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

2020-01-13杨琳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0年4期
关键词: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

杨琳

(安徽省池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安徽池州 247000)

1 引言

我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自2017 年开始,已经持续了3 年多的时间。该项普查是全国性的重大国情调查,目前调查已接近尾声。污染源普查档案如实、有效地记录了普查工作全过程。通过污染源普查建立起来的污染源档案能直观反映出我国现阶段污染源情况,为制定生态环境领域以及经济社会领域各项战略、规划、政策提供科学支撑。

2 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

2.1 污染源普查档案的背景

污染源普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体量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据统计,截至2018 年12 月12 日,全国入户普查对象就多达333.6 万家。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污染源普查档案的工作量也可窥一斑。与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相比,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扩大了范围,增加了移动源和入河排污口等普查内容。与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主要目标不同,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更加关注环境质量改善以及环境风险的控制。

此前,在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成果和问题的基础上,生态环境部普查办与国家档案局馆室司携手,就污普档案建立、管理、利用等情况在北京、江苏等多地进行调研。参照《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办法》《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修订发布《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专门用于指导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

2.2 污染源普查档案是普查的成果

污染源普查档案包含管理类和污染源类两大类。管理类主要指在普查过程中产生的文书材料,还有普查工作产生的财务资料以及声像、实物资料等;污染源类即各类污染源图、表、数据等。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档案材料鲜活地记载了工业、生活、农业、集中式污染防治设施、移动源5 类污染源原始信息。特别是普查表册类文件资料,一张工业源普查表就包含了从企业基本信息到污染防治措施,再到污染物产排量核算等数百项指标,可以真实、科学地反映出我国不同区域、流域、行业的污染源排放情况,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以此建立的污染源档案是污染源普查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边普查,边建档”,可以掌握普查工作进度,考量工作质量,还可以为总结验收和成果发布提供依据。

2.3 污染源普查档案为同类和其他经济社会普查项目提供参照

从2006 年的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开始,全国范围内的污染源普查每隔10 年开展一次。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系统了解了我国工业污染源排放的行业特征[1]。两次污染源普查的数据的纵向对比,可以反映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10 年,我国污染源形态、数量、结构、分布等一系列变化形势,促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同样,第二次污染源普查也为10 年后的普查提供大量可参考数据以及工作经验的积淀,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的新背景下开展的大规模“摸家底”似的调查。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响,排污许可制度日趋成熟,排放标准推陈出新,城市环境空气管理、流域水环境管理以及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管理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建立起的档案,通过数据共享平台与公安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多家部门数据进行整合,完成进一步分析整理和二次开发[2],为其他经济社会类普查项目提供参考,服务经济社会综合发展。

3 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要点

3.1 明确工作责任制

普查档案工作实行分级管理。污染源普查机构要明确主体责任,同时要加强对第三方委托机构档案业务的指导。

类似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程的“三同时”制度,档案工作在普查之初就应纳入整体规划,与普查“同部署、同管理、同验收”。档案部门应做好业务指导与技术支持,督促普查能按照档案管理办法有序推进。

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职责既要“统”又要“分”。总体工作要明确领导职责,具体到收集、整理、归档等各环节都要具体到位。所有档案人员上岗之前都要进行专业的培训。污染源普查机构应配备档案专用设备以及防火、防盗设施,保障档案工作充足的经费,为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从收集到归档的全过程管理创造条件。在普查工作完成时,进行“两步骤”移交,先由普查机构向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移交,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再按照有关规定向同级档案管理部门移交。

3.2 把握重要时间节点

做好普查档案工作还需要把握时间和节奏。在初期,各级普查机构就要将档案工作提上日程,纳入工作程序,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建立有序的体系,确保档案全面覆盖普查的各个环节和阶段。

