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临床医案分析新安六大医家温补学术思想及辨治特色❋

2020-01-13张佩文刘兰林郭锦晨杨勤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参芪新安医家

张佩文,王 键,刘兰林,郭锦晨,冯 烨,杨勤军

(1. 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合肥 230038; 2. 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38; 3.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合肥 230038; 4.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广州 510006)

新安医学是根植于徽文化沃土上的一朵中医奇葩,是徽州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上下数百年间,有文献资料可考证的医家近1000位,著作800余部,具有鲜明的新安特色。新安医家中存在温补一派,以温养气血、培补脾肾元气为中心,又各有发挥,互补短长,汇流成丰沛繁盛的医学“新安之江”。其中以“六大新安医家”汪机、孙一奎、郑重光、程杏轩、叶天士、吴楚最具代表性。汪机私淑朱丹溪,同时受父亲汪渭的影响;孙一奎为汪机再传弟子;郑重光推崇张仲景之学,于伤寒、温病多有研究;程杏轩善用张景岳之方,重视温补下元精气;叶天士10年间转易17师,充分发扬家学;吴楚私淑李东垣,继承高祖吴正伦、叔祖吴崑等的温补学术。六大医家多博学《黄帝内经》《伤寒论》,吸收金元四大家及其他前辈医家学术思想,常常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发挥创新,又形成自己的临证辨治特色。

1 汪机:温补脾胃,善用参芪

汪机字省之,号石山居士,安徽祁门人,新安医学流派的先驱者,明代四大医家之一。《石山医案》共三卷,附录一卷,载有汪机纂辑、传抄以及由其门人整理的医书9种。其温补思想侧重温补中焦之脾胃,脾胃乃五脏六腑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受损、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不足,以致元气亏虚,因此多从温补脾胃、培补气血论治。汪机倡导“营卫一气说”,以补营而补气,以补营而补阴,提出“营兼血气,培元益气”的学术主张,巧妙地以“营气论”贯穿了朱丹溪的滋阴学说和李东垣的补气说,成为其补气培元思想的立论基础,力荐并重用活用“参芪”益胃气、补营气,通过温补脾胃之气以化生营卫、补气补阴。汪机又倡“参芪双补说”,参芪味甘气温,不仅补气亦能补血,不仅补阴还能补阳[1],为补脾胃之圣药。汪机还对此加以解释,认为“仲景治亡血脉虚,以人参补之,取其阴生于阳,甘能生血,故血气虚弱,仲景以人参补之。是知人参不惟补气,亦可补血”[2]。在参芪的运用中,尤重其补阴血的重大意义。

汪机认为“徒泥陈言而不知变,乌足以言医”,其既重视参芪在温补中焦脾胃之气中的重要作用,又顾及发病时病因病机的差异。《石山医案》中“一人年愈四十,形瘦,色紫淡,素劳伤脾……复劳,饮冷酒不爽,是夜,头又被湿,遂致身冷不安,早起面目俱黄”[2]69,诊其左脉浮濡无力,右脉肺部濡散,脾部浮微,二部脉皆似有似无,或呼吸相引,又觉应指。汪机辨为脾虚之极,乃劳热饮冷,头又被湿,内热因郁,以人参、橘红时时煎汤急补脾气,且旦暮食粥以固胃气,旬余乃愈。又“一人年三十,形色苍白,因劳感热,九月尽病疟”[2]88,其脉皆浮大而濡,颇弦,乃劳倦伤脾,暑热伤气,故发为头痛、口渴、胸膈痞塞、自汗倦怠等热多寒少之疟,汪机以参芪为主,配伍白术、麦门冬、枳实、山楂、归身、黄柏等药物,3剂向安。汪机作为新安医学温补学派的重要代表,不仅学术特色突出,临证时亦屡起沉疴,决死生者多验,是后世医家学习的楷模。

