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牛羊种业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思考
2020-01-13王献伟黄永震张子敬张家庆徐泽君
王献伟,黄永震,张子敬,张家庆,徐泽君
(1.河南省畜牧总站,郑州 450008;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杨凌 712100;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郑州 450002)
牛羊业是河南省的传统产业,在畜牧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膳食结构日益改善,广大消费者对优质、安全牛羊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牛羊业发展。产业发展,种业先行。河南省以发展优质草畜为重点,不断加大牛羊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培育,大力开展国家牛羊核心育种场创建和种公牛站培育,强力推进牛羊种业支撑体系建设,牛羊种业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牛羊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种业创新能力不强、种质评价体系不全等问题。为此,在调研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河南实际,提出加强牛羊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力度、加快牛羊种业创新能力建设、强化牛羊种业管理机制创新、加大牛羊种业政策资金支持等未来发展建议,以期推动牛羊种业和促进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
1 河南省牛羊种业现状
1.1 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加大
河南省牛羊品种资源丰富,现有牛羊地方品种资源13个,包括南阳牛、郏县红牛、夏南牛、信阳水牛4个牛品种,槐山羊、伏牛白山羊、尧山白山羊、太行黑山羊、河南奶山羊、小尾寒羊、大尾寒羊、豫西脂尾羊、太行裘皮羊9个羊品种。南阳牛、郏县红牛、大尾寒羊、小尾寒羊列入国家级遗传资源保护名录,4个牛品种、8个羊品种列入省级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建成2个国家级牛资源保种场、4个省级羊资源保种场,并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了牛羊遗传材料保存工作,初步建立了以原产地活体保护为主、基因库保护为辅的牛羊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开发利用方面,郏县红牛、伏牛白山羊、槐山羊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定,打造了“十二黑”等地方品种品牌,形成了以南阳科尔沁、河南恒都等企业为龙头的地方肉牛产业化集群,郏县红牛高档牛肉生产开发也加快推进。
1.2 新品种培育成效初显
以南阳牛为母本,引入夏洛来牛血统,率先培育成全国第一个专用肉牛新品种——夏南牛[1]。利用皮埃蒙特和南阳牛杂交培育皮南牛新品种[2],以及南阳牛导入德国黄牛培育德南牛新品种,均取得较好效果,并已形成初具规模的核心育种群。夏南牛无角新品系选育也已初见成效。利用小尾寒羊和杜泊羊培育成的专门化肉用品种——黄淮肉羊[3],已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现场审定,成为河南省自主培育的第一个肉羊新品种。利用波尔山羊与槐山羊级进杂交培育的豫东肉山羊已形成稳定群体,并得到大规模推广。利用引进的杜泊羊与湖羊杂交开展的中原肉羊新品种培育进展顺利,目前正在进行横交固定。另外,伏牛白山羊、河南奶山羊新品系等品种的选育工作也在有序开展。
1.3 制种供种能力持续提升
目前,全省建有牛羊种畜场41家,其中省级种牛场8家、种羊场13家,年供种量达到8万头(只)。牛品种涉及夏洛来牛、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荷斯坦牛、南阳牛、郏县红牛、夏南牛等;羊品种涉及杜泊羊、萨福克羊、无角陶赛特羊、湖羊、小尾寒羊、伏牛白山羊等。创建国家牛羊核心育种场7家,其中肉牛核心育种场4家、奶牛核心育种场1家、肉羊核心育种场2家,分别占全国的9.1%、10%、7.1%。全省共建成河南鼎元、洛阳洛瑞、许昌夏昌、南阳昌盛4家国家级种公牛站。公牛站数量占全国的10.5%,存栏种公牛500头。冻精生产能力达到900万剂,占全国的28%,除满足省内生产需要外,还远销全国30个省区。另外,夏南牛种公牛站正在加快筹建中。依托汝州坤元、洛阳澳泊、浚县中鹤、正阳天润4家种羊场开展种羊常温精液生产与推广,也取得较好效果。
1.4 种业支撑体系不断加强
牛羊测定评估体系逐步建立,全省建有省种牛遗传性能测定中心和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正在加快建设省种羊遗传评估中心。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奶牛综合数据服务平台,积累26万头奶牛400多万条数据,并首次在国内发布区域性《奶牛遗传评估报告》。“十二五”以来,累计210家奶牛场上传登记数据,登记奶牛达23万头,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的奶牛平均单产由5.6t提升到近8t,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分别提高0.51和0.15个百分点,体细胞数明显降低。胚胎工程等生物技术应用步伐加快,先后建立自主试管牛、体细胞克隆牛平台,并获得试管牛和克隆牛群体[4]。组建了畜禽种业行政审批、监督管理、行政执法管理机构,完善了各级畜牧技术推广部门种业服务职能,形成了管理和技术支撑紧密衔接的工作机制。
2 存在问题
2.1 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不够
长期以来,受牛羊地方品种资源因种质特性研究不够、开发利用方向不明确等多重因素影响,品种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多数牛羊品种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特别是羊品种一半以上没有达到保种场认定条件,开发利用更无从谈起,种质质量和群体数量下降趋势明显。同时,地方品种保护利用经费投入有限,又受环境保护压力、土地利用制约以及地方品种比较效益差等影响,保种场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无序杂交冲击严重,资源流失风险不断加大。
2.2 种业创新能力不强
