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文课堂教学线索的构建与类型

2020-01-13李楠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章内容

摘要:教学线索是师生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脉络。它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使课堂结构趋于合理、有序和高效;也能引领学生沉浸在阅读主阵地,控制学习制高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根据陈亚丽老师提出的文章六要素,拟从文章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入手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线索。

关键词:教学线索;文章内容;文章形式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是一个拥有无数知识点的信息载体,这些知识点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当它被散落存放时并没有多少价值,而当它被人用线串成珍珠项链时则会价值不菲。因此,为了避免教学内容的冗杂和零散、避免语文课堂的低效和无序,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文本体式特点和学生学情,设置一条能将零散知识点串联起来的“线”,即教学线索。所谓“线”,就是师生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脉络,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一幅插图等。这些“线”能够贯穿并维系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一方面,教师的新课导入、课题解析、作者介绍、课堂提问和讲解等教学环节都依附在线索之中;另一方面,学生听课、思考、发言、练习等学习活动都沿着教师预设的线索而开展。

由于语文课堂教学线索大都来源于文本之内,因此,在探索教学线索的类型时可以从文章的基本要素入手。陈亚丽老师曾将文章的基本要素归纳为主旨、质料、结构、语言、表达技巧和文体六种。其中,前三者属于文章内容方面的要素,后三者属于文章形式方面的要素。因此,笔者在探讨教学线索的类型时也尝试从文章内容和文章形式两方面入手。

一、从文章内容入手

从文章内容入手提炼教学线索,可以从主旨、质料和语言三个方面切入。

(一)在主旨中提炼线索

文章主旨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够揭示文章主旨的或是标题,或是关键词,或是一句话,或是一段话。由于我们通常把能够揭示文章主旨的关键词、句称为文章的“文眼”,所以,教师可以从标题和文眼两个角度进行切入来建构教学线索。

标题是阅读的第一视觉停驻点,是人们阅读文本时获得的第一信息。它就像是一扇窗,向读者呈现文中的一些“风景”,并且文中其他“风景”都是围绕其进行组织和裁剪的。教师可选择文章题目作为线索的头绪,串联起教学的各个要点。例如,在讲授《陈情表》时教师便可以标题中的“陈情”为线索,提出五个问题,即谁陈情,为什么陈情,陈什么情,怎样陈情,陈情的目的是什么。如此组织教学,既易于学生把握全文结构,又可以使教学集中、紧凑且有序。

“文眼”在文章中“立片言之居要”,是震动全篇的关键词句。它往往能够揭示中心、表达情感、辐射全文,特别富有艺术表现力。教师可以用关键句串联教学内容,带领学生精研文本。例如,笔者在对杨绛的《老王》一文进行教学设计时,便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为线索,由此生发出三个问题,课堂紧紧围绕问题推进,如此既能对文中人物进行较为全面地解读,又能引出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还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

(二)在质料中探寻线索

陈亚丽老师在《文章学教程》中指出,文章质料是组成文章的“人物、事件、景物、事例、数据、道理、背景”等材料,它们是大部分文学体裁的文章都具有的组成部分。因此,以质料为教学线索是以往教学设计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任何一部叙述性作品都会有起关键作用的人物,如《祝福》中的“我”,《孔乙己》中的“小伙计”等。他们在叙事性的作品中或揭示文本主题,表达作者的价值倾向;或引出叙述事件,彰显文本的内在结构。因此,教师可以选取人物作为教学线索。如邓彤老师在讲授《老人与海》时便以文中的老人为线索,先品读老人大战鲭鲨的场景,再品读老人战后的心理活动,后探究老人的精神品质及文本的意义。

事件是文章的主要材料,尤其是在小说中。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小说大都篇幅较长,情节相对比较复杂,因此,教師可以通过梳理文本中的事件来引领学生进行整篇小说的解读。如沈江峰老师在讲授莫泊桑的《项链》时,以“小说情节可分为哪几部分”入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四个事件,并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事件安排的精巧性、合理性与必然性。

(三)在语言中摸寻线索

文章的语言最能体现作者的行文风格。自成一派的作家往往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李清照的婉约、辛弃疾的豪放、朱自清的绵密醇厚、鲁迅的辛辣深刻等。从文章语言建构教学线索时,可以从语言风格和人物对话两个方面进行选择。