2 孙一奎:温补下元,重视命门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因注重元气之生生不息,故别号生生子,为明代著名新安医家,名医汪石山的再传弟子,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之一。《孙文垣医案》5卷,根据其临证区域不同而分为《三吴治验》《新都治验》《宜兴治验》,共收录验案397则。孙一奎将汪机参芪用法与薛己温补下元法相结合,温阳药与益气药同用。验案中从温补论治者占91.4%,或以六君子汤加破故纸、桂心、益智仁等温补下元,或以四君子汤加陈皮、黄芪等甘温益气健脾,或以附子理中汤加砂仁、补骨脂、赤小豆、桂心等温补下焦,或用补中益气汤提补元气,治上中二焦元气不足[3]。以温补下元为重,重视命门动气,“坎中之阳,即两肾中间动气”,常益气健脾、温阳助阳齐施,完成了“固本培元”固先后天之本、培脾肾元气的递嬗之变[4]。

孙一奎十分重视三焦元气的保护和治疗,反对滥用寒凉和辛热之剂,认为不但纯阴苦寒之剂可致中焦虚弱,元气损耗、辛散之剂燥热也可损伤命门动气,或疏导或淡渗太过均能耗损元气,肾气夺伤。孙一奎曾言:“肿满多因火衰”,在三焦病变中尤为重视下元虚寒。其论气虚中满、遗溺、癃闭、小便失禁、痿证等病,认为属下焦元气虚寒,脾失温煦,运化失职,则水谷不化,升降失调,此应益脾气、温肾阳、燥湿化痰,重用参芪配以桂附补气助阳,同时对于下消及肾不纳气的治疗,孙一奎倡言脾肾同治。在治疗妇科病方面,善用参芪培元而兼温补,立足妇人之本,常用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倍加黄芪补气生血、调气养血等[5]。脾阳不升而水谷下趋所致泄泻,孙一奎用补骨脂、杜仲、菟丝子、桂心等温肾助阳,人参、茯苓、砂仁等补益脾气,升阳重扶脾,脾健气自升[6];气虚中满所致鼓胀,以温补下元为要,兼升清阳之气,而不以行气之品,用人参、白术、炮姜、陈皮、茯苓、黄芪等益气温阳,泽泻、升麻、肉桂、苍术等升清降浊;还有气虚发热者,以人参、白术、姜炭、甘草等甘温健脾,补气升阳,阳气升发,则阴火下潜而热自退[7]。

3 郑重光:重视真阳,擅用四逆

郑重光字在辛,号素圃,晚号完夫,是明末清初著名新安医家,亦为火神派前期的一代扶阳名家。《素圃医案》为其晚年医案集,全书4卷载184案,针对时医“专事苦寒以伐真阳”的时弊,其医案以温补见长,用附桂姜类取效者十之七八。郑重光尤重阳气,喜用附子温补,附子欲达到釜底少火生气,使北方之坎卦能正常发挥其二阴抱一阳,配以干姜迎阳归舍,认为阳为阴主,治疗主张温阳益火之剂,阴证扶阳,阳证益阴,擅用四逆汤、理中汤、八味肾气丸、当归四逆汤、真武汤等,尤以四逆汤特色突出,加减灵活[8]。其在《素圃医案》中指出:“万物体阴而用阳,二气屈阴而伸阳,圣人贱阴而贵阳。人之身,阳不尽则不死,阴不胜则不病”“尊《内经》之旨,补专事苦寒之偏,而于以和阴阳而遂生意,则是编也”“余所以留热,以存阳也”[9]。

郑重光将四逆汤作为升阳温肾的代表方剂,又根据病情灵活加减,如四逆汤加茯苓、人参回阳益阴,适宜于少阴阳虚、阴液不继之病证;加桔梗回阳利咽,适用于少阴寒证、咽喉无音之病证;加人参回阳益气,适用于虚寒下利、阳亡液脱真阳外越之证;加当归四逆汤回阳温散,适用于厥阴病阴阳错杂寒热并见宜表里兼温者等。在患者服用剂量剂数时常据症而施,有日服1剂3剂,夜投3剂日进4剂、三日9剂等,病势危重者服用更甚重剂。临床辨治形证相参,善辨虚实。如“徐溪堪舆方于长”案患者“夜受寒冷,因之头痛发热……舌黑干卷,脉细如丝”[9],其脉似少阴而实为太阴,内实似虚,冷证似热,郑重光以四逆汤加人参6剂使诸证悉减。既重视扶阳气以存阴液,“治寒以热”“寒者热之”,又突出温养脏腑气血的“劳者温之”,如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和中汤等。《素圃医案》卷一“伤寒治验”54则,据统计以四逆汤加减回阳救逆辨治者97.3%,卷二“痢疾治验”多用金匮八味丸升阳温肾论治,认为痢疾小便秘而大便不禁乃元气下脱所致,非桂附升阳补肾不可。卷三“诸中证治效”里中风、中寒、痰中、中气、中恶、火中、食中等多以温补取效,如其认为中风者属心肾气虚,并无风邪六经形证,温经大补可复其原。

