙悟”,就是人生的一种获得、一种乐趣。
倒数第二段,特别值得照录下来,我们不妨好好读一读,细细品一品——
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荫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你有时大概也发生同样感想罢?
原来,这等“无声胜有声”的“静”之修养让人领略趣味,大有裨益,甚而觉得朋友之间也有无上至乐。
近几天有段视频火了。在大连市中心医院,一男子候诊时突发心脏骤停,一位保安大哥飞奔赶来,和医务人员推着担架床“漂移”进入电梯和诊室,整个程序仅用40秒时间,病人终于脱险。这位保安大哥默默地飞奔而来,默默地“漂移”,默默地离开,这“默默”让人觉得特别温暖、特别感人。
这便是生活里“无声胜有声”的另一种美好,满是良善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