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被封,嚣张终会烟消云散
2020-01-13林峰
林峰
从逃脱法律到闪避道德,再到收割流量,这样的“吃相”自然引发众怒。刘鑫不过就是以“吸睛”的方式“吸金”。
时隔三年,刘鑫再次登上话题热搜。因为一次改名,也因为“通过私信、点赞等形式消费并攻击被害人家属的行为”被关停微博。
2016年,就读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江歌,被室友刘鑫的前男友用匕首残忍杀害。尽管凶手被日本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和恐吓罪判处有期徒刑20年,但刘鑫在案发前后的表现击穿了公众道德底线,掀起不小的舆论风波。
比悲剧更无法接受的,是肆无忌惮地消费悲剧。在刘鑫的微博上,从“前留日学生刑案当事人”的大V认证,到“阿姨,血馄饨好吃吗”的言语挑衅,很难让人将如此冷血的言行与案发后镜头下痛哭流涕的姑娘联系在一起。有人愤怒,置别人于无妄之灾,自己却可以改名换姓开始新的生活;有人痛斥,不仅免于法律追究、道德谴责,甚至还要借此发意外之财。
不可否认的是,刘鑫的微博在关停前的确活跃。30多万的粉丝,几万元的打赏,即便是“被骂上热搜”,也坐实了“网红”之名。从法律的逃脱到道德的闪避,再到流量的收割,这样的“吃相”自然引发了众怒,案件天然的知名度也产生了传播效应。名利名利,名往往与利相生相伴。从“出名要趁早”到“出名要趁热”,在今天这样一个捕获眼球、追求曝光的流量时代,“恶名”也是一种能够变现的资源。从这一点来看,刘鑫的做法是世故的,也是精明的。
相比刘鑫的精心运营,江歌妈妈在痛失爱女后的表现是原始的、粗糙的、笨拙的。她的悲痛和不甘写在脸上,脆弱和坚强都不加遮掩,讨个公道的用意路人皆知。江歌妈妈毫无疑问地赢得了大多数网友的声援,但刘鑫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刘鑫不过就是以“吸睛”的方式“吸金”。从这一点来看,刘鑫的做法是现实的,也是有效的。
对单身妈妈失去独女的同情,对冷漠对待被害人母亲的愤怒,构成了舆论谴责的两大主题。但反过来看,质朴的正义感有意义有价值,但也有局限。正是这种以正义为名的简单粗暴情绪,被别有用心之人化作推波助澜的力量。舆论场里的每个人或许都需要反思,在热点事件中一拥而上、脱口而出,到底是尽如人意还是适得其反?
有人说,最经不起推敲的是人性。
对于舆论道德谴责的压力,有些人也许早已经自我原谅、麻木不仁了。对于网络的健忘,甚至一些当事人的第一反应是盼望着下一个热点早点到来。但是,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刘鑫的作为即便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熟人社会的议论以及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无形规则,也会让她受到严厉的惩罚。这让我们从更大的范围进行思考:法律是实现正义的基本途径,但并不是实现正义的全部,还需要用公序良俗、舆论监督和其他途径来对法律进行补充,在更大程度上捍卫公平正义。
虽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但是,惩恶扬善是人心所向,也是历史定律。那些一时的嚣张和造作,终会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