4 程杏轩:推崇景岳,温补精气

程杏轩名文囿,字观泉,号杏轩,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著名新安医家。《杏轩医案》是其一生临床经验的结晶和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学出多源,受张景岳、孙一奎、赵献可温补思想颇深,受张景岳影响最大,善用甘温培补之方,重视温补下元精气,同时也重视温补脾胃气血[10]。对理阴煎、麻桂饮、大温中饮、六味回阳饮、右归饮、暖肝煎等张景岳之方倍加推崇,称其为“长沙之功臣,而补其所未备也”。程杏轩贯通内经之名论,重人身真阳;症分轻重缓急擅治肾顾脾,气血亏虚多治以甘温培补,脾肾阳虚常先后天并调。无论外感疾病或是内伤杂病都多有发挥,如在理阴煎中加入辛温发散之麻黄,实为温补治外感一大妙用。

“洪荔原翁挟虚伤寒”案,患者内有血虚,外感寒邪。程杏轩认为:“少阴,先溃于里,太阳复感于表,伤寒春温两感危殆之候,初起悉宗景岳新方,理阴托邪,往往获效。[11]”血虚汗出无源,故非麻桂之剂能胜,遂采用附子理阴煎,一则取其补益气血,使汗出有源,一则温补脾肾之阳,助麻黄托散表邪,如此表里同治。“曹引泉竹筒痢”案患者年老肾阳衰极,脾失温煦遂致泻痢,以温补脾肾、散寒止泻为治。肾阳为人身之真阳,程杏轩指出:“人身之真阳,譬之鳌山走马灯,拜舞飞走,无一不具,其间惟是一点火耳。[11]57”在临床辨证诊治过程中尤重补养阳气,将人身之阳分为膻中之阳、肾中之阳、膀胱之阳,尤重肾中之阳。温补之法,对于肾阳亏虚者临床辨证多擅用附子、肉桂,此二者性纯阳力专,祛阴温肾聚阳。对于脾阳亏虚,其临证多擅用人参、白术、干姜温阳健脾。《杏轩医案》共192案,涉及内外妇儿诸科, 博采各家之长,选案精当,其用温补治法约有80余案占全书近67.5%,可见其对温补法的推崇。

5 叶天士:中下兼顾,尤护胃阳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生活于清康熙、乾隆年间,为当时极负盛名的医家,遗憾的是其一生忙于诊事,无暇著书。《临证指南医案》是由无锡华岫云收集其晚年医案加以分类编辑而成,是其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叶天士临证十分重视正气,对于虚损病证,继承前人经验灵活运用于临床,注重以上中下损为经,伤阴伤阳为纬,在上中下三损中尤重中下二损,形成了甘药培中、中下兼顾为主要特色的理虚大法[12]。认为久病虚损之人均宜护养脾胃:“凡补药气皆温,味皆甘,培生生初阳,是劳损主治法则”[13]。甘为土之味,为脾胃所喜,故以甘温之药建立中气为治疗虚损证的第一要义。同时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精生,脾为后天之本主安谷。精生是安谷的前提,安谷是精生的保证,只有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才能保生长全,故在治疗上重视脾肾同治。

叶天士在继承张仲景、李东垣等脾胃学术观点上,补前人“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之不足,提出“脾胃当分论分治”,认为世人胃阳衰者居多,首次对“胃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其《临证指南医案》中有诸多病证提倡以“通补胃阳”为治。所谓“通补胃阳”,一则补益胃气,一则温补胃阳。叶天士指出:“从来治腑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13]26”胃为阳腑,胃阳充足其纳食传导方能正常。若胃阳衰微,犹灶中无火则不能腐熟水谷及上输下传,故曰:“食谷不化,胃无火也。[13]26”戴氏案中,胃脘痛患者先伤于阴,继而损阳以致水谷不运,胃脘拘痛。叶天士从调理中焦、温补脾胃论治,药用辛甘温通之桂枝温通胃阳,又加以干姜入足太阴之气分以补益脾阳。纵观《临证指南医案》一书,其以温补取效者屡见不鲜,对于阳伤者遵张仲景、李东垣之治,以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为主方随证加减,取其建复中气之意。对于脾胃阳虚者,朝服加减八味丸以温肾阳,晚服异功散以运脾阳,使脾肾各受裨益、相得益彰,其用药圆机活法,中下兼顾,朝夕互补对后世启发良多。