河南省牛羊种业企业 “弱、小、散”特征较为明显,“育、繁、推”一体化大型育种企业数量偏少。联合育种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意识不强,重引种生产、轻选育创新的情况比较普遍,大部分肉牛、奶牛和种公羊等核心种源长期依赖引进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加之由于引进群体来源不稳定、种质质量难以保障和进一步选育创新的意识不够等,致使牛羊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2.3 种质评价体系不全
牛羊种质测定、评估等种质评价体系建设滞后,肉牛测定评估体系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生产性能测定覆盖面较小,遗传评估难以全面推广。肉羊生产性能测定机构尚未建设,种羊遗传评估中心功能有待完善,集中测定难以开展,距场内测定、遗传评估还有较远距离。牛羊及其精液产品质量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监测、评价,种质资源优势无法衡量,优质优价的市场竞争机制难以体现。
2.4 政策资金支持不够
与广东、山东等种业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省畜禽种业扶持力度不够,种业引领作用不明显。长期以来,没有出台支持牛羊等畜禽种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在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性能测定、遗传评估等方面没有专项经费投入。大中型牛羊种业企业培育力度不够,相关扶持激励政策少,企业育种创新积极性不高。种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且不连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种业科技人员投入种业研究和实践的积极性不高。牛羊繁育技术推广体系投入不足,检测检验能力不够,设施设备落后,不能适应现代牛羊种业发展需要。
3 牛羊种业未来发展思考
3.1 加强牛羊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力度
地方资源是产业发展基因库,应加快构建国家、省、市、县相互支持的牛羊遗传资源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对地方牛羊种质资源实现实时动态预警监测。加强牛羊保种场培育和支持力度,尤其加快羊保种场培育,争取新认定一批牛羊保种场。保种场采取“一场一地”与“数场多地”相结合方式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同时尽快启动建设牛羊种质资源基因库,通过采集保存精液、胚胎、体细胞等遗传材料,广泛开展牛羊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利用,为牛羊品种保护和创新发展夯实基础,尽快形成活体保种与基因库保护相融合的保护利用体系。依托新野科尔沁养牛基地开展皮南牛新品种培育和高档牛肉产业开发。依托河南中鹤、三阳、坤盛等企业,开展肉羊新品种培育和高档羊肉开发。构建“产学研推”的牛羊新品种培育联合攻关体系,加快皮南牛、德南牛、黄淮肉羊、夏南牛无角新品系等新品种(配套系、新品系)培育,争取1~2个牛羊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3.2 加快牛羊种业创新能力建设
进一步优化牛羊种业产业布局,建立统一高效、布局合理、运转有序的牛羊良种繁育体系。加快构建区域性牛羊联合育种平台、种质测定评价平台、大数据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生物育种技术平台等 “四位一体”的牛羊种业创新支撑体系。积极打造一批大型“育繁推”一体化牛羊种业集团,培育1~3家上市企业。探索开展区域性优良种牛、羊的现场与网络相结合的拍卖、交流、展示等,建立高效合理的购销和价格机制,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力争经过几年的发展,使牛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种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逐步把河南省由牛羊养殖大省建设成为牛羊种业强省。
3.3 强化牛羊种业管理机制创新
完善牛羊种业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实施牛羊遗传资源保护绩效目标管理制度和牛羊新品种培育激励奖励制度,积极探索牛羊种业企业与科研单位利益平衡机制和合作相融的研究机制。健全完善牛羊种业品种登记、性能测定、遗传评估制度,加强牛羊系谱档案管理,定期对种公牛羊的生产性能和精液质量进行评估监测,推进种牛羊场和种公牛站的规范化生产,引导企业科学选择优秀种牛羊,夯实牛羊种业创新基础,推进牛羊种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建立河南省牛羊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联盟,依法开展保护与利用。推动建立河南省牛羊精准繁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集成并推广现代种业精准繁育技术。适时建立河南省牛羊种业协会、商会、联盟、联合体等社团组织,发挥行业协会在协调、服务、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实施行业自律,促进共同发展。及时启动河南省牛羊核心育种场的认定工作,引导全行业向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方向发展。
3.4 加大牛羊种业政策资金支持
加强牛羊种业顶层设计,政府层面将牛羊种业开发、保护、利用、管理、服务工作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积极构建完善现代牛羊种业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贷款、担保、保险支持的范围和力度,落实牛羊养殖用地政策,防范化解牛羊种业生产风险。积极探索股权投资、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各方力量参与品种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探索种业基金集中定向支持制度,重点支持育种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牛羊种业企业,培育大型牛羊种业集团。建立对牛羊育种企业及其育种成果的激励奖励机制,支持育种企业引进育种素材、育种人才和选种育种设备,激励引导企业增强种业创新动力。设立长期财政支持专项,力争形成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共同支持的牛羊种质资源保护、品种创新和体系建设的新格局,以牛羊种业高质量助推全省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