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丹毒
2020-01-13曹强
曹 强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新集畜牧兽医站,743024)
本病由猪丹毒杆菌引起,是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上急性病例以败血症为特征,亚急性病例以出现疹块为特征,慢性病例以多发性关节炎或心内膜炎为特征。
1 病原
猪丹毒杆菌是种纤细的小杆菌,革兰阳性。以急性感染病例的组织直接涂片,本菌细长,呈直或稍弯的杆状,长1~1.5 微米,宽0.2~0.4 微米,以单个或链状存在,有时可见到球状或棒状。本菌不产生芽孢和荚膜,不能运动,在营养肉汤37℃培养24 小时后,培养物呈轻度混浊,无菌膜。在普通琼脂上生长较差,如加入少量血液或血清,则生长良好。病猪、病愈带菌猪和隐形感染猪是传染源。其分泌物、排泄物含菌体,污染饲料、饮水、土壤、用具和场舍等,经消化道传染给易感猪。本病也可以通过损伤皮肤及蚊、蝇、虱、蜱等吸血昆虫传播。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如鱼粉、肉粉等)喂猪,常常引起发病。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有一定季节性,多发生在炎热、多雨的6~9月份,但在一些常年气温较高且变化较小的地区,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有时也呈暴发性流行。
2 主要症状
潜伏期为3~5 天,个别短的为1 天,长的可延至7 天。临床上可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慢性型3 种。
2.1 急性败血型
在流行初期少数猪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其他猪相继发病。体温升高达42~43℃,稽留热。病猪虚弱,不愿走动,卧地,不食,有时有呕吐。结膜充血。粪便干硬呈栗状,附有黏液,后期出现下痢。严重的呼吸加快。部分病猪皮肤发生潮红,继而发紫,以耳、颈、背等部位较多见,如治愈后这些部位的皮肤可坏死、脱落。病程3~4 天。不死者可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哺乳仔猪和刚断乳的小猪,一般突然发病,表现出神经症状,抽搐,倒地而死,病程多不超过1 天。
2.2 亚急性疹块型
特征是皮肤表面出现疹块。病初少食,口渴,便秘,有时呕吐。体温升高至41℃以上。通常于发病后2~3 天,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的皮肤上发生疹块,呈方块形、菱形,偶为圆形,稍突起于皮肤表面。初期疹块充血,指压褪色,后期瘀血、出血,蓝紫色,压之不褪。疹块发生后,体温开始下降,病势减轻,经数日病猪可能康复。若病势较重或长期不愈,则见皮肤坏死,久而变成革样痂皮。病程为1~2 周。也有病猪病势恶化,转变为败血型而死。
2.3 慢性型
一般由上述两型转变而来,也有原发性的。
3 治疗
3.1 雄黄葛花散:雄黄3g、葛根9g、金银花3g,连翘、天花粉、桔梗、白芍各6g,升麻9g、寒水石3g为末,混饲喂服,或调灌,每日2 剂,连服2日。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猪丹毒。
3.2 五黄败毒散:黄芩、黄柏、栀子各12g,炒大黄、黄连各15g,全虫虫蜕、甲珠各10g,蜈蚣(去头足)1 条,雄黄15g、枳壳30g、厚朴15g,煎汤去渣,候温灌服。功能清热解毒,清营凉血。
3.3 四黄硝石散:黄连、黄芩各9g,黄柏12g,大黄、芒硝、寒水石各15g,浓煎去渣,候温分2 次服。功能清热解毒,泻火凉血。
3.4 大青解毒散:大青叶90g,石膏、贝母、板蓝根各30g 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功能清热解毒。3.5 丹毒散:栀子、大黄、丹皮、连翘各30g,青蒿、知母、茜草、厚朴各20g,生石膏35g,为末,每次40~50g,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或混饲喂服。功能清热泻火,解毒。主治猪丹毒。
3.6 蓝根消斑汤:板蓝根90g,玄参、金银花、穿心莲各60g,竹叶、生地、白术各30g,甘草9g,煎汤去渣,候凉灌服。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3.7 青霉素对猪丹毒高度敏感。对败血型病猪,用青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0000 国际单位(IU)静脉注射,同时肌注常规量青霉素。以后按抗生素常规疗法,直到病猪体温下降至正常,食欲恢复并维持24 小时以上。注意不能停药过早,否则容易复发或转为慢性。用青霉素无效时,可改用四环素或红霉素治疗。
4 防控措施
每年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是防控本病最有效的办法。仔猪免疫因受到母源抗体干扰,应于断奶后进行,如在哺乳期防疫,则应在断奶后补免1 次,以后每隔6 个月免疫1 次。目前国内常用弱毒菌苗有G4To 及GC2,灭活苗有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免疫期均为6 个月。GC4 可用于注射或口服。联苗有猪瘟猪丹毒二联弱毒苗,及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弱毒苗。
对已发病猪群,应立即通过临床观察(喂食和检温),及早发现病猪,隔离治疗。猪场、饲槽及用具等要认真消毒。粪便和垫草最好烧毁或堆积发酵。病猪尸体和内脏器官深埋或化制。与病猪同群的未发病猪只,用青霉素注射,连续3~4 天。在停药后,立即进行全群大消毒。对慢性病猪应及早淘汰。