6 吴楚:补中益气,健脾补肾

吴楚字天士,号畹庵,著有《吴氏医验录》一书,新安医学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之一,以善用参芪桂附著称于世。他认为:“甘温之品,如行春夏之令,生长万物者也”“常服甘温之味,则气血充盈”。《吴氏医验录·凡例》称:“俗见谓予好用温补,兹集中所载用寒凉而验者十之三四,用温补而验者十之五六,则诚如所谓矣。[14]”吴楚临证常益气与温阳合方,健脾与温肾同治,多用健脾益气之味顾护中州,以治中焦不足;补火助阳之品温阳散寒,以疗寒气凝结;温补下元之属温通肾脏,以纠下焦虚寒;甘温培补之类调养气血,以助三焦气化,并多用六君子汤加味,八味地黄丸、附子理中汤、吴萸四逆汤加减等。

在“槐塘一仆人”案中,患者胸闷脘痞,嘴角流涎,吴楚辨为肾阳衰微,脾土亏虚,三焦运化不及。认为“正补无效,当补其母,补下元真火则能运行三焦,熟腐五谷而胀满自除,且使参术塞药皆能运行,不留滞于中焦”[14]321,遂治以六君子汤加肉桂、炮姜。在“家坦公弟忽发热”案中,患者面赤,浑身壮热,舌上灰苔而脉浮滑数无根,吴楚给予附子理中汤温中祛寒。方中附子、干姜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人参、白术益气补脾。《吴氏医验录》中所载医案大多疗效显著,阐发证治细微,夹叙夹议。临床用药上,反对滥用寒凉,认为“刘朱之道不息,轩岐之道不著”。认为“升清之主药则唯参芪”“安胃止吐,莫如人参”“种种阴邪,正须大剂温补。培肾阳以逐阴火,燥脾土以除阴湿,升清阳以降浊阴,助命门以摄阴气,补土母以开阴凝,总非桂、附不为功”。吴楚虽喜温补,但用法极为灵活,反对偏于师张仲景而执定峻重,或偏于学朱丹溪而执定清降,或偏于学李东垣而执定温补[15],如他提出夏月不忌“温补”,桂附用之当不仅不灼阴反能济阴,人参亦能治痛证等。

7 结语

汪机首开新安医学“培元派”先河,提出“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学术思想,主张以温养气血、培补脾肾元气为中心。孙一奎以温补下元为重,重视命门动气,重在调理脾肾二脏,常益气健脾、温阳助阳共施,升阳之时也重扶脾。郑重光因时医之弊尤重阳气,治疗主张温阳益火之剂,阴证扶阳,阳证益阴,擅用四逆汤。程杏轩触通百家之学,善用甘温培补之方,重视温补下元精气,同时也重视温补脾胃气血。叶天士对于诸多病症提倡以“通补胃阳”为治,尤重中下二损,擅用辛甘温通之桂枝温通胃阳,干姜入足太阴之气分以补益脾阳。吴楚善用参芪桂附健中州脾胃、散阴寒凝结、温下元虚寒、调气血三焦,临证既善温补脾胃后天之本,又重培补肾阳先天之本,先后天并治。新安医家的温补之法一脉相承,自汪机首提固本培元学说,后世医家于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温补学术思想,相互吸收,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汇流成丰沛繁盛的温补学术“新安之江”。

猜你喜欢

参芪新安医家
参芪扶正注射液辅助治疗肺癌合并阻塞性肺部感染
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炎的效果及对肾功能、免疫的影响
参芪地黄汤联合沙格列汀治疗降糖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新安滩
参芪复方对GK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膜电位及相关促凋亡蛋白的影响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张新安教授简介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新安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