散文有“美文”之称,而鉴赏散文之美的入口便是语言。教师可以把感悟语言风格特点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课堂,通过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受作者营造的优美意境。例如,一些教师在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从文章诗意的语言风格切入,通过带领学生品析文中具有陌生化的言语来品味郁达夫语言独特的诗意和韵律感,进而借此来感悟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对闲适的向往。

除了描述性的语言外,人物对话能够体现文章主旨、表达作者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在戏剧教学中,通过对人物对话的分析和揣摩,可以探究对话背后的言外之意,带动对整个文本中人物、情节和主旨的分析。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桥边的老人》时选择以“我”与桥边老人之间的对话为线索,围绕两者之间的对话,提出贯穿课堂的三个问题,即“我”为什么与老人说话,“我”与老人说了些什么,“我”的话是无关紧要的吗。学生通过回答这三个问题,理解“我”的动机、“我”的努力和小说的主题。

二、从文章形式入手

从文章形式入手提炼教学线索,可以从结构、表达技巧和文体特点三个方面切入。

(一)在文章结构中追寻线索

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构造,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往往“首尾开合、过渡承接、层次波澜、繁简疏密、明暗虚实”。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从文章结构特色处切入进而铺展线索,如文章的矛盾处、多余处、悬念处等。

文章的矛盾之处往往是读者阅读时的疑难点所在。学生在阅读文本后必然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疑问,有些疑问可以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而涣然冰释,而有的疑问则会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那这种疑问便比较适合作为课堂教学的线索。例如,在讲授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时,教师可抓住题目中相互矛盾的两方面,既然要写文章纪念,为什么又要“忘却”呢。教师从此矛盾点出发,引领学生精研文本,感受文章矛盾背后的合理之处,体会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文章中经常会存在显得多余的段落,如巴金的《小狗包弟》中的第一段。李金华老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便以“文章中多余的第一段删去好不好?它有什么作用?”为线索,并以此生发出两个子问题作为脚手架,让学生先体会巴金所表达的第一层情感,即自我内心的忏悔和反思。接着让学生体会第一段文革时和后面文革前时间顺序颠倒的作用,引导学生感悟第一段反向铺垫的作用,进而了解巴金深层次的情感,即对人性的反思。

(二)在表达技巧中按寻线索

文章的表達技巧包括作者在写文章时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其使文章更有可读性。同时,文章的表达技巧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学生鉴赏课文的主要凭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选择教学线索,进而品味文章的特色。

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文章中较为广泛,不管是诗歌、小说还是散文、戏剧,比喻、拟人、排比、通感、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本中屡见不鲜。如朱自清的《春》便以修辞格作为春的“颜料”,在仅仅30个句子的简短散文中便有二十多处运用了修辞手法,频率之高,令人惊诧。因此,教师便选择以拟人、反复、比喻、排比、通感五种修辞为线索,以修辞的角度讲解盼春、绘春和颂春三个部分,让学生在修辞的世界中赏析这五彩缤纷的早春图。当然,这种大量运用修辞的文章只占教材中的少数,但大多数文章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在文体特点中考寻线索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较为突出的体裁特点,因此,从比较鲜明的问题特点切入铺线,可以让学生迅速的获知此类文章的结构思路,把握文章的行文特点。如小说中可以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者等角度寻找教学线索;散文可以从个性化的言说对象、个性化的言语表达、独特的情感认知等角度入手;诗歌教学则可以关注“诗眼”,运用诵读法或吟诵法来作为课堂教学线索;戏剧则可以从脸谱、矛盾冲突、人物对话等角度入手选择教学线索。

综上所述,作为建构学生知识体系的支架,语文课堂教学线索就像是课堂的“灵魂”,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呈现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线索的构建需在精研文本、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先确定教学目标,再选择教学切入点,即帮助学生发现一个“桃花源的入口”作为“线头”,然后再根据切入点的指引方向穿针引线,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由“点”到“线”再到“面”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陈亚丽.文章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张秋玲.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包建新.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4]朱昌元.名师课堂教学实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李楠(1994—),女,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研方向为整本书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文章内容
Harry Potter
At the Supermarket
Plans for the Future
World Sleeping Day
70 Days in a Lifeboat
What Are They Doing?
Should I Go on a Diet?
THE THREE MOST INTELLIGENT MACHINES FOR YOUR HOME
5-6合刊
Aetion(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