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当心小儿川崎病
2020-01-13/韩咏霞
/韩咏霞
春天来到,3岁以下的婴幼儿可能会患川崎病。虽然早期与感冒很难区别,但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家长要注意观察。
1.发病之初患儿的主要表现为发热,一般可持续5天左右,体温波动在38~40摄氏度,呈稽留热或弛张热。
2.随着病情进展,患儿逐渐出现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口唇红肿、潮热等全身症状,口腔检查可见舌质发红呈杨梅色,口腔黏膜弥漫性发红,但不会出现水疱、溃疡和伪膜。
3.部分患儿在发热期间伴有颈淋巴结肿大,多为蚕豆大小,个别可发展成为鸡蛋大小。
4.大多数患儿发病后的第3~5天皮肤表面可出现以红斑为主的多形性皮疹改变,尤以接种过卡介苗的部位最为明显。有时红斑可以很大,就像地图一样。另外,手脚心也可出现非常显眼的红斑,且持续时间较长,大约需要2周左右才开始逐渐消退。
专家指出,一旦婴幼儿先后或同时出现以上几个临床特征,即发热、口唇异常、颈淋巴结肿大、红斑等异常改变,首先需要考虑的疾病就是小儿川崎病。
小儿川崎病是一种好发于3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出疹性疾病,又被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这一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以冬春两季多见,尤以冬末春初为发病高峰,可持续数月之久。目前对小儿川崎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所产生的毒素致敏有关。由于冬春两季呼吸道病毒及细菌比较活跃,故而冬春两季便成为小儿川崎病的高发病季节。眼下正处于春季中,需要特別提醒小儿家长对该病提高警惕。
小儿川崎病的诊断除了依靠上述临床特征之外,还要有心脏听诊及心电图的异常改变。如听诊时发现有心音减弱、心率增快和心脏杂音;心电图检查显示有异常Q波、低电压和ST-T波低平等,将有助于小儿川崎病的诊断。
临床资料表明,小儿川崎病在亚洲国家比较多见,以日本发病率为最高,可达90~112/10万。我国儿童中川崎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大约为20~26/10万。与其他小儿发热性疾病相比,小儿川崎病比较少见,易被误诊或漏诊。因此,医生要对小儿川崎病提高认识,对冬春两季中的小儿发热病例要认真做好鉴别诊断。当小儿出现发热时,家长要仔细观察小儿有无口腔、舌、颈部和皮肤有无异常改变,一旦有符合上述特征的异常改变,要及时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以便尽早明确诊断,合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