每一个时间段,档案工作的重点又略有不同,选取关键节点做好档案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普查档案工作的预备期要加强教育培训;在清查建库、入户调查、报表审核等阶段,要时时注意对资料的调查和收集;在普查后期则要把精力更多集中在对档案的规范整理上。在档案材料形成的几个关键时间点,应加大对普查人员的业务指导,提高档案意识,以提升档案卷宗质量。

档案工作者与普查人员的沟通和配合也是确保档案质量的重要因素。档案工作人员要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细化每一步档案操作流程。在普查工作中“完成一项、归档一项”,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消除重要资料错漏的隐患,为普查完成后档案的验收扫清“拦路虎”。

3.3 规范归档程序

归档材料必须完整、真实、准确,一律要求用原件归档。归档材料严格遵守归档时限要求,“随办随归”。文件或具体环节工作完成后,集中到普查机构档案集中地点,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材料,退还办理部门予以补充完善;合格的归档材料,根据归档目录清点核对,办理交接手续。电子档案还应该记录归档过程的元数据。按照普查机构档案管理要求进行分类、编号、装订、立卷,确立保管期限和密级要求,编写档案目录,纸质档案入库上架。

对于涉密档案,应该严格按照保密制度的规定执行。在后期档案资料开发、利用中,还应该开展备案登记,确保档案安全利用。

3.4 把控档案工作质量

质量管理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须贯穿始终。归档材料收集的质量,尤其是普查数据的质量至关重要。在入户调查阶段,建立由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各级普查办逐级审核的工作机制;在数据核算阶段,可以采用单独核算与集中审核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统计数据相比对,抽查与现场复核相统一等多种方式,确保档案的数据质量过关;在统计汇总以及档案归档中进行可用性和可比性的甄别,确保归档的档案能真实有效地反映污染源的活动情况[3]。在档案工作中要适时运用质量抽查、督促检查,使档案工作与具体业务同步落实、同步促进、同步提高。

3.5 严格档案验收标准

按照规定,污染源档案的检查验收工作自下而上分为地(市)级以下污染源机构自查、省级污染源普查机构核查和国家级污染源普查机构验收。在完成数据定库、归档保管,并经普查机构自查合格后,提交书面申请、自查报告以及评分表等材料。档案验收可以采取会议审查和现场抽查的方式,并将抽查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经多数同意,才可判定档案验收合格。验收不合格的,在规定时间内整改,重新提请验收。验收通过后应按照国家和省级污染源普查工作完成后1 年内、地(市)级以下污染源普查工作完成后6 个月内的要求完成档案移交,移交时严格履行档案移交手续。

3.6 加快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利用普查获得的档案,建立全面权威的大数据库,统筹管理环保审批、排污许可、环保执法、环境标准制定和更新等各项生态环境业务。通过“互联网+环保大数据”系统平台,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污染源数据,开发基于GIS 地理信息系统的污染源动态管理系统,研判污染源变化及生态环境发展趋势。

探索档案数据的可视化技术,以普查成果的应用拓展为导向,增进与水利、林业部门数据信息共享,加强与社会管理需求的对接,面向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档案服务。并且不断地进行数据更新,保持档案的时效性,对档案管理进行动态补充,才能确保档案信息管理的良性循环发展。

4 结语

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是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的延伸和发展。污染源普查档案既有档案的一般规律性又有环境数据的特殊性,它是整个普查的直接成果,可以反映出普查成效,为后期同类普查提供参考依据,也是污染源普查成果开发利用的基础,因此污染源档案工作不容小视。各级普查机构需要明确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的责任制,把握重要时间节点,规范归档程序,把控档案工作质量,严格验收标准,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以此来保证污染源普查档案的完整、系统、规范、安全,让污染源普查档案真正“对历史负责,为现在服务,替未来着想”[4]。

猜你喜欢

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难点及对策实践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气相色谱法测定固定污染源有组织废气中的苯系物
如何规范档案管理
陆良县档案局认真做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档案验收指导工作
持续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全覆盖
试论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2018年中国将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档案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